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佛山事業單位“無痛改革”
來源:中國青年報發布時間:2012-06-05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而這輪改革似乎來得很堅決。梁國基打聽來的信息是,如果繼續干,那么連公司帶人都得轉為企業身份。如果不干,政府給相應的補償,公司由市國資委收回對外承包。
公司召開職工大會,讓大家自主選擇。最后有12人留下來,跟著梁國基闖市場。
50多歲的梁國基壓力空前。過去,主管部門是文化局,每年他交給上級的工作總結就是,“我們通過放映某某影片,影響了多少觀眾。”這個影響力完全是一個難以衡量的虛值。
而現在,作為一家企業的負責人,梁國基被市國資委考核的是利潤,有沒有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在這根指揮棒下,梁國基不得不做了一些他原來想都不敢想的事。
他憑借著以前做全市電影發行積累的優勢,聯合其他電影院形成一個電影聯盟,再借助自己的技術優勢、資金優勢,幫助這些電影院進行數字化改造。目前,佛山電影公司已經由幾年前的4張熒幕,發展到現在的20張熒幕,一年有了3000萬元的票房。而且,該公司還去廣州投資了一家電影城,資本規模不斷擴大。
梁國基個人的待遇也有改善,“4800元的工資拿了10多年,現在工資與政府科級干部相比,要高出人家30%呢。”
初衷與遺留
“事業單位改革不是簡單地減人、減機構、甩包袱,而是理清職能、整合資源,促進公益事業發展壯大”,佛山方案這樣來闡釋改革的初衷。
理解了這個初衷,也就理解了佛山改革的一些奇特現象。
在很多人看來,鄒璐蔚是改革的受益者。別人的單位是被撤銷或轉企,而她的單位居然從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變為財政埋單的公益一類事業單位。
改革前,鄒璐蔚是原佛山市建設工程交易中心的負責人。當時,全市還有土地交易中心、政府采購中心和藥品集中招標采購服務中心等多個要素交易中心,分別隸屬建設局、國土局、衛生局,除了政府采購中心是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外,其他3家都是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
毛樂萍回憶說,在設計方案時,有關部門曾提出,這些交易中心的狀況不符合“管辦分離、職責分開”的要求,不利于預防招標采購中的腐敗現象。再有,如果自收自支,有創收的壓力,在許多問題上或許會屈服于經濟利益。
經過多輪調研,編辦提出了最后方案,把各個要素交易中心從各自的行政主管部門剝離出來,組建一個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直接隸屬于佛山市政府行政服務中心。更重要的舉措是,新的交易中心是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有事業編制32名。
除了破除舊體制,改革更核心的內容是觀念更新。毛樂萍說,這次改革,佛山不僅要調整舊機構,還要打破傳統建機構養人員辦事情的方式,樹立“以事定費”、“以費養事”的觀念。
“有些即便是公共服務,也不再設機構了。”毛樂萍說,今后佛山將采用政府保障、項目撥付、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支持公共事業。她舉例說,醫院也承擔了一部分公益職能,如抗洪搶險救災等,“我們按所需的公共服務來核定其公共服務崗位,假如是50個崗位,我們就將這50個崗位的經費撥給醫院,再由醫院進行二次分配。”但毛樂萍也坦承,改革后,政府與新事業單位如何相處、新事業單位怎樣生存、如何更好地發揮其公益職能是需要摸索的新課題。
有人認為,佛山改革在許多地方不是很徹底。比如,幾乎所有的事業單位都保留了行政級別。對此,佛山市也有自己的態度,妥協是為了減少痛感,畢竟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將所有的問題在一次改革中全部解決。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