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記憶課文作者孔子所處的時代背景;識記孔子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解釋文中出現的常見實詞,主要是解釋其中古今意義有所不同的詞語,辯識同一詞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不同含義;結合文中的語言材料,識別主要文言虛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不同含義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語法現象;概括各條語錄的大意,識別這些語錄中運用排比、對偶、比喻修辭手法的地方;熟讀這十則語錄,記憶其中的名句。 對本文孔子教導學生時所說的十段話進行掌握是本課的重點內容。這是因為:儒家倡導“好學”,孔子這十則語錄都與好學相關?鬃铀f的學習,包括讀書、治學,也包括做人,是增長學識與修養道德的統一。掌握這一觀點,對我們進一步掌握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會大有幫助。 1.中心論點 這十則語錄的核心都有一個“學”字,這里的學,包括讀書、治學、做人,是增長學識與修養道德的統一。具體分析起來: (1)孔子把“好學”精神放在很高地位,他認為“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但需要好學上進,做一個既有學問又有道德的人。 (2)孔子對道德修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人不知而不溫”,“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強調只有謙虛、謹慎,永不患得患失,永不自我滿足,方能不斷有所進取。“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主張具有崇高道義和理想而勇于自我犧牲的精神。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必須經受得住長期艱苦磨練和嚴峻考驗:“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還強調以身作則的力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3)孔子對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要求:一是要實事求是,老老實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二是要以學為樂,持之以恒:“學而時習之”,“學而不厭”。三是要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取長補短,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道理。四是要主動求教,“就有道而正焉”,樂于切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五是要善于思考,學思結合,學活思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修辭手法 這十則語錄主要運用了排比、對偶、比喻、反潔等修辭手法。排比句如“學而時習之”一則。對偶句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比喻句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反詰句如:“何有于我哉?”等。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 本課主要考核點:孟子所處的時代背景;孟子在歷史上的地位及其主張施行仁政,行王道方面的主要成就;解釋文中出現的常見實詞。結合文中的語言材料,識別主要文言虛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不同含義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語法現象;解釋文中的疑難詞語;歸納文章所駁斥的反面觀點和由此而得出的結論;理解孟子極力鋪陳堯舜治國安民之功,主要是為了證明社會分工的必要性;認知孟子散文善于論辯的總體特點,簡要說明文章各部分所運用主要論證方法及其作用;識別文中的排比句和反詰句,簡要說明它們的作用。 這是一篇以駁論為主的議論文,文章主要駁斥農家“賢者與民并耕”的主張,論證社會分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時還駁斥了農家“市賈不貳,國中無偽”的觀點,指出“市賈不貳”會帶來人情作偽和擾亂國家的惡果。此外,文中還斥責陳相的背叛師道為不義之行為。所以,在理解本文時,要注意對以下重點內容進行把握。 1.本文采用的論證方法: (1)運用演繹論證法,駁斥“君民并耕”的片面觀點。作者采取步步追逼、請君人豰的演繹論證方法。首先借陳相之口擺出農家學派的觀點并不直接反駁,而是從打聽許行的日常生活人手,設下一個大圈套,以一連串的問話,誘使陳相鉆進圈套中:許行用粟交換陶器,用粟交換工具,與百工交易。陳相只得承認許行除了自耕自食外,并不能自陶自冶,一人盡百工之職。然后作者再抽緊圈套,用反法從陳相口中引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的結論。至此,“賢者與民并耕”的片面觀點不攻自破,從而自然而然地演繹出圣人治理天下同樣不可耕且為的正面結論。 (2)運用歸納法,證明“勞心者治人”的觀點時。作者采用了大肆鋪陳、最后反詰的歸納方法。首先花大量筆墨鋪陳堯、舜、禹、益、后稷等圣人治國安民的大量事實,宣揚了他們治國安邦的偉大業績,從三個方面論證圣人因“勞心”而無法與民并耕:一是圣人為平天下而憂,不得耕;二是圣人為教育人民而憂,無暇耕;三是圣人為尋求人才而憂,不能用心于耕。大量的事實先造成一種不容爭辯的氣勢,然后用反詰句(如:“雖欲耕,得乎?”“圣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豈無所用其心哉?”)點撥,作者所持的“勞心者治人”的正面論點就不言自明了。 (3)運用對比論證方法,駁斥陳相兄弟背叛師道之不義。作者分別列舉陳相兄弟“師死遂倍之”的不義之舉與子貢、曾子等人懷念孔子的感人行為,兩者一對比,陳相兄弟背師叛道之不義就更加鮮明突出了。 (4)采用演繹方法,駁斥農家“市賈不貳、國中無偽”的片面觀點。孟子采用與農家相同的事實,卻推導出與之相反的結論,與農家針鋒相對,從而更加理直氣壯,有力地反駁了農家“市賈不貳、國中無偽”的片面觀點。 2.修辭手法 (1)文章多次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或使論點層次清晰,或使論證的論據充分,其作用是大大增強了文章的雄辯氣勢。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勛日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等等。 (2)文章大量運用了反法的手法,先列舉大量論據進行充分論證,而后用簡練的反這句收結。通?梢允盏絻煞矫娴男Ч阂皇遣恢苯诱f出正面結論,令對方思而得之,更有啟發誘導力量;二是反法語氣更有逼人氣勢,使人難以招架。如:“雖欲耕,得乎?”“圣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豈無所用其心哉?” |
熱門資料下載: |
< |
自考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0年自考大學語文考前串講筆記二 |
|
閱讀下一篇:2010年自考大學語文考前串講筆記四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
熱點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