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河北公務員面試熱點:個人信息權
來源:中公教育發布時間:2012-05-07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公民信息保護意識缺乏
相關專家認為,個人信息被泄露、盜用和濫用,與許多人的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不強有直接關系,他們經常會在有意無意間將個人信息泄露出去。譬如,有的人接受了陌生人的問卷調查,在對方的要求下,留下了姓名、電話、職業、工作單位等信息;還有的人在辦理消費會員卡時,不假思索地填寫真實詳盡的個人信息,這些個人信息,有可能因為商家的管理不善或者惡意泄露而被盜用。
個人信息保護機制不健全
據了解,在個人信息安全方面,目前我國并無一部專門、權威的法律。個人信息保護法自2003年起已部署起草,但這項立法建議一直未能進入正式的立法程序。
周漢華表示,就保護網站用戶個人信息安全而言,刑法修正案(七)、侵權責任法乃至居民身份證法等相關內容均有涉及,但相關規定條款過于分散,可操作性差。對于如“個人信息”、“違反規定”等關鍵概念界定不清,在執法過程中,財大氣粗的運營商往往有較強的影響力,易形成現實的執法困境。即便發生信息泄露,用戶個人在追究運營商民事責任的時候,也存在舉證難等問題,訴訟成本高、收益低,當事人很難依法維權。
行業監管乏力存在漏洞
“機動車銷售、房產中介、醫院等行業及其從業人員往往有機會接觸、掌握大量公民個人信息。這些行業雖然有內部系統出臺的關于個人信息的查詢規范、查詢電子信息備案及保護工作意見等,但由于部分從業人員法律意識不強,企業管理、執行不到位等情況,存在制度漏洞。因此,這些行業成為個人信息泄露的‘重災區’。”甘肅中立源律師事務所律師杜泓違分析。
捍衛個人信息安全刻不容緩
面對日益嚴峻的個人信息泄露問題,許多業內專家學者表示,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勢在必行。他們建議,需從立法、文化、技術等多個方面入手,捍衛個人信息權。半月談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對此問題予以高度重視,并進行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積極探索。
個人信息保護立法亟待提速
“在美國和歐洲很多國家,對隱私、個人數據的保護都有專門的立法。目前,對于個人信息的立法保護,我國還缺乏這樣一部專門的法律。”中國傳媒大學政法學院教授王四新表示。
單獨立法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已是大勢所趨。周漢華告訴半月談記者:“單憑一句籠統抽象的‘違反國家規定’,而沒有具體的行政法律法規作為指引,在實踐中,給如何認定出售、提供、獲取公民個人信息行為的‘非法性’造成了很大困難。”
技術手段落實保障,文化心理不容忽視
移動互聯網安全公司“網秦”首席安全專家鄒仕洪認為,除了加快立法之外,文化、心理、技術等多個層面都是保護個人信息權的重要著力點。通過技術手段可落實保障,如構建信息安全平臺,為用戶提供保護信息安全的產品。其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在于產業上下游的合作力度,以及技術信息的共享限度,因為步調不一可能會影響整個安全保障體系的平衡,并存在潛在的技術隱患。
公眾信息保護意識有待提高
專家認為,互聯網企業要強化自律,加強技術和管理,普通大眾也要提高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的意識和能力,防范網絡行為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中國軟件評測中心常務副主任黃子河說,公眾可根據個人意愿來提供信息,發現個人信息泄漏,要積極向信息管理者提出投訴。只有大家都參與進來,個人信息保護工作才能更好地推動。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