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貸政策松綁是銀行社會責任的回歸
來源:華圖網校發布時間:2011-12-26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最近,天津、北京、廣州、南京等多個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傳出消息,首套房貸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工行、中行、建行、招行等多家銀行在部分地區的首套房貸已回歸基準利率,部分外資銀行和中資銀行甚至對其優質客戶的優質項目給出9折利率的優惠。(《北京晨報》12月14日)
在本輪房地產市場調控中,控制房貸利率被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調控手段。在限購政策推出之前,銀行對首套房之外的多套購房貸款,普遍實施了取消利率優惠、提高貸款利率直至取消房貸的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政策的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擴大化”的趨勢。比如,限購政策實施后,一些銀行對限購范圍之內的首套房貸,也在基準利率之上再行提高,有的銀行甚至干脆取消了房貸,使剛需購房者難以得到來自銀行的支持。
此輪調控的根本目的,是利用政策的力量將投資投機力量擠出市場,防止房價過快上漲。目前各個城市推行的限購政策,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對投資投機性需求和居住、改善性需求作出了區分,對于后者,調控政策雖然沒有明確給予鼓勵和支持,但并未制止,而從調控政策的最終指向來看,這部分需求也受調控政策所保護。但是,當銀行收緊對這部分人的房貸需求時,實際上也壓抑了住房剛性需求,這與調控政策的根本目的并不相符合。
銀行之所以收緊剛性需求的房貸,更多出于自我利益的考量。最近一年來,我國的貨幣政策雖然在提法上是“穩健”,但在實際執行上已趨于從緊,不斷提高的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使一些商業銀行的可放貸資金日益緊缺,以至不得不壓縮房貸。在以往的房地產市場中,房貸曾經是商業銀行的優質資源,尤其是那些腰纏萬貫的房產投資投機者,基本不存在還貸風險,銀行很樂意向他們放貸,以分享房價上漲的利益。但就目前來說,由于銀行放貸的對象只能是剛性需求,而這部分購房者大多并非高收入者,他們對銀行房貸的依賴程度很高,持續還貸能力也存在風險,銀行對此顯然有所防備。
由于市場化程度不夠高,銀行的經營在很大程度上還受政策保護,這保證了銀行在市場中只贏不輸。民生銀行行長洪崎最近在一次論壇上表示,“中國銀行業一枝獨秀、利潤很高、不良率很低,大家有一點為富不仁的感覺,所以我們有時候利潤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洪崎的話說得很坦率,也道出了銀行業的真實狀況。銀行的這種高利潤并不完全是在市場競爭中得到的,而是在政策庇護之下的一種“制度性紅利”。社會給予了銀行支持,銀行就應該更多地承擔社會責任,那種以市場調控為掩護冷對限購政策許可范圍內房貸需求的做法,與銀行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不符。如今,將首套房貸利率調整到基準水平,正是銀行社會責任的回歸。
當然,銀行房貸政策的松綁,并不意味著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的轉向。調控仍然必須堅持,但調控決不是為了消滅市場,而是要讓這個市場回歸理性,讓居住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得以滿足。從這一點來說,包括房貸、稅收等政策向剛性需求購房者傾斜,正是調控的題中應有之義。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