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公考熱點:網絡信息"陽光"謠言就無處藏身
來源:中公教育發布時間:2011-12-22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當前,只有通過實名認證等方式來加強互聯網信息管理,不斷強化互聯網信息主體的責任意識,讓網絡信息變得陽光起來,才能使虛假有害信息無處藏身,從而凈化網絡文化環境,滿足廣大網民的期待。
一段時間以來,互聯網技術革新取得飛躍式發展,博客、微博等新型網絡交流工具的興起,改變了傳統的網絡傳播模式,帶給5億中國網民更加便捷的交流方式。然而,傳播工具的革新也給一些不法分子插上了搗亂的翅膀,各種網絡謠言的散布渠道更多、傳播速度更快,也更容易吸引網民關注,帶來更大的社會危害。
虛假有害信息之所以有恃無恐,在于當前網絡的匿名性。因為沒有實名認證,網民們很難對發布者的身份進行核實,監管部門也很難對發布者進行追查。而一些虛假有害信息的發布者,往往是打著“知情者”、“爆料人”的身份,有的甚至通過冒充專家、學者,對一些社會事件發表極不負責任的信息,在廣大網民中形成“不可信其無”的心理暗示。但由于追查不到發布者,不僅網民被虛假信息弄得暈頭轉向,監管部門也很難對不法行為實施懲戒。網絡匿名性給不法分子提供了躲避責任的迷障,使得制謠傳謠的成本很低,助長了他們的囂張氣焰。
為了社會的公共利益、為了每一個網民的切身利益,對于這樣的行為,有必要通過加強互聯網信息管理,如實名認證等方式,來強化互聯網信息主體的責任意識。一個社會有其基本的社會道德和法律底線。我們知道,不能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不能隨意損壞公共設施,不能硬闖交通紅綠燈等等,這都是人人必須遵守的社會道德和法律規范。網絡世界同樣如此,只有將網絡信息發布者的一言一行都置于陽光之下,以基本的法律和道德規范進行約束,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信息發布的隨意性,確保被發布信息經得起法律和道德規范的檢驗。
微博作為當下最受歡迎的網絡傳播工具之一,對其進行實名認證無疑是互聯網健康發展的一劑良藥。那么,微博實名認證是不是像一些人擔憂的那樣,會阻礙信息流動與交換,甚至給一些人發布信息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呢?筆者認為,這種擔心是多余的。首先,互聯網并不禁絕和排斥真實信息的傳播,網絡實名認證不會干擾正常的信息傳播;其次,大量政府部門和新聞媒體,也都選擇了實名微博來發布信息,基于實名認證的微博輿論場已經形成;此外,從目前來看,一些公眾人物的微博也多選擇了實名認證,這些并沒有損害他們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恰恰相反,從實際效果來看,一方面,實名認證使廣大網民能夠更加快捷地找到自己喜歡的關注對象,避免了誤聽和誤關注;另一方面,微博實名認證也增強了廣大參與者的責任心,使他們在發布信息是更加注意法律和道德責任,促使他們更加認真地對待信息發布,從而增強其信息發布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并且也在客觀上進一步增強了微博這種網絡信息發布渠道的準確度和公信力。試想,一個人如果總是在網絡上發布道聽途說、似是而非甚至是不斷被證實為謠言的信息,是不可能在網絡空間贏得他人信任的。
“只有不陽光的人才會害怕陽光”。推動實名認證來加強互聯網信息管理,絕非一些人臆想中的洪水猛獸,而恰恰是當下抵制虛假有害信息傳播、凈化互聯網信息環境必要武器。在“陽光信息”越來越為廣大網民和社會公眾接受的時代潮流之下,加強微博等網絡工具的實名認證,也是確保網絡信息“陽光”的必然選擇。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