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公務員考試:申論邏輯嚴密,標新“立意”
來源:華圖教育發布時間:2011-12-29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1.成功立意,是寫好申論的關鍵
立意,就是確立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的原則是聯系實際,即聯系社會現實和考生自己的工作、生活、思想實際,從而提煉出對事物獨特的觀點和見解。立意和選題是論述部分寫作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選題是立意的基礎,立意則是選題的思想升華。如果說選題旨在提出問題,那么,立意正是經過思考醞釀而形成的解決問題的論斷和結論,它是決定文章成敗的關鍵。
確立一個好的文章主題,是寫好申論文章的關鍵環節,也是申論應試的難點。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要見解深刻并富有新意,關鍵是能在思考過程中運用辯證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我們每寫一篇文章,都是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一問題或者面對某一事物有感而發的。我們所要解決的某一具體問題,或者所思考的某一具體對象,因為它本身就是矛盾的對立統一,所以我們在思考這一問題或對象時也必須用矛盾的、聯系的、發展的觀點去看問題。在這個由抽象思維上升到具體思維的認識過程中,辯證思維應當成為形成中心思想的主要的思維形式。只有運用辯證思維去思考,才能形成比較深刻的見解,否則,就會造成認識上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立意還應該力求新穎,亦即平常所說的“標新立異”,避免老調重彈和一般化,這就需要進行創造性思維。文章的中心思想能否富于新意,和思考問題的角度有很大的關系。如何多角度地思考,是立意訓練的一個重要的問題。
2.常用的立意思維
中心思想是文章思想體系中起主導作用的思想,一般在議論文中叫做中心論題或總論題,在說明文中叫做說明中心,在記敘文中叫做主題思想或主題。中心思想是文章思想內容的高度概括,是作者的立場、觀點、對事物的認識和態度的集中體現,它是文章的靈魂。形成或確定中心思想,是寫作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
要提高概括中心思想的思維能力,主要應該考慮在題意的要求下,使所掌握的材料能夠上升為理性認識,并達到認識正確,思想明確、集中而富有新意。為此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1)觀點正確。一個人平時對各種事物所持的基本認識和觀點,直接影響著他文章寫作時中心思想的形成。這是因為人們在認識具體事物時,總是要以反映事物一般本質或規律的認識(如原理、原則、法則等)作為演繹的前提。如果前提有誤,必然導致錯誤的結論。中心思想是對文章所談的具體事物或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提出的具體思想,這種具體思想的形成,同樣需以普遍性的原理或一般性的思想為前提。如果缺乏對一般事物的正確認識,就難以形成對具體事物的正確思想。這就需要在平時加強理論學習和思想鍛煉,使自己具有對一般事物的正確的觀點。
(2)方法得當。要從具體材料上升為理性認識,形成文章的中心思想,從形成邏輯思維來說,在對材料進行分析、綜合的過程中,還需要正確運用歸納、概括和演繹的方法。
歸納是從個別的、特殊的事實出發,得出有關事物的一般性結論的推演方法。要從命題者所提供的具體事實和自己所掌握的具體事實材料中找到事物一般本質或規律,從而形成文章的中心思想,就需應用歸納法。歸納法是由具體材料形成中心思想的最基本的一種方法。在還不能自覺地運用這種方法之前,我們頭腦中的中心思想往往是模糊不清、游移不定的。因為沒有明確而集中的思想做指導,所以文章的內容也只能是事實的堆砌和現象的羅列。運用歸納法所形成的中心思想,應該是具體材料本身具有的本質特征的概括反映,它應該與每一個別的、部分的材料本質特征均保持同一性。認真地研究每一個具體事實,并能合理地抽取這類事物共同的屬性或本質,是運用歸納法形成中心思想應注意的一個問題。
概括是從認識事物的種到認識事物所屬的類的一種推演方法。通過概括,我們可以認識比事物固有性質或關系更為廣泛和深刻的意義。在寫作時,經常通過概括的方法來揭示具體事物所具有的性質或意義,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確而深刻。在還不善于運用這種方法時,在中心思想的形成上容易出現兩方面的問題:一種是不能從更高的層次上去認識具體事實的性質或意義,而只是就事論事,使中心思想缺乏深刻性。另一種則與此相反,即對具體事實無限度地概括而造成結論的夸大性,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任意“拔高主題”。因此,我們既要從更高的層次上去概括具體事實的性質或意義,加強中心思想的明確性和深刻性,也要注意概括適當,防止由于無限度地概括而拔高主題。
演繹是把一般本質或規律的認識引申到個別事物中去的推演方法。它是我們以某一原理為依據去認識具體事物時經常采用的一種方法。如果我們從一定的原理出發去考察具體的事實或問題,從而形成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要應用演繹的方法。運用演繹的方法形成中心思想,首先所依據的理論前提必須正確,正如上一個問題所說,這就需要在平時加強理論學習和思想鍛煉;其次要懂得演繹的規則,只有不違背這些規則,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3.立意的一般方法
(1)探求原因法。俗語“無因不成果”是說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原因。我們一旦知其結果,只要順藤摸瓜,層層推進,總能探求其原因。探求原因法,就是根據結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處立論,確立文章的觀點。例:
一個6歲的孩子,放學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蘋果。只見他把蘋果橫放下,一邊是花蒂,一邊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間。剛要切,爸爸趕忙喊道:“切錯了!切錯了!”話音剛落,蘋果早已被切開,兒子拿起一半給爸爸看:“爸爸,好漂亮的一顆五角星!”只見蘋果的橫斷面,由果核的輪廓組成了規則的五角星。
這是一則敘述性材料。事情的結果是小孩子切蘋果時發現了規則的五角星圖案。為什么會出現五角星圖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規而橫切蘋果。難道小孩真的不懂如何切蘋果?不是,而是小孩有一顆好奇心。小孩的好奇心是發現果核形成五角星圖案的原因。好奇心就是人們常說的創造性思維,稍作引導就能得出結論:創造性思維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2)分析關系法。材料中的人或事物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總是以一定的關系而依存。我們可以從分析他們之間的關系入手而立論,看看他們是什么樣的相互關系,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他們的正常關系是怎樣的,不正常的關系又該怎么樣。準確抓住他們之間的關系就能正確立論了。例:
一位大學生,在校花銷吃緊,寫信向在鄉下種地的父親要錢。信只有三個字——“爸、錢、兒”。
人們知道“三字信”以后,議論紛紛。請以這位大學生中學同學的身份就此給他寫一封信。(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抒情等寫法)
這則材料的中心內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關系是父與子的關系,其正常關系是骨肉關系、親情關系,可是在兒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錢”連接關系外,再也沒有其他,甚或一兩句問候語。說明兒子與父親是一種不正常的關系,究其原因是兒子缺乏禮貌,缺乏孝敬心,缺乏對在鄉下日夜操勞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學同學的身份給他寫信就要勸導、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從此入手,就會在“花銷緊、要節約”上大做文章,就不能切中問題的要害。
(3)找出關鍵法。提供的材料總有一個中心,為了突出中心,有時會在材料中設置關鍵句,抓住這些關鍵句就能把握材料的精髓,準確理解材料,正確立論。例: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清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這則文言材料中“其人自護其短”便是關鍵句,這一關鍵句意在告訴人們“自護其短”是要不得的,因此可以較容易地得出結論:不可自護其短。若抓不住這一關鍵句而贊頌北人不同凡響的壯舉就不能切中要害了。
(4)辨明是非法。命題者在提供材料時,在其中將自己褒貶愛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體現出來,這就是材料的是非傾向性,考生對此不可視而不見。辨明材料中的傾向性,可以判斷自己提煉的觀點是否正確。例:
當斷臂的維納斯展示在人們面前時,無數好事之徒趨之若鶩。他們提出種種接上維納斯斷臂的奇思妙想。維納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圈套。但迄今為止仍未有任何設計能取得普遍的贊賞。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