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真題及答案解析
來源:發布時間:2011-09-28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四、胡錦濤總書記到河南、安徽考察,引發我們許多思考。請聯系“給定資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觀點明確,內容充實,結構完整,語言生動流暢。
2.報考省級(含副省級)以上綜合管理類職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緊密結合“給定資料”所反映的問題,寫一篇視野開闊、見解深刻的文章。
3.報考行政執法類、市(地)以下綜合管理類職位的考生,可結合“給定資料”中所反映的一個主要問題,寫一篇見解比較深刻的文章。
4.字數大約在1000~1200字。
角度一:觀點全面的文章
對應考生:報考省級(含副省級)以上綜合管理類職位的考生。
立意要求:深入思考,緊密結合“給定資料”所反映的問題,寫一篇視野開闊、見解深刻的文章。
「參考例文一」
立足于自給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古人的認識里,豐衣足食是文明進步的基礎。今天,糧食安全依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和重要保障。胡錦濤同志在河南考察期間指出:“糧食問題關系國計民生,關系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我們一定要把糧食生產抓得緊而又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國基本的立國方針,解決糧食問題也必須立足于基本自給,按照總書記的指示,多種方式抓緊抓好糧食生產。
保障糧食安全,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這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基本方針,也是保證我們國家獨立自主的內在要求。我國是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糧食產量和消費量占世界的20%左右,解決如此龐大的糧食需求,不能依賴國際市場,更不能指望西方大國及其操縱下的國際組織援助。近幾年,我國在世界糧食危機的背景下實現了糧食連年豐收,保持了較高的自給率,保證了國內糧食市場和價格的基本穩定。國內外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必須始終將保障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盡管我國糧食安全形勢總體良好,但從中長期看,我國面臨人口增加、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等多重壓力,糧食消費需求呈剛性增長,而糧食穩步增產的難度增大,糧食供需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保障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切實做到未雨綢繆。各級黨委、政府要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和《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將糧食安全作為重大戰略問題擺上日程,納入職責,把黨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鼓勵、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落到實處,調動廣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切實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要認真領會胡錦濤總書記“發展糧食生產,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的指示,把政策支持和科技進步作為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根本措施。在制度層面,首先,必須堅持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長期穩定不變,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只有穩定并發展這一農業生產基本體制,才能有效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才能促進糧食不斷增產、農民不斷增收。其次,必須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切實保護糧食生產資源。再次,要努力增加種糧農民收入,國家財政支出重點向農村傾斜,逐步理順糧食價格,逐年增加對農民的種糧補貼,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同時,要堅持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基礎上,加強糧食宏觀調控。在基礎工作層面,一方面必須下大力氣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田水利,穩步提高耕地基礎地力和產出能力;另一方面必須強化農業科技進步,大力推進農業關鍵技術研究,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耕作技術,提高糧食單產水平。將兩者結合起來,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社會環境層面,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糧食安全意識。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倡導科學飲食、健康消費,在全社會形成愛惜糧食、反對浪費的良好風尚。
通過各級政府的努力,不僅要牢牢掌握保障糧食安全的主動權,而且要以此為突破口,全面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使廣大種糧農民實現增產增收,共享改革發展帶來的成果。
「參考例文二」
深化改革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途徑
當前,由于國際市場糧食供應趨緊,一些國家出現了“糧食危機”,引發了社會動蕩,凸顯出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盡管我國糧食供應總體態勢平穩,但從多方面來看,限制糧食增產的因素較多,糧食供求將長期處在緊平衡狀態。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的,糧食安全關系到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必須作為黨和政府的頭等大事,始終抓緊抓好。
保證糧食供給的根本之策是提高糧食產量,在影響糧食產量的諸多因素中,制度因素極為關鍵。改革開放以前,“吃大鍋飯”的體制極大壓抑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致使我國糧食供給水平長期徘徊在低位,相當部分人口掙扎在溫飽線上。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一系列制度,通過放活土地承包經營權,極大釋放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成功地解決了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給我國糧食安全狀況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歷史經驗證明,制度變革是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根本動力,未來也只有進一步深化改革才能確保糧食安全。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議指出,我們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把握農村改革這個重點,為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一個重要突破口在于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近三十年來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聯產承包體制雖然一度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對于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的要求,解決效率和效益問題的關鍵在于進一步放活土地承包經營權,允許土地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流轉。只有土地自由流轉,才能使土地這種首要的生產要素進入具有規模化生產能力的生產者手中,比如集中于大型農業合作組織或企業集團,使產業化、規模化的糧食生產成為可能,大幅度地提高糧食產量。因此,保障糧食安全,就要深化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改革,落實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不僅保持現有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還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允許農民自愿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經營權,為發展規模經營、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創造條件。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