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佛山事業單位“無痛改革”
來源:中國青年報發布時間:2012-06-05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就壓力來講,‘婆婆’們是最難纏的。”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都是實權部門,理由看起來也很充分,要么說自己的兒孫部門與中央部委是一脈相承;要么就打專業牌,強調自己專業性強,無法取代。“那段時間干得真是很難呀!”
受損人最少,改革最優
對“婆婆”們的干預,佛山市編辦態度鮮明。“不管誰來找,我們都拿出一把相同的尺子。”毛樂萍說,有相關法律、法規授權批準設立的事業單位才保留,“‘中央部門一脈相承’的說法也不能作為依據。”
“當然,前提是標簽要清晰細化。”毛樂萍補充說,“公開分類的標準,大家分類入座。這樣就能減少些爭議。”
相較對“婆婆”的硬朗,佛山改革對職工則表現了充分的溫情。“改革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要保證被改革者的待遇、福利不受影響。”
毛樂萍說,改革方案幾乎針對每一類身份變化的人群作出了規定,最大限度地保障他們的利益。“這是改革能平穩過關的關鍵。”
改革中受沖擊最大的是撤并或轉企單位的職工。他們被分成“老人”、“中人”和“新人”,對他們分別采取不同的政策。
例如,轉企單位中,轉企前已辦理退休的“老人”,保留其現有社會保險待遇不變。對2008年至2012年間退休的“中人”,如按企業標準計發的退休費低于原事業單位工資計發的退休費,差額部分按比例給予補貼。而對2013年以后退休的人員,則不再補差。
“至于撤銷單位的退休人員,則移交給社區管理,但單位必須一次性支付社區3000元,一次性支付本人1.5萬元。”
毛樂萍介紹說,撤銷單位在職員工也有補償,“所有這些補貼、補償,如果單位承擔不了的,全都由財政兜底。”
佛山方案的減震效果很好,至今無一人上訪,但也引發了“花錢買穩定”的質疑。對此,毛樂萍認為,改革進入深水區后,反阻力設計就變得至關重要。受損人最少、改革最優,為此所做的所有投入,都是深化改革的必要成本。
事實上,佛山不僅在事業單位改革方面投入巨大,還在不斷提高企業的養老保險待遇。目前,企業退休人員拿到的養老保險金比事業單位的退休工資還略高一些。一位來佛山考察的專家感嘆:“在這樣的環境下搞改革,怎么還會有難以逾越的阻力?”
給弱者保障給強者天地
盡管佛山對被改革者的保障很有力,但佛山改革沒有走過場。“我們是確確實實把一批機構和人員推向了市場。” 毛樂萍說,有時這種剝離還很精細。
原來佛山市節能中心既有為政府提供節能減排監管的職能,又有為企業提供節能減排技術的職能。前者政府的屬性強一些,而后者就是市場行為。為了切割清楚,就把中心劃成了不同的部分,政府的歸了政府,市場的歸了市場。
一旦被剝離到市場,就必須自我生存。佛山市電影公司的蛻變是個典型例子。
“當初要我們轉企時,我的第一個感覺是‘被政府炒掉了’。”電影公司負責人梁國基回憶道,“雖然這些年改革不斷,但公司事業單位的性質一直沒有變,而且還擁有23個令人羨慕的事業編制,也算是個正科級單位呢。”
職工們更沉不住氣,有人甚至急出病住院了。大家圍著梁國基,讓他再去“做做工作”。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