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國企紅利改革
來源:發布時間:2011-03-30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事件鏈接
財政部日前發布數據顯示,全國國有企業2010年實現利潤19870.6億元,同比增長37.9%,其中化工、電力、有色、交通等行業利潤增長超過一倍。2008年、2009年國企上繳的紅利分別為547.8億元、873.6億元,2010年約為440億元,與近兩萬億元的利潤相比,國企上繳紅利只占利潤的5%左右。而按國際慣例,上市公司股東分紅比例為稅后可分配利潤30%到40%之間,國有控股企業向國家上繳盈利更是普遍高于這個水平,比如英國盈利較好的國有企業上繳盈利相當于其稅后利潤的70%至80%。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解讀
從國企紅利使用情況看,國家收上來的這部分利潤,目前主要是用在了國有企業的發展上。比如,國有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中央企業災后恢復生產重建,中央企業重大技術創新、節能減排,境外礦產資源權益投資以及改革重組補助支出等。也就是說,國企上繳的紅利尚未納入到公共財政收入當中,并以增加民生投入的方式為全民共享。
在國企利潤分配上,為了企業的長遠發展留一部分利潤給企業本無可厚非;但企業應該留多少,國家應該收多少,收上來的錢應該用到什么地方,卻關系到國家財政實力的壯大和國有企業的規范管理,涉及國家、企業和個人的切身利益。留在企業的利潤過多,就可能導致企業的盲目投資及低水平重復建設,不利于國家調控和引導國有資本投資方向和領域,也不利于企業自身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大量國企投資還可能擠占民間資本的機會與空間,導致更多的利潤向國企集中,不利于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同時,國企利潤過高,還會帶來職工工資、福利的“水漲船高”,拉大收入差距,引發社會分配不公。
近年來,雖然我國財政收入增長較快,但我國人口多、底子薄,三農、民生等需要加大投入的領域很多,而可用于統籌安排的公共財政收入卻明顯偏低,財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當前,推進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居民消費能力,都需要國家真金白銀的財力支持。因此,在不影響國有企業長遠發展的前提下,適當提高國企紅利收取比例,并將其納入公共財政范疇來進一步加大民生投入,既解決了可用公共財力不足的問題,又實現了國企紅利全民共享,可謂一舉兩得。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