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學輔導資料:子宮內膜不規則脫落
來源:考試吧發布時間:2013-11-29
1.發病機制
黃體一般生存14日后萎縮,內膜因缺乏雌、孕激素的支持而脫落行經,子宮內膜不規則脫落是由于下丘腦-垂體-卵巢軸調節功能紊亂引起黃體萎縮不全,內膜持續受孕激素影響,以致不能如期完整脫落。
2.病理
正常月經期第3~4日時,分泌性內膜已全部脫落,代之以再生的增生性內膜。但在子宮內膜不規則脫落時,于月經期第5~6日仍能見呈分泌反應的內膜。由于患者出血時間較長,使內膜失水,間質變致密,腺體皺縮,腺腔呈梅花狀或星狀。子宮內膜表現為混合型,即殘留的分泌期內膜與出血壞死組織及新增生的內膜混雜共存。
3.臨床表現
多發生于生育年齡婦女。表現為月經間隔時間正常,但經期延長,長達9~10日,且出血量多。
4.診斷
除典型的臨床表現外,基礎體溫雙相,但下降緩慢。診斷性刮宮在月經期第5~6日進行,內膜切片檢查仍能見到呈分泌期反應的內膜,且與出血期及增生期內膜并存。
5.治療
(1)孕激素:自下次月經前8~10日開始,每日肌注黃體酮20mg或口服安宮黃體酮10~12mg,共5日,其作用是調節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反饋功能,使黃體及時萎縮,內膜較完整脫落。
(2)HCG:HCG2000~3000U,共5次。
以上是小編輯整理的婦產科學輔導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