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內科輔導:過敏性紫癜的診斷、鑒別診斷和治療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09-09-22
過敏性紫癜:一種常見的血管變態反應性疾病,機體對某些致敏物質發生變態反應,導致毛細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滲,產生皮膚紫癜、粘膜及某些器官出血。可同時出現皮膚水腫、蕁麻疹等其他過敏表現。
一、診斷與鑒別診斷
1.診斷:主要診斷依據如下:①發病前1~3周有低熱、咽痛、全身乏力或上呼吸道感染史;②典型四肢皮膚紫癜,可伴腹痛、關節腫痛和(或)血尿;③血小板計數、功能及凝血檢查正常;④排除其他原因所致之血管炎及紫癜。
2.鑒別診斷:本病需要進行的鑒別診斷是:①皮膚紫癜應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鑒別;②關節型應與風濕性關節炎鑒別;③腎型應與腎小球腎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鑒別;④腹型應與外科急腹癥鑒別。
二、治療
(一)消除致病因素
防治感染、清除局部病灶,驅除腸道寄生蟲,避免可能致敏的食物及藥物。
(二)一般治療
1.抗組胺藥:異丙嗪、氯苯那敏(撲爾敏)、息斯敏及靜脈注射鈣劑等。
2.改善血管通透性藥物 維生素C、蘆丁片。
(三)糖皮質激素
具有抑制抗原-抗體反應、減輕炎癥滲出、改善血管通透性等作用。
(四)對癥治療
腹痛較重者可給予阿托品或山莨菪堿(654-2)口服或皮下注射。
(五)其他治療
①免疫抑制劑:當上述療效不滿意或腎型者選用,如硫唑嘌呤、環孢索、環磷酰胺等;②抗凝治療:適用于腎型患者,開始用肝素鈉或低分子肝素,以后改為華法林;③中醫中藥:以涼血解毒、活血化淤為主,適用于慢性反復發作或腎型紫癜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