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判斷重點知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經濟)
來源:華圖教育發布時間:2011-11-25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2010年12月10日-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胡錦濤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總結2010年及“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全面分析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明確提出2011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重要原則、主要任務。溫家寶在講話中全面總結2010年經濟工作,闡述2011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和宏觀經濟政策,對2011年經濟工作作出具體部署。
一、2011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大力加強自主創新,切實抓好節能減排,不斷深化改革開放,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解讀:貫徹這個總體要求,關鍵在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都要緊緊圍繞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
二、2011年中國經濟最大課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課題。明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要開好局必須把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擺在突出位置。
1、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須著力解決我國經濟存在的失衡問題
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失衡問題,重新協調好國民經濟的主要比例關系,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現階段,我國經濟失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儲蓄與消費失衡,儲蓄率太高,消費率太低:
不良表現——過高的儲蓄率,過低的消費率,主要是居民消費率過低,即居民消費需求嚴重不足。
導致后果——我國內外需失衡,出口依存度過高;而且居民消費不足,使我國經濟越來越走上為生產而生產的怪圈,帶來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
解決方案——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報告內容——“要調整優化需求結構,增強消費拉動力,重點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改善居民消費條件、培育新的消費熱點”。
(2)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經濟增長過于依靠第二產業:
不良表現——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與此同時,我國經濟增長過于依靠第二產業特別是“兩高一資”行業和房地產行業的發展。
導致后果——制約我國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制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制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解決方案——需要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努力使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增長快于GDP增長,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報告內容——“加快壯大服務業規模,全面提高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
(3)投入結構不合理,物質資源消耗太多,科技進步貢獻率低:
不良表現——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粗放擴張;我國科技進步不夠快,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GDP比重低。
導致后果——物質資源消耗大而效率不高,而且對資源的消耗是不可持續的;技術對外依存度很高。
解決方案——著力從“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約型增長轉變,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報告內容——“以優化投資結構為重點,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嚴控投資產能過剩行業,防止新的低水平重復建設。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快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培育一批適應市場需要、擁有核心技術、重視創新、機制靈活的優勢企業和產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切實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推進產學研緊密結合,扎實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4)人與自然關系不夠和諧:
不良表現——各地盲目發展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產業,造成環境和生態惡化。
導致后果——我國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人與自然的關系趨于緊張,資源和生態環境已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瓶頸、真正的硬約束。
解決方案——不能繼續走局部改善、總體惡化的老路,而要下決心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報告內容——“要強化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完善政府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評價體系,進一步發揮市場作用,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增強企業和全社會節能減排內生動力;加強重點節能工程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環保產業,加快低碳技術研發應用;加強重點流域、區域、行業污染治理,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落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積極開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國際合作。”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