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教師資格上崗教育學考試試卷一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09-05-11 17:14:21
三、簡答題
1.活動課和課外活動的主要區別。
答:①活動課是指從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出發,以兒童的活動為中心,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直接經驗的課程它與課外活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②兩者的區別在于:
在學校教育中所處的地位不同。活動課程是學校正規課程的一種類型,課外活動不是正式課程。
對教育效果的要求程度不同。活動課程有自身的目標體系,對課外活動所作的規定則籠統、模糊。
管理力度不同。活動課的管理較嚴格,課外活動的管理較寬松、隨意。
對參加者的要求不同。活動課要求全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是自愿參加。
2.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基本趨勢
答: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基本趨勢是:①課程結構日趨合理化;②課程內容綜合化;③課程形式多樣化;④重視智力開發與學生能力的培養;⑤重視個別差異。
3.教學與教育、智育的關系
答:①教學與教育這兩個概念間的關系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教學只是在學校進行教育的一個基本途徑,除教學外,還有課外活動、生產活動、社會活動等多種途徑。
②教學與智育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不能把兩者等同。教學是學校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之一,它與課外活動、生產勞動、社會活動等相并列。智育主要是通過教學進行的,除教學外,智育還需要通過課外活動等途徑才能全面實現。教學既要完成智育任務,同時也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務。
4.教學實質和任務是什么
答:①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雙邊活動,是教師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和體力,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過程。
②教學的實質:教學是由教師教和學生學所組成的共同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習的主體地位是辯證統一的;教學是以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為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活動。
③教學的任務是:引導學生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和體力;培養學生的共產主義道德品德,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
5.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答:①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②學習知識與提高思想覺悟相統一的規律;③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④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統一的規律;⑤教師主導與調動學生積極性相結合的規律。
6.教學原則與教學規律的關系
答:①教學原則是根據教育、教學目的和教學的基本規律提出的,進行教學所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
②教學原則和教學規律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聯系是:教學原則的規定必須依據教學規律,是教學規律的體現。區別是:教學規律是教學過程中各因素間客觀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結果;教學原則是人們主觀制定的,是反映人們對教學工作的要求。
7.全面發展方向性原則及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
答:①全面發展方向性原則就是要求在教學活動中,必須使學生全面發展。
②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教學中要把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起來;教學要把身心的發展統一起來。
8.循序漸進原則及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
答:①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科學知識內在的邏輯順序和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順序進行。
②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要了解學科知識和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要堅持由近到遠、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地進行教學工作;要打好基礎,培養學生系統學習的良好習慣。
9.教學方法優選的標準是什么
答:①與教學目的和任務相適應;②與教學內容相符合;③與學生心理特征、知識水平相適應;
④與教師特點相符合;⑤教學條件。
10.課內外學法指導的內容
答:①預習;其基本要求是:提出預習要求,反復閱讀新教材;查閱必要的參考書、工具書;對預習時遇到的不懂問題記錄等。②聽課;其要求是:明確聽課目的;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聽課;勤于思考,多思多問;③復習。其要求是:及時復習,合理分配復習時間;明確復習重點和范圍;復習的方式要多樣化。
11.班級授課的優缺點
答:①班級授課制是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與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上課的一種集體教學形式。②班級授課制的優點是:能有效地大面積地培養人才;能夠系統地傳授知識,以課為單位教學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于發揮集體的教育作用。③班級授課制的缺點是:由于使用統一的教材,面向全班學生教學,不能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利于因材施教,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了限制。
五、論述題
1.試論執行教學大綱的意義
答:①教學大綱是對單科課程的總體設計,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以綱要的形式規定各學科的目的、任務、內容、范圍、體系、教學進度、時間和教學法上的要求。②執行教學大綱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首先,教學大綱是國家對學校教學領導的重要文件。這是國家對某門學科的教學所提出的統一要求和具體規格,是國家對學校教學工作進行直接領導的主要工具。有了統一的教學大綱,就能統一各學校各門課程的教學水平,加強教學的計劃性,保證教學質量。③教學大綱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學大綱為教材規劃了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以及編排的順序,也為教師指明所都課程的目的、要求以及教學的進度和方法等。因此教師要深刻地理解教材,使教學的難度、進度以及方法等符合國家統一要求,必須先全面透徹地領會教學大綱的內容和精神實質。
2.試論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基本趨勢
答: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基本趨勢呈現出以下五種趨勢:①課程結構日趨合理化。這主要體現在:以科學基礎知識為主干;重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重視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②課程內容綜合化。課程內容由分化類向綜合是當代課改最為突出的特點之一。這種趨勢是由當代科學的綜合化和社會對綜合型人才的需要決定的。③課程形式多樣化。以學科課程為主,多種課程類型并存;注重差異化,加強地方化。④重視智力開發與學生能力的培養。今后的課程,在注重傳授知識的同時,也重視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建立健全合理的智能結構,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⑤重視個別差異。課程要提高彈性。除課程計劃中增設選修課外,許多教材的內容也將分出必學和選修兩部分。加強個別指導。
3.試論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統一的規律。
答:①智力因素是指人們在認識事物,掌握知識時的觀察、思維、記憶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們進行各種活動時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總稱。②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處理好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關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這是因為:首先,非智力因素依賴于智力因素,并積極作用于智力因素。在教學過程中,非智力因素的活動依賴于智力因素的活動。智力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基礎,同時非智力因素又積極作用于智力因素。其次,要按照教學需要調節非智力因素的活動,這樣才能有效地進行智力活動,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達到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統一,提高教學效率。
4.聯系實際,試論教師主導與調動學生積極性相結合的規律。
答:①教學是由教師教和學生學所組成的雙邊活動過程。要正確對待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師主導與調動學生積極性相結合。]②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學生簡捷有效地學習的必要條件。因為: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代表社會利益和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教育活動;教師受過專門訓練,具有廣博、精深的知識,懂得如何幫助、引導學生以簡捷、有效的方式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揮,有賴于教師的正確引導;③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教師有效地進行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內因,教師的教是外因,它只有通過學生的學這個內因來起作用。④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動性是互相依存,相互的統一的。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學生簡捷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而要使學生自覺掌握知識主要靠調動學生個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只有兩者統一起來才能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5.在教學中,如何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答:①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實際出發,使學生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上去理解和掌握知識,并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②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基本要求是:加強基礎知識教學。聯系實際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原理。教學中必須首先抓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性聯系實際。聯系實際的內容相當廣泛,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有選擇地、有針對性地聯系實際,切忌隨意發揮。
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教學中根據教學任務和內容的需要,引導學生參加教學實踐和社會實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6.在教學中,如何堅持盡力性與量力性相結合的原則。
答:①盡力性與量力性相結合的原則,是指教學中所選擇的內容、提出的要求,是學生付出較大努力才能掌握,同時又不能超越學生學習的能力。②堅持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要對學生的發展水平作出科學的估計。對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的估計要客觀。要了解學生,從學生實際出發,不可主觀臆斷。要做到“及時而教”。教師要隨著學生知識的增長,能力的提高,及時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及時更改教學內容和方法。要努力改進教學方法。教學中的難與易是可以相互轉化。這種轉化的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法。
7.如何認識教學改革中出現的新的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法、探究法、發現法、讀讀、議議、講講、練練教學法,合作教學法,愉快教學法……。
答:①教學方法是為了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師生雙方在共同活動中所采用的辦法。既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又包括學生學的方法,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②教學方法的實施是為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熟練地運用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潛力,積極思維,解決問題,從而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③教學改革出現的新的教學方法,是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行之有效的教法和學法。這些教學方法的實施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目標的實現。但教師在具體選擇和實施某一新教學法時,必須根據自身的教學實際,切不可盲目照搬照抄。
8.試論怎樣才能設計好一堂課的教案
答:⑴設計好一堂課的教案就是備課。它是指教師上課前的準備工作。⑵設計好一堂課的教案必須做到:①在深入鉆研大綱,教材的基礎上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這個目標包括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及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內容,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切實可行。②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確立正確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必須保證科學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統一。要突出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理論與實際的聯系。③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設計教法。要根據教學任務、內容和學生實際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突出重點,分散難點。④科學設計教學過程和板書;⑤精心設計作業。
9.在實際工作中,評價一堂課的教學優劣,應掌握哪些基本要求,為什么?
答:評價一堂課應掌握的基本要求是:①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因為教學目的是上課的出發點。②教學內容正確。因為教學內容必須保證科學性與思想性的高度統一。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既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發展學生的智力和才能,又要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③方法恰當,運用自如。④結構緊湊。⑤教學效果好。
10.結合教學實際,試論我國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
答:①實行啟發式,反對注入式是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②注入式是人類最古老,流行最廣,統治講壇最久的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之一。它與統治階級的統治相適應,以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人才。③堅持啟發式教學是分散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思想的是孔子。《學記》則發展了這一思想。后來的王充、朱熹以及“五四”時期的蔡元培繼承和發展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毛澤東明確提倡教學要堅持啟發式,廢止注入式。它一直成為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④堅持啟發性教學是符合唯物主義的內外因辯證關系原理,也符合學生心理發展規律。
1.活動課和課外活動的主要區別。
答:①活動課是指從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出發,以兒童的活動為中心,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直接經驗的課程它與課外活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②兩者的區別在于:
在學校教育中所處的地位不同。活動課程是學校正規課程的一種類型,課外活動不是正式課程。
對教育效果的要求程度不同。活動課程有自身的目標體系,對課外活動所作的規定則籠統、模糊。
管理力度不同。活動課的管理較嚴格,課外活動的管理較寬松、隨意。
對參加者的要求不同。活動課要求全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是自愿參加。
2.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基本趨勢
答: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基本趨勢是:①課程結構日趨合理化;②課程內容綜合化;③課程形式多樣化;④重視智力開發與學生能力的培養;⑤重視個別差異。
3.教學與教育、智育的關系
答:①教學與教育這兩個概念間的關系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教學只是在學校進行教育的一個基本途徑,除教學外,還有課外活動、生產活動、社會活動等多種途徑。
②教學與智育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不能把兩者等同。教學是學校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之一,它與課外活動、生產勞動、社會活動等相并列。智育主要是通過教學進行的,除教學外,智育還需要通過課外活動等途徑才能全面實現。教學既要完成智育任務,同時也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務。
4.教學實質和任務是什么
答:①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雙邊活動,是教師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和體力,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過程。
②教學的實質:教學是由教師教和學生學所組成的共同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習的主體地位是辯證統一的;教學是以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為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活動。
③教學的任務是:引導學生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和體力;培養學生的共產主義道德品德,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
5.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答:①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②學習知識與提高思想覺悟相統一的規律;③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④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統一的規律;⑤教師主導與調動學生積極性相結合的規律。
6.教學原則與教學規律的關系
答:①教學原則是根據教育、教學目的和教學的基本規律提出的,進行教學所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
②教學原則和教學規律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聯系是:教學原則的規定必須依據教學規律,是教學規律的體現。區別是:教學規律是教學過程中各因素間客觀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結果;教學原則是人們主觀制定的,是反映人們對教學工作的要求。
7.全面發展方向性原則及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
答:①全面發展方向性原則就是要求在教學活動中,必須使學生全面發展。
②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教學中要把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起來;教學要把身心的發展統一起來。
8.循序漸進原則及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
答:①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科學知識內在的邏輯順序和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順序進行。
②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要了解學科知識和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要堅持由近到遠、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地進行教學工作;要打好基礎,培養學生系統學習的良好習慣。
9.教學方法優選的標準是什么
答:①與教學目的和任務相適應;②與教學內容相符合;③與學生心理特征、知識水平相適應;
④與教師特點相符合;⑤教學條件。
10.課內外學法指導的內容
答:①預習;其基本要求是:提出預習要求,反復閱讀新教材;查閱必要的參考書、工具書;對預習時遇到的不懂問題記錄等。②聽課;其要求是:明確聽課目的;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聽課;勤于思考,多思多問;③復習。其要求是:及時復習,合理分配復習時間;明確復習重點和范圍;復習的方式要多樣化。
11.班級授課的優缺點
答:①班級授課制是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與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上課的一種集體教學形式。②班級授課制的優點是:能有效地大面積地培養人才;能夠系統地傳授知識,以課為單位教學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于發揮集體的教育作用。③班級授課制的缺點是:由于使用統一的教材,面向全班學生教學,不能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利于因材施教,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了限制。
五、論述題
1.試論執行教學大綱的意義
答:①教學大綱是對單科課程的總體設計,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以綱要的形式規定各學科的目的、任務、內容、范圍、體系、教學進度、時間和教學法上的要求。②執行教學大綱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首先,教學大綱是國家對學校教學領導的重要文件。這是國家對某門學科的教學所提出的統一要求和具體規格,是國家對學校教學工作進行直接領導的主要工具。有了統一的教學大綱,就能統一各學校各門課程的教學水平,加強教學的計劃性,保證教學質量。③教學大綱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學大綱為教材規劃了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以及編排的順序,也為教師指明所都課程的目的、要求以及教學的進度和方法等。因此教師要深刻地理解教材,使教學的難度、進度以及方法等符合國家統一要求,必須先全面透徹地領會教學大綱的內容和精神實質。
2.試論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基本趨勢
答: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基本趨勢呈現出以下五種趨勢:①課程結構日趨合理化。這主要體現在:以科學基礎知識為主干;重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重視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②課程內容綜合化。課程內容由分化類向綜合是當代課改最為突出的特點之一。這種趨勢是由當代科學的綜合化和社會對綜合型人才的需要決定的。③課程形式多樣化。以學科課程為主,多種課程類型并存;注重差異化,加強地方化。④重視智力開發與學生能力的培養。今后的課程,在注重傳授知識的同時,也重視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建立健全合理的智能結構,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⑤重視個別差異。課程要提高彈性。除課程計劃中增設選修課外,許多教材的內容也將分出必學和選修兩部分。加強個別指導。
3.試論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統一的規律。
答:①智力因素是指人們在認識事物,掌握知識時的觀察、思維、記憶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們進行各種活動時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總稱。②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處理好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關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這是因為:首先,非智力因素依賴于智力因素,并積極作用于智力因素。在教學過程中,非智力因素的活動依賴于智力因素的活動。智力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基礎,同時非智力因素又積極作用于智力因素。其次,要按照教學需要調節非智力因素的活動,這樣才能有效地進行智力活動,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達到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統一,提高教學效率。
4.聯系實際,試論教師主導與調動學生積極性相結合的規律。
答:①教學是由教師教和學生學所組成的雙邊活動過程。要正確對待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師主導與調動學生積極性相結合。]②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學生簡捷有效地學習的必要條件。因為: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代表社會利益和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教育活動;教師受過專門訓練,具有廣博、精深的知識,懂得如何幫助、引導學生以簡捷、有效的方式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揮,有賴于教師的正確引導;③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教師有效地進行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內因,教師的教是外因,它只有通過學生的學這個內因來起作用。④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動性是互相依存,相互的統一的。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學生簡捷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而要使學生自覺掌握知識主要靠調動學生個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只有兩者統一起來才能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5.在教學中,如何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答:①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實際出發,使學生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上去理解和掌握知識,并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②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基本要求是:加強基礎知識教學。聯系實際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原理。教學中必須首先抓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性聯系實際。聯系實際的內容相當廣泛,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有選擇地、有針對性地聯系實際,切忌隨意發揮。
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教學中根據教學任務和內容的需要,引導學生參加教學實踐和社會實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6.在教學中,如何堅持盡力性與量力性相結合的原則。
答:①盡力性與量力性相結合的原則,是指教學中所選擇的內容、提出的要求,是學生付出較大努力才能掌握,同時又不能超越學生學習的能力。②堅持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要對學生的發展水平作出科學的估計。對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的估計要客觀。要了解學生,從學生實際出發,不可主觀臆斷。要做到“及時而教”。教師要隨著學生知識的增長,能力的提高,及時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及時更改教學內容和方法。要努力改進教學方法。教學中的難與易是可以相互轉化。這種轉化的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法。
7.如何認識教學改革中出現的新的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法、探究法、發現法、讀讀、議議、講講、練練教學法,合作教學法,愉快教學法……。
答:①教學方法是為了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師生雙方在共同活動中所采用的辦法。既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又包括學生學的方法,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②教學方法的實施是為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熟練地運用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潛力,積極思維,解決問題,從而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③教學改革出現的新的教學方法,是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行之有效的教法和學法。這些教學方法的實施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目標的實現。但教師在具體選擇和實施某一新教學法時,必須根據自身的教學實際,切不可盲目照搬照抄。
8.試論怎樣才能設計好一堂課的教案
答:⑴設計好一堂課的教案就是備課。它是指教師上課前的準備工作。⑵設計好一堂課的教案必須做到:①在深入鉆研大綱,教材的基礎上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這個目標包括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及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內容,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切實可行。②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確立正確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必須保證科學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統一。要突出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理論與實際的聯系。③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設計教法。要根據教學任務、內容和學生實際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突出重點,分散難點。④科學設計教學過程和板書;⑤精心設計作業。
9.在實際工作中,評價一堂課的教學優劣,應掌握哪些基本要求,為什么?
答:評價一堂課應掌握的基本要求是:①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因為教學目的是上課的出發點。②教學內容正確。因為教學內容必須保證科學性與思想性的高度統一。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既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發展學生的智力和才能,又要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③方法恰當,運用自如。④結構緊湊。⑤教學效果好。
10.結合教學實際,試論我國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
答:①實行啟發式,反對注入式是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②注入式是人類最古老,流行最廣,統治講壇最久的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之一。它與統治階級的統治相適應,以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人才。③堅持啟發式教學是分散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思想的是孔子。《學記》則發展了這一思想。后來的王充、朱熹以及“五四”時期的蔡元培繼承和發展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毛澤東明確提倡教學要堅持啟發式,廢止注入式。它一直成為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④堅持啟發性教學是符合唯物主義的內外因辯證關系原理,也符合學生心理發展規律。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