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面試熱點分析:慈善事業與創新管理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2-04-28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背景鏈接】
兩會期間公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明確提出 “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與“標本兼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社會管理制度趨于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社會公益事業是中國優良傳統的延續,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的優良傳統。在當今社會,個人、企業、單位為他人、為大眾、為社會做好事、做善事,為弱勢群體、為貧困地區提供幫助,既是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美德的繼承與發揚,也是社會主義道德與精神的實踐與體現。
發展社會公益事業是我們創新社會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胡錦濤總書記一直強調,慈善事業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崇高事業。胡錦濤總書記在談到創新社會管理時,更是強調要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增強服務社會能力,支持人民團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
[問題]
一方面,慈善進行立法,通過立法真正保證公益慈善的捐助能夠有一個合理的監管和落實。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社會管理創新首先,在于立法的薄弱。其次,社會組織發展的不足,因為有的還是處于萌芽階段。政府和社會組織的職能劃分并不清楚,這些涉及政府職能轉變的問題,在社會快速發展當中懸而未決。
另一方面,對于慈善公益活動的效果考量問題。“人才的管理、社會效率的管理,在很多方面并不能完全代表捐贈資金的最終結果,因為有的東西是很難進行定量分析的。
[措施]
企業家與創新管理的關系
企業和慈善機構應該從簡單回應救災等臨時需求型慈善捐助發展到具有戰略發展眼光與科學管理機制的 “戰略型”慈善,通過不斷創新、試錯的過程,不斷提高公益項目的專業性和針對性,促進組織能力、管理能力與人才資源的協調發展。
“戰略型”慈善旨在找準問題的根源,并通過行之有實效、可持續的方法帶來改變,進而真的解決問題。
企業家富有管理智慧,在慈善領域不僅僅是捐出資金,還能帶入管理經驗,組織戰略發展的思路與模式,幫助慈善公益組織提高效率,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企業家都比較清楚資源怎么有效的整合起來,機制怎么有效的創造起來,所以在這個社會管理創新的過程中,來自企業家的資金、資源、經驗與遠見卓識、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公益之心人人皆有,呼吁政府重視公益慈善。
從比較單純的捐錢,到在社區開設公益性閱讀室,進而形成網絡,發揮更多的社區功能,讓老人與孩子進行更多活動。到現在成立基金會來建立兒童藝術文化中心,強調慈善公益行動對受益者的改變,讓善心與善款有更具體的落腳點和可持續性。要做一個卓越的企業,就要更多地承擔社會責任,而且要落在實處,可以持續。
在社會創新方面,企業管理的經驗拿出來做慈善,是一個很大的促進。
用企業的模式來管理基金會:
第一,在任何一個項目開始之前進行周密策劃。
第二,特別鼓勵試錯,大膽的去做,我們允許失敗。
第三,結果的衡量以投入和產出來看,好的項目產出,不僅是建成了多少硬件,完成了多少活動,而是讓最終受益人發生什么樣的改變。
慈善事業方法、方式的創新,就是慈善事業的科學化。
一是為有志于慈善公益的企業家、慈善家搭建交流平臺,分享有影響力的慈善家的遠見與實踐。
二是為慈善公益這個熱帶雨林提供更多的陽光、雨水與土壤。每年舉辦慈善家活動,還有海外交流考察、年度慈善論壇等活動,面對面了解海外知名慈善家族、重要基金會的歷史與經驗,建立與國際重要慈善家、慈善家族的交流網絡。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