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北京公務員考試行測指導:常識判斷高頻考點1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1-29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六、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即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及其條件,包括自然環境、人口因素和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其中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主要的和決定性的因素。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即人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它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包括藝術、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學和科學等社會意識形式和情感、風俗、習慣、傳統等社會心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并且能動地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七、毛澤東思想
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毛澤東在1939年寫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對中國社會的性質作了全面系統的論述。抗日戰爭爆發后,毛澤東在《戰爭和戰略問題》等文章中,科學地論證了中國革命為什么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形成了完整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
八、鄧小平理論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和活的靈魂,它貫穿于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九、三個代表
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這是“三個代表”的根本要求。是否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衡量有沒有真正學懂、是不是真心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標志。
十、科學發展觀
所謂科學發展觀就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不斷保護和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