時事評論:編制贊助費存權力合謀嫌疑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2-02-15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時事評論:“編制贊助費”存權力合謀嫌疑
最近,河北省柏鄉縣的事業招聘中,被暴露出當地政府向事業單位編制應聘者收受贊助費的荒唐現象,仿佛讓人置身于《讓子彈飛》里馬邦德縣長所處的時代。招聘的60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中,有通過者稱根據學歷不同,被要求繳納5萬元至8萬元不等的“公益贊助”。(2月9日《新京報》)
對此指控,當地人保局矢口否認。但透過多位參考者反映的情況,以及這次招聘過程中存在的種種詭誕跡象:譬如規定中并沒有招聘專科,但卻出現專科的通過者;譬如如此嚴肅的考試卻沒有答題卡;又如此正式的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卻沒有申論科目;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前期的程序進行得如此順利,但到目前60名通過者卻未被分配上崗……諸多有違常規和程序的現象,如迷霧般籠罩在這場考聘上,讓人難以相信其公平公正。
而教育局長證實“被曝光的銀行賬戶有不明資金入賬”,或間接證明了考生反映的情況并非空穴來風。盡管其拿出“公益人士教育捐助款”的借口來搪塞,但絲毫掩蓋不了其背后可能是蹩腳技術手段。而很顯然,這也是經不起推敲和考證的,雖然教育局長說錢已經退回,但在金融機構卻是可以查出這些“不明資金”的來源的,只是不知道該賬戶的持有者教育局敢不敢公布這些個“公益人士”的身份。如果這些“不明資金”來自考生,總該不會說是巧合吧?除非當地權力喜歡“躲貓貓”并且手眼通天,再來玩一次技術手段,讓金融機構篡改交易記錄,否則真相大白并不是難事。
是否“賣編制”,需要調查來證實。但是不合常規的程序以及考生對招考權力機構“賣編制”的指控,無疑將透支當地政府的公信力。無論是行政編制還是事業編制,它們都是稀缺的公共資源,且是公共治理為民服務的重要崗位,理應遵照公平公正的原則“陳力就列”,豈能拿來任意販賣和自由分配。而現實中的各種“蘿卜招聘”和暗箱操作的亂象卻讓民眾感覺到:這些稀缺的崗位資源正成為待價而沽的商品,公考的火爆成為了他們眼中的商機。
盡管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招聘的制度規范正在不斷完善,但制度又不可孤立而存在,必須植于良性的實現土壤。招聘制度再完善,如果其他約束權力的制度存在缺陷,那么勢必受到沖擊和綁架。可以想象:如果公職人員財產、親屬職業等信息透明公開,那么無論他們通過怎樣的手段進行權力近親繁殖,在陽光的照射下,各種魑魅魍魎恐難覓藏身之所。并且,如果整個監督環境公開透明,即便是權力家庭的子女能夠憑能力獲得好的崗位,也不至于遭受民眾質疑的困擾。
整個權力環境清澈透明,各種制度才能有實現的保證。而從當下的權力生態來看,顯然存在著大量的灰暗空間,而這些灰暗空間的存在,無論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招聘制度怎么完善,在利益集團和不受拘束的權力覬覦與算計下,難免遭遇滲透和淪陷。“編制贊助費”的質疑,招考的公權部門在程序上偷工減料是事實,并且還很可能存在利益合謀的嫌疑,否則人保局負責招聘,怎會跟教育局的賬戶產生聯系?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