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浙江公務員考試行測全真模擬試題答案(21)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2-02-2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1.將以下6個句子重新排列,語序正確的是( )。
①這就和浴室中的鏡子表面出現水霧的原理相同。
②研究表明,利用激光脈沖從空氣當中的原子里分離出電子的過程有助于生成羥基原子團。
③用激光使水蒸氣“冷凝”成為雨滴,稱為激光造雨。
④比起在大氣層中撒播鹽;虻饣y顆粒等人工降雨方式,激光造雨是一種更加“清潔”的選擇。
⑤此項技術尚處于初級階段,能否大規模推廣應用,有待進一步研究。
⑥這些原子團可將空氣中的硫和二氧化氮變成能夠“附著”水蒸氣的凝結核,進而使水蒸氣“冷凝”成水滴。
A.②⑥③①④⑤ B.③②⑥①④⑤
C.④③①②⑥⑤ D.⑥①②③⑤④
2.過多使用塑料袋會造成“白色污染”,所以人們想了很多辦法尋求塑料袋的替代品。紙袋很容易降解,自然成為首選。然而,制作紙袋需要耗費木材,一旦舍棄塑料袋而選擇紙袋,大量的樹木將被砍伐。而且生產一個紙袋所需的能量和產生的污染都要比塑料袋高得多。另外,由于紙袋比同樣大小的塑料袋重4倍,這意味著運輸過程中紙袋耗能更高。
這段文字意在表達( )。
A.紙袋相對于塑料袋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優勢
B.要解決白色污染,必須另辟蹊徑
C.用紙袋代替塑料袋并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D.紙袋與塑料袋各有優劣,難以抉擇
1.【答案】B。解析:⑥句有指示代詞“這些”,不能放段首,排除D。⑥句應緊跟在②句后,用②句中的賓語(原子團)充當⑥句的主語,闡述激光造雨的原理,再看①句的指示代詞“這”,根據文意可判斷指代的是激光造雨的原理,故①句應緊跟⑥句,可知本題答案為B。驗證B項,文段先提出激光造雨的定義,再闡述其原理、優點,最后指出其研究現狀,符合邏輯順序,正確。
2.【答案】C。解析:文段說的是用紙袋代替塑料袋存在很多問題,可行性不高。A項的說法不確切,文段只是列舉了紙袋在制作成本、污染控制、運輸成本方面相對于塑料袋并沒有優勢,這并不能得出“紙袋相對于塑料袋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優勢”的結論,排除。B項說的是如何解決白色污染,不是文段的主旨,排除。D項也不對,文段想說的是紙袋代替塑料袋并不是一個好主意,而不是說兩者難以抉擇,排除。因此本題答案選C。
3.【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提出人們對市場競爭體制的接受度不同并不是文化差異問題,接著通過舉例,從文化傳統差異極大和文化類型相同這兩種不同的角度進一步駁斥文化決定論。最后一句點題,市場競爭體制的文化決定論缺乏說服力。故本題答案選C。
4.【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介紹了海綿效應及其積極作用,接著指出“海綿效應是不可持續的”,并解釋其原因。由此可知,文段論述的主題是“海綿效應”。再由轉折詞“但”可以看出,文段強調的是“海綿效應”的不可持續性。因其“不可持續”,對“海綿效應”的利用就應當適可而止。選項中只有C項既體現出對“海綿效應”“不能過分依賴”的態度,又兼顧“海綿效應”這一主題元素。
5.【答案】C。解析:文段屬于總分結構。首句提出觀點,即“將文化遺產進行切割就是對遺產動了手腳”,接下來的內容分兩方面詳細闡述首句觀點。選項C是對首句觀點的同義替換。故本題答案選C。選項A“毫無意義”無中生有。選項B說法與文段內容相悖。選項D“正走向衰老沒落”不能由文段推出。
3.人們是否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市場競爭體制,與其說是個文化差異問題,毋寧說是個歷史案例問題,即競爭是否公正的問題。文化傳統差異極大的拉美、俄國、伊朗都有強大的公眾反競爭運動,而文化類型相同的美英則此無彼有。可見回避競爭是否公正而專在“文化傳統”、“深層心理”上作文章,是多么缺乏說服力。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市場競爭體制可以被不同文化傳統的國家接受
B.公正問題是市場競爭體制的核心問題
C.市場競爭體制的文化決定論缺乏解釋力
D.市場競爭體制根植于文化傳統
4.城市好比一個巨大的海綿,勞動力就像城鄉之間流動的水,當經濟處于上行期,經濟擴張會吸納更多的勞動力;當經濟處于下行期,經濟衰退又將這些勞動力擠回了農村。正是中國城鄉二元結構所引發的海綿效應,在此次金融危機中發揮著就業緩沖器的作用。但這種海綿效應是不可持續的,因為中國的一個基本國情就是農業剩余勞動力要向城市進行轉移。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經濟衰退影響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
B.城鄉二元結構減弱了經濟衰退的影響
C.不能過分依賴海綿效應的就業緩沖作用
D.農村勞動力不應成為經濟衰退中的犧牲品
5.我們已經習慣于對于文化遺產進行“糟粕”和“精華”的兩分法切割的思維,其實,一旦切割就是對遺產動了現代手腳。過去很多人曾經無知地去切割自認為“糟粕”的部分,把衰老的肌體切割得經斷脈碎;現在又有很多人強行把衰老的肌體豐胸植皮、鍍金抹彩,打扮成代表歷史靈魂的“精華”形象,同樣都是摧殘。
這段話主要支持了這樣一種論點,即( )。
A.現代很多人喜歡把一些毫無意義的歷史文化遺產視為珍寶
B.文化遺產如果沒有好壞之分,將不利于今人進行價值定位
C.人為地給文化遺產賦予其他意義,是對歷史文化的不尊重
D.歷史文化遺產已承受不起現代人的摧殘,正走向衰老沒落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