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網
 自考動態  報考指南  考試政策  復習指導  課程設置  自考試題  自考就業  考生故事  助學單位  自考論壇 
 公共課: 真題|模擬題|筆記串講  經濟類: 真題|模擬題|筆記串講  法學類: 真題|模擬題|筆記串講  文學類真題|模擬題|筆記串講  高校招生  網絡課堂

09年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一章復習筆記

作者:   發布時間:2009-02-10 09:54:28  來源:
  • 文章正文
  • 資料下載
  • 自考圈
  • 論壇
 第一章 建安風骨
  識記:建安詩壇的時間斷限。
  上起漢獻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漢末魏初時期文學。五言詩興盛,七言詩奠基。
  簡單運用:建安風骨形成的原因。
  建安時代,漢末的動亂現實一方面給建功立業提供了可能,激發起士人們積極進取的強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給士人帶來歲月不居人生無常的深沉嘆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氣,以悲涼為美的風尚。儒學地位發生動搖,士人從經學桎梏中解脫,發現了自我,在文學方面轉向非功利的抒情,詩歌創作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在中國詩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創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稱為“建安風骨”的時代風格。
  第一節 曹操與曹丕
  1.曹操詩
  理解:曹操生平及思想、性格。
  曹操,字孟德,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曹操是一個注重實際的人,知道亂世用儒學不能及時奏效,所以用刑名法術之學。精通音樂、書法、圍棋,為人簡易。動亂板蕩的時局,戎馬倥傯的經歷,統一天下的雄心,交織在他的詩歌中,形成了他古直悲涼、慷慨沉雄的藝術風格。
  綜合運用:曹操詩歌創作成就。
  一、開創了文人“擬樂府”詩歌創作的全盛局面。多用樂府舊題敘漢末實事,也有少數自擬新題之作。
  二、悲涼沉雄的獨特藝術風格,他的詩特別能表現出他的個性,有政治領袖人物的宏大氣魄,本色質樸但抒情濃郁,表現了他高遠的志向、堅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偉的氣勢,悲歌慷慨,氣韻沉雄。如《短歌行》寫得高遠闊大,有君臨天下之氣度,與堅若磐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發起讀者積極向上的奮進精神。
  2.曹丕詩
  理解:
  ①曹丕生平及感情特點。
  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三十一歲立為魏太子,三十四歲代漢自立。他基本生活在曹操的護翼之下,經歷不如曹操豐富,但他博學多識,感情敏銳而細膩,對人生苦短有特別強烈的凄愴感受,詩作中更傾向于對個體感情的體會與抒發。
  ②曹丕對七言詩的貢獻。
  曹丕對七言詩的發展有重大的貢獻。他的《燕歌行》二首,不僅為樂府產生一新體制,且為中國詩學開一新紀元。至曹丕始形成純粹的七言詩。但還是逐句押韻形式,韻腳尚嫌單調繁促。
  簡單運用:曹丕詩歌的特點。
  一、語言綺麗工練,抒情深婉細膩,形成了便娟婉約(即委婉含蓄)的纖麗清新風格。如《燕歌行》。
  二、一些抒懷之作寫得清俊悲涼,有的帶有擬作性質,然更主要的是借以抒發戰亂中的一種蒼涼情懷。
  三、抒發志向記敘軍旅的作品,氣勢高昂卻亞于曹操。另有宴游酬酢之詩,頗繁麗然遜色于曹植。
  第二節 曹植
  理解:曹植生平及性格。
  曹植,字子建,曹丕弟。他從小被曹操所喜愛,曾想立為太子,后未果,因此受到曹丕的嫉恨。 史稱曹植聰穎過人,個性卻是為人過于直率。超凡的才華與不羈的性格,使他一方面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另一方面卻因恃才傲物而飽受壓抑,這兩個方面在他的作品中都充分表現出來。
  綜合運用:
  ①曹植詩歌的思想內容。
  曹植的詩歌創作以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為界分為前后兩期:
  一、前期多抒發遠大理想和宏偉抱負,如《白馬篇》全詩塑造了一個武藝高強的愛國勇士形象,頌揚了他視死如歸的獻身精神,也寄托了詩人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是前期代表作。前期也常彌漫著戰亂環境所賦予的悲涼慷慨情思和人生無常的嘆息。
  二、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現自己壯志難酬,倍受壓抑的郁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贈白馬王彪》,全詩充滿了悲苦之辭、憤慨之音。
  ②曹植詩歌的藝術成就。
  曹植的五言詩創作在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詩壇上最杰出的詩人。
  一、詩歌內容豐富充實。舉凡軍旅政事,宴游送別,詠史游仙,抒情抒志,無不發之于詩。
  二、曹植的詩歌被譽為“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就是說他的詩既內容充實豐富,多慷慨悲憤之氣,在藝術表現上又生動形象,注意辭藻華美、對仗工整和音韻流暢,形成了既華麗綺煥又渾厚雄健的獨特藝術風格,達到了建安詩歌的最高峰。
  三、曹植詩歌語言華美主要表現在濃烈的感情色彩和鮮明的聲色。如《盤石篇》生動再現了大海的宏闊氣象。曹植在文人有意為詩方面,有一個大跨度質的飛躍。
  四、注重對稱回環之美,注意語言錘煉。其詩作出現了律聯,如“凝霜依云除,清風飄飛閣。”(《贈丁儀》)。他還善于起調,工于發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語,振起全詩。如《野田黃雀行》開頭用驚風險浪的情景和畫面預示了環境的險惡,起到強烈的烘托作用。
  第三節 建安七子及蔡琰
  識記:建安七子姓氏名字。
  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理解:
  ①七子生活道路和文學創作分期。
  前期處在漢末動亂之中,目睹生民憂患,個人生活也顛沛不安,所以前期作品往往反映動亂的社會現實,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后期七子先后歸附曹操,除孔融外其他都仕途順利,生活平穩,是近臣,所以往往表達對曹氏政權的擁護,表現自己建功立業的抱負,通過游宴、贈答的形式表示出來。
  ②七子不同的文學成就。
  孔融成就主要在散文,詩歌成就最高者為王粲、劉楨,王粲的賦很好。徐幹詩文兼善。陳琳、阮瑀在章表書記方面的成就比其詩歌創作要高。應瑒現在存詩作只有數首,難以對其判斷。
  1.王粲詩
  識記:王粲生平。
  雖才高,卻因貌丑為劉表所棄。流寓荊州十五年,始歸附曹操。
  理解:
  ①王粲詩歌內容。
  前期多抒發志士懷才不遇之悲憤,與反映戰爭離亂引起的凄愴之情,后期表達立業的雄心壯志。
  ②王粲詩歌藝術特點。
  抒情深切,慷慨悲涼,文辭秀美,局面闊大。
  2.七子其他
  識記:
  ①劉楨及其《贈從弟》(其二)。
  劉楨辭旨巧妙而性格褊急剛正,后降為吏。氣過其文,雕潤恨少。《贈從弟》(其二)以松柏之本性喻志士之節操,寫得虎虎有生氣。言語簡潔,不用典故。
  ②陳琳及其《飲馬長城窟行》。
  陳琳,曹操的軍國書檄,多出其手。詩歌代表作為《飲馬長城窟行》。全詩吸收樂府民歌之寫實精神,用精彩的對話,表現了勞動人民的苦難,沉痛悲切。
  ③阮瑀及其《詠史》(燕丹喜勇士)。
  阮瑀,精于音樂,為曹操掌書記。其詠史詩改變了班固詠史“質木無文”的面貌,開啟了后世左思詠史的先聲。
  ④徐斡及其《室思》。
  徐幹,不慕榮名而潛心典籍。其詩抒情婉曲,辭氣平和,代表作《室思》,擬寫思婦懷人之緒,纏綿悱惻。
  3.蔡琰詩
  識記:蔡琰生平及作品。
  字文姬。漢末著名學者蔡邕之女。夫亡后為胡騎所獲,在胡中十二年,為曹操贖,離子而去。經認定的作品有五言《悲憤詩》一首。
  綜合運用:五言《悲憤詩》內容及藝術特點
  一、深刻真實地反映了漢末苦難動亂的年代,藝術再現了詩人慘痛的人生經歷。全詩長540字。第一段寫董卓之亂,詩人及難民被擄后的非人遭遇。第二段主要寫在匈奴時想念父母,被贖歸時又不忍割舍孩子的肝腸寸斷的巨大痛苦。
  二、蔡琰的五言《悲憤詩》在藝術上獲得了極大成功。首先,它是一位女詩人在親身經歷基礎上創作的長篇敘事詩,其感情描寫、心理活動刻畫,真實、細膩、復雜、微妙,在詩歌史上實屬罕見。其次,能夠注意細節的描繪,氣氛的渲染,對烘托主題起到了良好作用。另外,全詩敘事與抒情融為一體,有史詩般的效果。 第二章 正始之音
  第一節 時代思潮與正始詩歌
  識記:正始詩歌的時間斷限。
  自魏明帝青龍元年(233)至魏元帝咸熙元年(264)。
  簡單運用:正始政治時局對詩歌創作的影響。
  司馬氏大殺名士,士人建功立業的理想歸于破滅,發之于詩,建安詩歌中昂揚的氣概沒有了,代之以如履薄冰的憂生之嗟。司馬氏標榜“名教”,更顯現出其虛偽卑鄙。正始士人鄙棄名教,不滿黑暗現實,但又不能直接表達出來,所以表現在詩歌創作上,一方面用韜晦曲折的方式批判名教中人的虛偽齷齪,形成沉痛委曲隱蔽曲折的風格。另一方面,士人轉而追求一種理想中的人生境界,而且由于玄風的影響,詩歌創作中常常表現一種老莊人生理想的傾向。
  綜合運用:正始思潮對詩歌創作的影響。
  一、正始詩人,崇尚老莊,大暢玄風,建立玄學理論,開始了一個思想史上的新時代。正始士人在玄思妙想中領悟人生,把老莊的人生理想自然而然地帶入到詩中來。有的在詩中創作了一個莊子逍遙游式的理想境界,有的把這個理想境界人間化,把人對自然的態度引向審美的層次,成為后世山水詩的思想濫觴。
  二、玄風對正始詩人的另一影響,就是文學創作的哲理化傾向。正始詩人在更深的層次上對人生做哲理的思索和哲學的觀照,從詩歌的抒情向詩歌的哲理發展,在詩歌中注重表現哲理。
  第二節 阮籍詩
  簡單運用:阮籍生平與思想。
  阮籍,字嗣宗,阮瑀之子。貌杰志宏,任性不羈,喜怒不形于色。博覽群籍,尤好莊老。本有濟世志,因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由是不與世事,酣飲為常。雖不拘禮教,然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
  綜合運用:阮籍《詠懷詩》的藝術成就。
  阮籍詩歌的成就主要在于八十二首五言《詠懷》詩。它們非一時一地之作,既有統一的文學特征,每首又各具特點。
  一、意蘊深沉之美。作者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深入,因而也就更沉痛。同時由于玄學思潮的影響,也就寫得更深邃。
  二、用典頗多,多用比興、象征烘托意象渲染氣氛,顯得意蘊深沉。這不僅是恐因文遭禍,更是因為玄風的影響,阮籍深諳得意忘象之旨,學莊而用之。
  三、清逸玄遠之美。他的詩歌中常常出現一個清虛空靈的莊子式的理想世界。
  《詠懷》詩融哲理、情思與意象為一爐,意蘊深沉,清逸玄遠,不但成為正始時代詩歌的高峰,而且創造了抒情組詩的新形式,開后代左思《詠史》組詩、陶淵明《飲酒》組詩的先河。
  第三節 嵇康詩
  理解:嵇康生平。
  字叔夜。龍章鳳姿,恬靜寡欲,長好莊、老。與魏宗室婚。彈琴詠詩,高情遠趣。后為晉文帝所殺。
  簡單運用:嵇康詩的特色。
  一、在他的詩中創造了一個詩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嵇康第一個把莊子詩化了,使他的詩具有一種清遠的境界。
  二、嵇康的部分詩歌中還有一種峻切之語。對險惡的世道人心發出一種憤激的批判,鋒芒犀利。
  三、嵇康在四言詩中另辟蹊徑。他的四言詩,繼曹操之后為四言頂峰,情調高遠,語言流暢,表現了作者很強的語言功力。 第三章 兩晉詩壇
  識記:晉代詩歌風貌。
  晉代詩歌的風貌,大致可分為三部分。西晉太康、元康年間的創作以繁縟為主,但西晉還有以左思、劉琨為代表的剛健詩風。東晉則是玄言詩的天下。(晉末宋初有杰出的詩人陶淵明。)
  第一節 太康詩風
  1.太康詩歌的特色
  簡單運用:
  ①太康詩風形成的原因。
  太康年間,時局穩定,經濟發展,詩人們生活安穩舒適,詩歌內容多為平庸寫實。司馬氏政權造成了“政失其本”,而“士無特操”的局面。士人群體的普遍心態是求實逐利、求名自適。他們非常世俗平庸,發之于詩,轉而向結藻清英、流韻綺靡的形式技巧方面發展,形成了“采縟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縟旨星稠,繁文綺合”的太康詩風。
  ②太康詩歌內容特點。
  一、“兒女情多,風云氣少”。(《詩品》)沒有胸懷天下的巨大抱負,沒有面對歷史的深沉思索,轉而在兒女之情中表現綺麗情思。
  二、擬古模仿,缺乏現實內容。
  ③太康詩歌藝術形式特點。
  一、追求文字華美與辭藻華麗。二、追求新的技巧,注意俳偶。三、描寫更加細膩。往往古人一句寫總體,而太康詩人則進行具體細微之描繪。
  2.陸機詩
  識記:陸機生平。
  陸機,字士衡。少有異才,文章冠世。文學成就賦勝于詩。其《文賦》是中國文學理論史上的名篇。
  理解:陸機詩歌內容形式特點。
  一、就詩歌而言,陸機是太康詩人中存詩最多的,今存107首。
  二、陸機的詩歌語言的華麗排偶是最明顯的。常常變古詩之古樸為華美。
  三、就詩歌內容來說,陸機擬古之作很多,也有許多酬酢之詞,但有些詩作也能寫得情感深沉動人。
  3.潘岳詩
  識記:潘岳生平。
  潘岳,字安仁。性輕躁,趨世利。詩歌追求辭藻綺麗,被譽為“爛若舒錦”。他的《悼亡詩》三首,獲得極高評價,以至“悼亡”一詞,從此專用為“悼妻”之用。
  理解:《悼亡詩》的特點。
  婉轉凄測,黯然神傷。 
  第二節 左思與劉琨
  1.左思詩
  識記:左思生平。
  出身寒微,家世儒學。構思十年,成《三都賦》,一時洛陽紙貴。左思是西晉詩壇第一人,代表作為《詠史》八首。
  綜合運用:左思《詠史》的藝術成就。
  一、有一種建功立業,功成身退的闊大胸懷。如《詠史》一、三,沒有刻意的雕飾與艷麗的辭藻,全部思想感情噴薄而出。
  二、充滿著一種悲憤不平之氣。對門閥制度的批判極其強烈,對貧士失志極為憤慨,一股磊落不平之氣迸發于詩中。如《詠史》其二用比興手法表達了這種感情。
  三、繼承了建安詩歌的風骨,被譽為“文典以怨”,“左思風力”(《詩品》),就是指他詩歌引用歷史典故以抒時憤,剛健有力。他一改班固創為《詠史》時的質木無文,打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情感激烈深切,借古人之事,抒個人懷抱,使詠史詩有了新的飛躍。
  2.劉琨詩
  簡單運用:
  ①劉琨經歷及思想的轉變。
  劉琨,少負壯志,有縱橫之才,而頗浮夸,素豪奢,嗜聲色。36歲時為并州刺史,抗擊匈奴時父母被匈奴所殺。國難家仇,激起他的報國壯志。他奮身于戎馬疆場,后被殺。
  ②劉琨詩歌的特色。
  代表作《扶風歌》、《重贈盧諶》。
  《扶風歌》用血淚寫下他的堅強意志和悲慨意緒,有剛健雄放之情致。
  《重贈盧諶》末段寫出英雄末路的悲涼慷慨,但即使是寫失敗的意緒,也是壯美的,同樣有清剛之氣,繼承了建安風骨。
  第三節 游仙詩與玄言詩
  1.郭璞及游仙詩
  識記:郭璞生平。
  知識淵博,精通文字訓詁,曾注《周易》《爾雅》《山海經》,尤善卜筮。詩、賦兼善。
  理解:游仙詩。
  其淵源可上溯到先秦。在《離騷》中當屈原對現實不滿時就幻想神游天界。以“游仙”為詩名,則始于曹植《游仙詩》。游仙詩內容有兩種不同傾向,一種純寫求仙長生之意,另一種則是憤世嫉俗之言。
  簡單運用:郭璞《游仙詩》內容及藝術。
  一、郭璞的游仙詩有兩類內容。一類是將對現實的失望不滿用隱逸或游仙的方式表達出來。另一類內容,則是在承繼傳統上求仙長生之主題,以高蹈輕舉、服食采藥為主旨。
  二、郭璞的游仙詩感情真實,坎壈詠懷。另外,郭璞詩情采斐然,描寫形象生動,色澤豐富。
  2.東晉玄言詩及其特點
  識記:孫綽《答許詢》。
  滿篇“道”、“神”等玄學詞語,平典似《道德論》。
  簡單運用:
  ①玄言詩產生的原因及發生發展過程。
  偏安的心態,中朝玄談的流風遺韻,以及新形成的高雅脫俗的情調和流連山水的審美情趣,加之佛教般若空觀的影響,使玄言詩在東晉詩壇占據了主流地位。 玄言詩的發端自魏正始時代已開始。西晉著名玄學家不善作詩,故只有少數詩人以玄言入詩。東晉中期是玄言詩的成熟和高潮期。東晉末葉,玄言詩已經式微了。
  ②玄言詩內容與形式特點及其文學貢獻
  玄言詩的特點在內容上是以談論老莊玄理為主,少數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達上則是抽象玄虛,淡乎寡味,純以韻語敷述玄理,背離了藝術表現的形象、情感等原則。
  貢獻:①直接啟發影響了陶淵明平淡自然之風格,而且對后代文人詩歌中沖淡自然、曠達閑適風格的影響至為深遠。②玄言詩人對山水的體悟與描寫,也為晉宋之際山水詩的成熟和發展奠定了審美心理和創作方面的基礎。  第四章 杰出詩人陶淵明
  第一節 陶淵明的生平及思想
  簡單運用:①陶淵明生平。
  陶潛,字淵明,或云淵明字元亮,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家境貧寒,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性情任真,閑靜少言,不慕榮利。曾數次出任小官,后辭官歸田,退隱不仕。
  是晉宋時代著名的大詩人,辭賦散文家,所著詩文一并流傳于世,有集八卷。
  ②陶淵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
  思想:陶淵明受多種思想影響,比較復雜:陶淵明受儒家思想影響,尚道義,重名節。同時,儒家的一片仁愛之心和安于貧窮的道德準則也對他有重要影響。就道家思想而言,他主要受老莊無為的玄學思想影響,使其崇尚自然,追求心境與物境融合為一體,一切隨順自然,委運任化。就佛家思想而言,他又受佛家般若思想影響,認為世間一切皆如夢幻。儒、道思想在陶淵明身上占重要地位,兩種思想交互起作用,在他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表現出兩種思想彼此消長的明顯的軌跡。
  人生境界:陶淵明達到了一種物我一體、心與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領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機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歸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面對人生的苦患,以老莊的無為的玄學人生觀去對待,更重要的是靠儒家的思想力量,是儒家一片仁心與安于貧窮的道德準則。對人生充滿著一種仁民愛物的胸懷。佛家般若思想也影響了他。陶淵明擺脫了人間世俗的煩擾,在精神上真正達到與自然泯一的境界,由此而創造出了格高千古的優秀詩篇。
  第二節 陶淵明的詩歌
  綜合運用:①陶淵明田園詩的思想內容。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貢獻,就是開創了文人詩歌創作的新領域——田園詩。
  一、陶淵明寫的田園風物、稼穡生活,都是他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需要,他已與他們完全融合為一。他親切自然地描繪出田園風光,寫出它的恬美意境和樸茂生氣。如《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
  二、真實地描寫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對勞動的艱辛詩人表現出平靜樂觀的心態,躬耕之志始終不渝。開創了新的題材。寧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成為高潔士人人格的理想和楷模。在作者的筆下,勞動是藝術化了的很有詩意的行為。如《歸園田居》其三(人生歸有道)。
  三、陶淵明的田園詩中還記敘了他與農夫野老、素心摯友的往還。如《移居》二首(昔欲居南村)。
  ②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境界。
  陶淵明對中國文學史的一大貢獻,就是創造了情味極濃的沖淡之美。他詩作的境界韻味,是一種平和淡泊,于世事無所爭,無所求,心與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現為寧靜平淡的境界,是一種新的意境美的類型。最能代表作者沖淡之美的詩,是《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
  形成陶淵明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詩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詩人語言的平易質樸。就前者說,作都在詩歌創作中情緒平和,沒有激烈的情緒變化,沒有巨大的感情起伏,遠離了在政治上建立事功的強烈追求或懷才不遇的無限悲慨,而于田園生活日用之中自得其樂。就詩歌語言說,陶詩的特點是質樸無華,不加雕飾,極盡語言純凈之美。他詩句的魅力在于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語,在于內在的感情力量。陶詩語言是不露斧鑿卻高度藝術化的傳神之筆。
  第三節 陶淵明的散文和辭賦
  識記: ①陶淵明散文作品。
  《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與子儼等書》。
  ②陶淵明辭賦。
  《歸去來兮辭》、《感士不遇賦》(感慨悲憤,情緒強烈,與陶平淡風格不侔)、《閑情賦》。
  陶淵明韻文。
  《扇上畫贊》、《詠史述》、祭文三篇。其中《扇上畫贊》、《詠史述》為題詠。《自祭文》是較有特色的一篇韻文。
  理解:①《桃花源記》的思想藝術特點。
  通過描寫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表達了作者的社會理想,也從而對現實社會的黑暗進行了反諷。在寫法上,以記實手法寫虛構故事,頗具奇趣。語言自然簡潔而極生動。
  ②《歸去來兮辭》的思想藝術特點。
  作于彭澤掛冠之時,全篇流溢著詩人擺脫官場返歸田園的欣喜之情,行文亦隨之流暢輕快,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擺脫官場世俗的羈絆,返歸田園與自然,以求得內心的寧靜與恬適,成為后世文人脫離世事矛盾糾纏返歸精神家園的一條共同道路,千百年來有無數文人高唱“歸去來”而歸隱田園,顯示了《歸去來辭》無限的思想及藝術魅力。
  ③《閑情賦》藝術特點。
  雖題意為防閑男女之情,但其中寫道曾對意中女子的深切思念,極為細膩,譬喻妙切,辭采綺麗  第五章 南北朝詩歌
  識記:南北朝詩歌創作大勢。
  自劉裕代晉(420),宋、齊、梁、陳四代史稱南朝。南朝詩歌承魏晉詩歌之風,沿著重藝術特質、重抒情以至重娛樂的方向發展,尤其重視詩歌藝術形式技巧的追求。與此同時的北方政權稱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北朝詩歌直接繼承漢詩之風,重政教、尚寫實、崇樸野。南北朝民歌則分別以清新活潑和剛健激越為特征。
  第一節 南朝詩歌
  南朝詩歌分為三個階段:劉宋時代的元嘉詩歌、齊至梁初的永明新體詩歌、梁中期至陳末的宮體詩。
  1.元嘉詩歌
  識記:元嘉詩歌的時間斷限。
  上起晉宋之交的謝靈運,下迄大明、泰始的鮑照。
  簡單運用:
  ①元嘉詩風新變及其原因。
  元嘉詩風的主要變化就是以情思代替玄理,由哲思回到感情上來。在藝術表現上也由淡乎寡味,變為注意對詩歌藝術形式技巧的探討。
  原因:一是劉宋時代玄學在思想領域中已不占主要地位,在政權領域儒學已占主流。士人從玄虛思索回到現實中來。二是劉宋皇室出身寒微,即位后用寒門掌機要權柄。素族文人進入政權的同時也進入文壇,重抒情代替重玄思的文學思潮便逐步發展起來了。三是朝野上下普遍愛好欣賞自然山水。
  ②元嘉詩歌創作新特點。
  一、山水題材大量進入詩歌創作,并且改變了東晉詩歌以山水作為玄思載體的傾向,把山水作為審美的對象,正式奠定了中國山水文學的根基。
  二、詩歌創作由東晉的哲理化改變為重抒情,抒發了強烈的感慨。
  三、元嘉詩歌出現了對不同創作個性的追求。
  四。對詩歌形式的有意探討。不但有各種體式的創作,而且注意對仗,格外追求用典使事。
  2.謝靈運及山水詩
  理解: ①山水詩。
  先秦文學如詩騷中就出現了自然山水,然多用作比興的材料或作為人事的背景而存在,并不是作為獨立審美客體。曹操《觀滄海》是第一首比較完整的山水詩,但并未蔚成風氣,與當時戰亂、北方環境及詩人的審美傾向、水平等主觀限制有關。東晉偏安江左,自然條件甚好。玄言詩人借山水以體玄悟道,不但培養了對山水的細膩感受,也因此在詩中描寫到了山水風物。但還是作為道的載體出現。直到謝靈運,改變了山水在詩中的地位,寫作了一大批以山水為審美對象的詩歌,奠定了中國山水詩寫實的雛形。從此開始,山水詩成為詩歌創作中一個重要領域。
  ②謝靈運生平。
  小字客兒。出生世家大族,有政治雄心,博學多才。懷才不遇,寄情山水。優越的物質條件、高度的藝術素養和漫游山水的體驗相輔相成,使他成為詩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詩人。
  綜合運用:謝靈運山水詩的藝術成就。
  謝靈運是詩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詩人。
  一、創造了一種山水詩的結構模式。先敘述登游緣起或路線,接著是具體描寫局部景物,最后議論或感慨。前兩部分是謝靈運所創,第三部分被稱為“玄言尾巴”,是玄言詩向山水詩轉變時期難以避免的印記。
  二、局部景物描寫中,通過細膩的觀察與把握以及非常具體的畫面,表現出某一景觀的情思韻味,朝著景物與情思交融的方向發展。這一點開后世山水詩意境創造之端倪。如《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傳達出詩人心中一種難以言喻的對生命的驚喜。
  三、對山水景物的聲、光、色都有生動的描繪。
  四、是山水詩發展初級階段的產物,有佳句而無完篇,存在玄言尾巴,一些詩運用典故成句太多。
  3.鮑照及其樂府詩
  識記:鮑照生平。
  字明遠,是一位出身寒族而具濃烈感情的詩人。他的社會經歷和地位,使他的詩較少宮廷色彩,而更多慷慨悲涼。
  簡單運用:鮑照詩歌的內容。
  鮑照詩歌內容豐富,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
  一、對高門世族壓抑人才憤慨不平的不滿與抨擊。
  二、邊塞征戍題材之作,描寫邊塞的艱苦及將士衛國的決心。有的寫征人思鄉不得歸的痛苦。
  三、描寫婦女題材的詩。(寫相思的《擬行路難》)
  另外還有表達游子思婦別離相思的詩篇和山水詩等。
  綜合運用:鮑照詩歌的藝術成就。
  鮑照詩歌的藝術成就,在南朝詩人中可謂最高。
  一、他的樂府詩有抒情濃烈、氣勢流暢之美。他把慣用比興、善敘他人他事的樂府詩,發展為一種直接抒寫自己感情、敘說自己遭遇的詩體,把濃烈的抒情與構辭的美麗融為一體,來表現自己的澎湃情懷。其抒情特色是外露、強烈、流暢而節奏急速。
  二、語言亦自有特色。注重錘煉字句,辭采瑰麗,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擬行路難》其三。并且注意吸收民間口語;善于運用奇特大膽的想象和比喻。
  三、鮑照對七言詩的發展也做出了巨大貢獻。《擬行路難》是以七言為主的雜言。鮑照大膽變革,改逐句押韻為隔句押韻,而且創造性地自由換韻。鮑照的大膽革新與積極創作,使七言詩體大大發展,直接影響到唐代七言歌行的創作。
  4.永明文學與新體詩
  識記: ①永明文學的時間斷限。
  上自劉宋泰始二年(466),下至梁武帝天監十二年(513)。
  ②永明體。
  又稱新體詩,這一時期的文學活動,以齊永明年間為中心,故稱。永明時期詩歌的主要發展頌向,仍然是重文學特質的發揚,重個人情懷的抒發,而且逐漸由情懷抒發轉向重娛樂。同時創造了一種清新的美的思想,為后代所宗仰;更重要的,是在詩歌形式上的探索。從詩歌聲律角度,是指五言詩從聲律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之間的過渡階段,其理論支持便是永明聲律說。
  ③謝朓生平。
  謝朓字玄暉,出身于累世高華又富有文化素養的謝氏名門,與謝靈運并稱大、小謝。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文學修養極高。他感情豐富細膩,書卷氣很濃,性格單純。
  簡單運用:
  ①永明詩歌的發展創造及其原因。
  永明時期詩歌的主要發展傾向,仍然是重文學特質的發揚,重個人情懷的抒發,而且逐漸由情懷抒發轉向重娛樂。同時創造了一種清新的美的理想,為后代所宗仰;更重要的,是在詩歌形式上的探索。永明詩歌之所以取得這樣的發展創造,一是皇室的愛好和提倡。二是文人集團的良好風氣。
  ②永明聲律說及其在詩歌史上的地位。
  永明聲律說即是講求平上去入四聲的對稱與錯綜之美的聲調搭配原則。永明聲律說為齊梁詩歌的藝術形式提供了新的貢獻,為唐代近體詩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和創作上的基礎。但是,永明聲律說聲病規定得過于瑣細,也會影響到內容的表達。必須到將四聲概括為平仄的唐代,才能形成和諧而易掌握的近體格律詩。 新體詩,是五言詩從聲律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之間的過渡形式,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③永明詩歌的創作方向及其背景。
  由于皇室重文學與文壇的切磋風尚,導致永明詩歌創作朝著裝飾與消閑的方向發展。表現在創作緣由方面,不是感慨抒情,而是應詔應令、侍宴奉和。從詩歌題材上看,就是大量詠物詩和游戲詩的創作。此期詩歌在形式技藝方面有極大進展。對聲律非常注重,在語言明快、描摹細致方面都大有拓展。實現了由古體向近體演變的關鍵轉折。永明文學的另一種傾向是沿著重抒情、重文學的藝術特質這樣一條線索發展下來的、對于清新明麗圓融的美的追求。
  綜合運用:謝朓詩歌的藝術成就。
  謝朓詩歌的主要特色是:情思明凈瀟散,意象清新明麗,語言明白流暢,聲韻流麗和諧。(李白謂其詩“清發”)。
  一、從情思方面言,小謝因為感情單純,所以因物色感發而或喜或悲時,較為明朗外露。如《觀朝雨》(朔風吹飛雨)。
  二、意象創造清新明麗,大多落盡華飾,有一種天然韻味。山水描寫方面的意象帶著更多心象的性質。因之,其意象十分省凈明快,如 “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
  三、語言流暢明白,去除任何晦澀的文字和贅典。有的甚至完全接近口語。
  四、不但創造了一種明麗清新的詩歌格調,而且革除了以往山水詩的玄思哲理,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5.梁陳詩歌的多元化發展
  簡單運用:
  ①梁陳詩歌創作的三種類型。
  自梁迄陳,詩歌創作大體說來,存在著三種不同的類型。
  第一類是重功利、主質樸的文學觀,以裴子野為代表。
  第二類是尚自然、主風力的詩歌思想,主要有齊末梁初的吳均、何遜和梁陳兩代的陰鏗等人。
  第三類是重娛樂、尚輕艷的文學觀,是此時文學思想的主潮,其創作上的代表即宮體詩。
  ②宮體詩發生發展的三個階段。
  所謂宮體詩,是指一種講求聲律、對偶與辭采華美的輕艷麗靡之風,這種文風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天監八年以前,可視為宮體詩的先導階段。此時期尚為永明文學時期,永明體在聲律、對偶上已經為宮體詩準備了條件。沈約、謝朓等人的一些詩在題材和寫法上與后來的宮體詩人已并無二致。第二階段是天監八年至中大通三年蕭綱為太子以后,徐陵成《玉臺新詠》是宮體詩的高峰期。第三階段為宮體詩尾聲期,以陳后主及其身邊文士為主,波及隋及唐初。
  ③宮體詩及其特點。
  所謂“宮體詩”是指一種以寫閨閣情懷為主要內容的重聲律、詞采麗靡輕艷的文風。它發端于齊梁之際,到蕭綱及其周圍文人時達到全盛。特點:一。表現為題材處理上的娛樂性質。二。對寫實技巧的追求。
  宮體詩尚娛樂、重寫實的文學思潮是魏晉以來重抒情非功利的發展傾向的繼續,是文學覺醒過程中的一種極端的表現。
  第二節 北朝詩歌
  1.北朝詩歌特色及南方詩風影響
  識記:“北地三才”。
  溫子升(北魏文學成就最高者)、邢劭(北間第一才士)、魏收。
  理解:
  ①北朝文化地理環境及詩歌特色。
  北朝玄風消歇,儒家思想占絕對地位,皇室成員多質木無文,北地自然景觀雄渾粗獷。在文學思想上,重實用、尚真實、求樸野。表現在詩歌創作上就是真實的抒發情懷,不修飾,不造作,有北方人粗獷真率的風格。
  ②南方詩風對北朝詩人的影響。
  南北文化交流一直沒有停止,但南方影響北方更多一些。北方本土詩人代表“北地三才”的詩風變化即可說明。
  2.南北詩風的交融
  識記:庾信生平。
  庾信,字子山,早年仕梁,是重要宮體詩人之一,后出使西魏,被留魏不返,仕西魏及北周。
  簡單運用:庾信前后期詩風之不同。
  庾信,詩歌創作依42歲留魏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多綺艷之作,辭藻華麗,用典俳偶均自然工巧,擅名于詩壇。代表詩作《奉和山池》;后期入北,羈旅他鄉,身仕異國,一種故國鄉關之思時時涌現在詩中,就顯得情緒深沉,詩風亦顯蒼涼。代表《擬詠懷》二十七首。南北詩風的優長在庾信的詩中結合起來,創造出技巧精工又格調蒼勁的優秀作品,成為集南北詩歌之大成者。
  第三節 南北朝樂府民歌
  1.南朝樂府民歌
  識記:
  ①南朝民歌及其保存。
  南朝樂府民歌起東吳迄于陳,今傳五百余首。 大多輯入郭茂倩《樂府詩集》的《清商曲辭》中,少部分在《雜曲歌辭》、《雜歌謠辭》中。其中“吳歌”三百余首,“西曲”一百余首。
  ②“吳歌”。吳歌主要產生于當時首都建業一帶的江南地區,是南朝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③“西曲”。西曲采自長江中游及漢水兩岸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荊郢樊鄧一帶。
  簡單運用:
  ①南朝民歌內容及其產生原因。
  南朝民歌的內容絕大多數是表現男女之情。究其原因,一則是江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作者多為船戶織女、賈客歌伎,二則是思想觀念已脫離了兩漢以來的經學道德規范,時代風氣有利于民間情歌戀曲的發達。加之南朝皇室和文人對文學娛樂性質的追求,更注意搜集新聲艷曲。
  ②南朝民歌藝術特點。
  一。格調鮮麗明快,不但再現了南方的自然風光之美,也表現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懷。如《子夜四時歌》。二。語言上清新流麗和多用雙關比喻,來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聰慧:“歡欲見蓮(憐,愛也)時,移湖安屋里。” 三。南朝民歌形制多為五言四句,語短情長,不但被南朝文人所借借鑒,對唐代絕句的形成也有重要影響。
  ③《西洲曲》藝術特點。
  南朝樂府民歌藝術水平最高者為《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篇幅最長的。詩寫一女子懷人,情思纏綿,寫景秀麗。語言清新明麗,采用“鉤句”聯接上下,一意貫通而又搖曳多姿。換韻造成回環婉轉的效果。從內容到形式都堪稱上乘。
  2.北朝樂府民歌
  識記:北朝樂府民歌及其保存。
  北朝樂府民歌今存60多首,多輯入《樂府詩集·梁鼓角橫吹曲》中。另有少數輯入《雜曲歌辭》和《雜歌謠辭》中。
  理解:北朝民歌風格及其產生原因。
  自然條件培養了北方人民粗獷豪邁、堅忍頑強的性格。少數民族的游牧生活也養成了粗豪強悍的氣質。《鼓角橫吹曲》又是馬上軍中之樂,自然格調剛健激越,有金戈鐵馬之氣。
  簡單運用:
  ①北朝民歌內容與藝術。
  內容:一、北國風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現,如《敕勒川》把遼闊的草原風光生動地描繪出來。
  二、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如《企喻歌》。
  三、反映戰爭及其帶來的苦難。如《企喻歌》。
  四、反映愛情婚姻。如《地驅歌樂辭》。
  藝術: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語言質樸有力,格調蒼勁豪邁,顯示出北方民族獨有的特色,代表作《敕勒川》樸野真率,是一個民族心靈的最深層的召喚。
  ②《木蘭詩》藝術特點。
  《木蘭詩》是北朝民歌中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寫少女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轉戰十二年,屢立戰功后辭官回鄉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英勇善戰而又機智活潑的巾幗英雄形象。木蘭的形象,既反映了北方女性的剛健特點,又是中國勞動婦女善良勤勞淳樸勇敢的象征。
  敘事長詩《木蘭詩》是北朝民歌中的奇葩。它篇幅較長卻又繁簡得當,語言流暢明快,頂真修辭運用巧妙,比喻恰切生動,鋪排有致,且善于用對話表現人物性格,風格剛健清新。 與《西洲曲》一起被視為南北朝詩歌中的雙璧。第六章 魏晉南北朝賦
  理解:魏晉南北朝賦創作大勢。
  形成了承前啟后、既沿又革的新局面。其大勢為:建安賦作繼承發揚漢末抒情小賦的成就,抒情更加深切,內容與描寫對象更廣闊地擴展向自然、社會與人生。藝術形式上則追求“詩賦欲麗”。兩晉之賦,一方面有左思《三都賦》那樣的鴻篇巨制,成為漢大賦的復興反照。另一方面又有很多短篇小賦,體現了偏安江左的士人情懷,更注意辭藻音韻,引言用事,進一步發展了賦的創作技巧。南朝辭賦題材漸趨狹窄,但感情更加細膩,形式更加尖巧,開唐代律賦的先聲。北朝之賦則追隨漢賦諷刺之義,文風質樸。并因南北交流,以及南朝賦家尤其是虞信的入北,北朝賦出現了一批內容充實、技巧精熟的慷慨悲涼之作。
  第一節 建安賦作的繁榮
  簡單運用:
  ①建安賦作繁榮的原因。
  建安賦作家面對漢末動亂,親身體驗戰爭亂離、戎馬倥傯的艱苦,加之主觀思想中的經學桎梏已徹底打破,客觀形勢上又有建功立業的機遇,而且還有當權執政者的提倡鼓勵,于是形成建安賦作情文并茂的特點。
  ②《洛神賦》藝術成就:
  《洛神賦》敘寫眷戀之情,辭采絢爛清冷臻于極致,賦中所創造的許多美麗的意象,如“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深遠地影響了后代文學的意象創造。在它們后面,形成了一些意象的歷史系列。
  綜合運用:建安賦作特點。
  一、有一個自覺主動進行辭賦創作的作者群,他們積極創作,并且進行理論探討。主要集中在三曹、七子等鄴下文人集團中。
  二、建安作家由于思想較為自由,其賦作的題材更為廣泛。如大自然的寒暑陰晴《秋思賦》、飛禽走獸《神龜賦》、瓜果樹木《瓜賦》等,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
  三、建安賦作的抒情性進一步加強。四。在藝術上也有新的發展,成為漢賦向南北朝駢賦變化的開端。后期辭藻流利妍美,對仗工巧整齊,且注意到韻律和諧。
  第二節 兩晉賦壇的多樣化傾向
  理解:兩晉賦壇大勢。
  多樣化。體制上,雖小賦仍占主流,大賦也一度復興。題材上,除感傷、刺世外,出現了山水賦。藝術形式上,語言在妍麗工整和使典用事方面進一步發展。
  簡單運用:
  ①《三都賦》特點。
  《三都賦》是西晉賦家左思的的主要成就,其特點:一。內容豐博,詳盡細致描寫了蜀吳魏三國的山川城邑、鳥獸草木、風謠歌舞、重要人物。二。精心錘煉語言,辭藻壯麗,下筆琳瑯。三。以求實的精神去創作。
  ②《悼亡賦》特點。
  凄惻婉轉,哀怨動人,作者并未直抒慘懷,而是通過描寫由他帶有沉痛悼念情緒的眼睛所看到的凄慘景象,表現出深于情又善于抒情的特點……
  ③憤世嫉俗賦作特點。
  一、針對性更強,切中當時社會門閥政治壓抑人才的痼疾,直斥貴戚豪門的貪財奢侈,控拆貧苦之家的饑寒交迫。
  二、語言更加激烈尖銳,嬉笑怒罵,鞭辟入里。代表作魯褒《錢神論》。
  綜合運用:兩晉賦內容及形式特征。
  內容:
  一、念亂憂生之作。陸機《感時賦》,潘岳《悼亡》賦,都是此類的代表作。
  二、譏刺時弊的憤世之作,左思《白發》、魯褒《錢神》諸賦是其代表。
  三、東晉時代出現了山水賦。山水賦《江賦》、《游天臺山賦》。
  形式技巧:
  主要表現在用事、辭藻和音律三個方面。
  用事又叫用典,即采取引用典故的手法,使文章簡練且更有說服力量。如左思《白發賦》十六個字連用四典。
  辭藻方面,兩晉賦家刻意求新,如陸機《文賦》。晉賦注意辭藻的流靡妍美和文字的瑰麗新巧。
  音律方面,晉賦家除已注意到音聲迭代五色相宣的韻律美的宏觀追求,同時注意到一些具體作品的音律的探討,開南北朝賦聲律謹嚴之先河。
  第三節 精致化的南朝駢賦
  理解:
  ①《蕪城賦》特點。
  《蕪城賦》寫廣陵城的盛衰興廢之變。全篇對比強烈,震撼人心;鋪張揚厲,極力渲染;對仗工整,抑揚鏗鏘;辭藻絢爛,撩亂耳目。
  ②《恨賦》、《別賦》特點。
  江淹的《恨賦》與《別賦》,典型地表現出南朝駢賦的美文豐采。前者寫人世種種遺恨,后者寫人生樣樣離別,都有寫得聲情并茂。全篇以四六對句為主,駢對精整而又不失活潑流動,辭采絢麗而又情感深摯,用典精當而不冷僻,聲韻嚴整而又和諧。
  簡單運用:南朝駢賦形式及內容特點。
  南朝是駢賦成熟定型的時期。其表現形式是對偶精工、事典博贍、聲韻和諧、藻飾華麗。
  對偶精工指賦中幾乎全為對句,對偶方式多樣;事典博贍指用典綿密;聲韻和諧指押韻、平仄相對。藻飾華麗指詞語尖新、綺麗華美。
  南朝駢賦內容比較狹窄,或為應命奉詔之作,或描寫宮閫深閨物事,以體物抒情小賦為主流。取材纖細柔弱,形象綺麗艷冶,格調細巧尖新。但也有少數情深氣暢又精工奇雋之作,如江淹《別賦》。
  第四節 北朝賦與庾信
  理解:北朝賦特色。
  北朝賦受兩漢魏晉賦影響更多一些,而受南朝賦影響較小。在題材方面或婉語諷諫,或體物寫志,不離宮廷生活與王朝政治,賦風質樸。后期賦作題材有所擴展和深入。賦風在總體上也保持著“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的傳統,不事雕琢,自然流麗,但并不淫放輕艷。
  簡單運用:庾信賦的特點。
  虞信南朝賦作綺麗柔靡,如《春賦》。入北后身世之感,鄉關之思,使他的賦作一改舊轍,雖精工不減,格調卻蒼涼悠遠。如《哀江南賦》首敘個人家世際遇,又歷述梁之興亡,抒情詠史,燴于一爐,情深而辭工,用典密而切,音韻諧而暢。第七章 魏晉南北朝散文
  理解:建安散文創作大勢。
  建安魏晉時期,散文一改漢代散文的經學氣息,打破桎梏,形成了重抒情、重文采的創作傾向,并為南朝駢文的成熟奠定了基礎。經過南朝文人的努力,駢文有對偶、用事、辭采、聲韻四個方面都已臻極致,為中國文學又創造出一種新的美文文體。北朝創作出了像《水經注》、《洛陽伽藍記》這樣的散文名著。
  第一節 魏晉文章
  1.建安散文
  理解: ①曹操散文特點。
  文章清峻通脫。曹操主要的文章都是政治性應用性很強的令、表之類,但寫起來卻都能破除公文的虛語與舊格,揮灑自如,直抒胸臆。
  ②曹丕、曹植散文特點。
  曹丕、曹植之文注意藻采駢偶。曹丕《與繁欽書》中寫歌女之狀,極麗句佳藻之能;曹植的《求自試表》,氣勢宏盛,但亦文辭瑰麗。此種文風,領率文壇,使魏晉文章沿著重辭采的方向發展。
  簡單運用:建安散文的特點。
  一、內容上注重抒發情懷,言之有物。
  二、形式上注重文采,漸求駢麗。
  三、風格上,作者都有很強的個性特點。
  2.正始散文
  簡單運用:《大人先生傳》與《與山巨源絕交書》藝術之異同。
  阮籍的《大人先生傳》與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都是針對司馬氏黑暗政治恐怖和虛偽提倡名教進行諷刺和抨擊的文章。但兩者在藝術上也有異同:
  一、《大人先生傳》阮籍對那些虛偽的名教中人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寫。針對這種規行矩步以謀私利的“君子”,大人先生予以有力的駁斥,達到一種酣暢淋漓、辭采瑰奇,具有震撼心魄的藝術效果。
  二、《與山巨源絕交書》嵇康拒絕山濤的舉薦,不肯與司馬氏合作,卻以幽默嘲諷出之。貌似平易之言,將其高潔不污之志盡顯,且將官場之俗惡揭露得淋漓盡致。嵇康、阮籍的散文,既繼承建安散文重抒情重文采重個性的特點,又有鮮明獨特的現實內容,是散文在重藝術特質方向上發展的重要一環。
  3.兩晉散文
  理解:
  ①兩晉散文創作大勢。
  西晉文壇注重形式技巧的講究,以繁縟綺麗為特征,也不乏情文兼善的佳作,如陸機《辯亡論》、潘岳《哀永逝文》。東晉則受玄言詩影響,文采趨于平淡,然亦有陶淵明《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佳作。兩晉散文成就較高者,仍為陸機、潘岳。
  ②潘岳《哀永逝文》。
  潘岳的哀誄之作最為優秀,情深辭茂,做到了“纏綿而凄愴”。潘岳的《哀永逝文》寫到為妻子送殯路上的感受:哀痛摧心,河山為之變色,以我之悲情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真切生動地表達了作者的慟悼之情。
  ③陸機《演連珠》及《豪士賦序》。
  陸機為文辭藻富贍。他的《演連珠》五十首,無論是辭藻、用事、對偶都十分精巧繁麗,只是聲調相對未諧;其《豪士賦序》一篇之中,對句占三分之二,用典占三分之一,洵為南朝駢文之前驅。
  第二節 南朝駢文
  綜合運用:
  ① 駢文的特征。
  駢文是一種具有均衡對稱之美的文體。主要特征有四:對偶、用典、聲律、辭藻。
  一、對偶,虛詞領字可以不對,從文字上看,漢語的單字單音宜于從聲形方面形成均衡相侔。漢語詞性靈活,容易配成對偶。對偶本為回環之美,南朝士人以柔靡為尚,故以風行。
  二、用典亦稱用事。其本來作用是加強文章的說服力,后來又有以少總多的效果。南朝駢文以用事繁密為尚,有顯示才華的心理。
  三、聲律,是指駢文每聯上下兩句在聲調上要相對,而不能相同。駢文只要求重音部分聲調相對。虛字可以不對。
  四、辭藻:南朝駢文更重文章的娛樂性質與辭采華美,講究“錯彩鏤金,雕繢滿眼”,使駢文的藻飾臻于極致。
  ②南朝駢文的成熟發展過程。
  一、劉宋時期可視為南朝駢文正式形成的時期。此時駢文四特征都已具備。對偶,儷采百字之偶;用事,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書抄;辭藻,鋪錦列銹錯彩鏤金;聲律,別宮商識清濁。此期駢文優秀作者為顏延之、鮑照和范曄。
  二、齊梁以后,是南朝駢文的成熟期。駢文進入了俳偶精工、用事綿密、聲律嚴整、辭藻麗靡的階段。名篇如孔稚珪《北山移文》、吳均《與宋元思書》、文學理論名著《文心雕龍》。
  三、駢文至徐陵、庾信,達到高峰。此時屬對更工,四、六隔句對也大幅增加。用事不僅綿密,且更妥帖自然。聲律上不僅平仄相對,而且上下聯相粘,多能做到全篇平仄諧調。辭藻上更是“麗藻星鋪,雕文錦縟”,美不勝收。虞信入北后的《哀江南賦》在藝術形式上達到南朝駢文的巔峰,而且其故國鄉關之思、身世之悲與興亡之感都動人心魄。
  第三節 北朝散文
  理解:楊衍之《洛陽伽藍記》。
  一、《洛陽伽藍記》五卷,其內容有北魏都城洛陽四十年政治大事、交通、市井、民俗、傳說、異聞,以及人物傳記。
  二、《洛陽伽藍記》屬歷史筆記,也是寫景狀物的散文。
  三、《洛陽伽藍記》主要是對佛寺的描寫,還記載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及其事跡。還記載了不少志怪、佛教故事,而且保存了一些社會經濟和文化史料。
  四、《洛旭伽藍記》語言多整齊的句法,時有四六駢句,散句兼用,風格典麗清拔。代表著北朝文人風格特色,對后世散文、傳記、小說的發展具有相當的影響。
  簡單運用:《水經注》散文特點。
  《水經注》不僅是地理著作,也是學術著作。也是描繪山水風光的散文著作。《水經注》的山水散文兼有敘事文和山水文的綜合特點,記敘真實、語言準確。此外,他還將評議、考證等夾于描寫敘述中,使《水經注》具有征實考證的嚴謹風格。將學和識運用于山水描寫中,是酈道元在散文上開拓的新領域 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小說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小說創作的繁榮
  理解:
  ①志怪小說繁榮的原因。
  受佛教中佛經故事的影響,和受巫和方士的影響。此外,六朝人志怪思想發達的原因是印度思想的輸入,佛教大行,中印兩國的鬼怪都合于小說里,使志怪小說發達起來。
  ②志人小說繁榮的原因。
  受士大夫階層講究名士風度,崇尚談玄理不談政事,清議品評人物的影響。文人學士以熟悉故事為學問,顯示知識淵博,編撰小說便蔚然成風。
  志怪小說保存的優秀民間故事。
  《李寄斬蛇》、《三王墓》、《韓憑夫婦》。
  現存的志人小說。
  葛洪《西京雜記》、劉義慶《世說新語》。
  第二節  志怪小說與《搜神記》
  識記:志怪小說的代表。
  晉有代表性的是《博物志》、《搜神記》,南北朝較著名的是《異苑》、《幽明錄》、《續齊諧記》、《拾遺記》。
  ①《博物志》。
  張華。在《山海經》的系統上發展出來的,屬博物的瑣聞一類。
  ②《異苑》。
  劉敬叔。其中的神異鬼怪故事無新意,所記名人異聞為后世所引用。
  ③《幽冥錄》。
  劉義慶。神怪故事等,也有部分民間傳說。
  ④《續齊諧記》。
  吳均。記述神怪之說,頗受南北朝佛經影響。 其中有著名的陽羨鵝籠篇。
  ⑤《拾遺記》。
  王嘉。大多為神話傳說,屬雜史體志怪小說。
  理解:干寶生平。
  干寶字令升,少時勤學,博覽群書。好陰陽術數,撰集古今神袛靈異人物變化之事,成《搜神記》三十卷。
  簡單運用:志怪小說的思想藝術特點。
  分類:一、鞭撻兇惡殘暴勢力,揭露官吏欺壓百姓的罪行,表現百姓的反抗斗爭;
  二、反映戰亂動蕩年代的災難事件,人們的不幸遭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反映封建桎梏對自由婚姻的摧殘,對美好愛情的追求;
  四、贊揚不怕妖怪鬼魅勇敢斗爭的精神;
  五、解釋自然現象,表現戰勝自然災害的愿望。
  這些志怪小說內容,曲折地反映了社會現實和矛盾,表達了鮮明的愛憎,美麗的情懷,浪漫的幻想,充滿奇異色彩。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總體上看,多數是短小故事,藝術表現上還比較幼稚,但有一些篇章已經在技巧上較為成熟。如《搜神記》,不僅有完整的結構,離奇的故事,浪漫的想象,注意人物刻畫性格特點,題材處理突出主題,情節曲折,細節描寫以及對話生動,而且文筆已趨于華麗,小說的藝術特點已趨向完善。
  綜合運用:《搜神記》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
  干寶的《搜神記》是志怪小說的代表作,成就最高,可以代表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小說的基本風貌。
  一。思想內容:主要目的是宣揚鬼神真有,但也記有一些不怕鬼、捉鬼、殺鬼的故事,反映人們對壞人壞事進行斗爭的正義精神和智慧勇敢的性格。
  書中記錄有兩漢流傳的一些故事,魏晉民間傳說,也采輯有史傳、早出的志怪書中的材料。其中頗有價值的是有些具有積極意義的古神話,和具有現實意義的民間傳說。如河神巨靈,這個故事反映了遠古先民與生活困難作斗爭,戰勝自然災害的愿望。再如干將莫邪兒子赤為了替父報仇血恨,割頭讓人去刺殺楚王,山中行客拔刀相助,犧牲了自己。故事宣揚高尚的品質,表達人民的反抗愿望和精神。又如,紫玉與韓重的故事反映了封建制度和禮教摧殘美好婚姻所造成的悲劇,贊揚了堅貞的愛情。這些故事各以不同的角度曲折地反映了社會現實,是很具社會意義的篇章。
  二。藝術風格:此書結構比較完整,描寫較為生動,已初具短篇小說的規模。如《李寄》,故事敘述得非常吸引人,將李寄小姑娘大義凜然的形象、勇敢機智的性格描寫得極其鮮明,語言簡樸,優美生活,結構完整,情節曲折 .從這篇優秀之作,可略見《搜神記》最為精華,最有文學價值,具有較高寫作技巧的,即是這類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也可略見其總體藝術風格。
  第三節 志人小說與《世說新語》
  識記:志人小說代表。
  《笑林》、《西京雜記》、《語林》、《郭子》、《俗說》、《小說》、《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是后世筆記小說和小品文先驅。
  ①《笑林》。
  邯鄲淳。記述短小的笑話,具有機智辛辣風格,開后世誹諧文字之先河。
  ②《郭子》。
  郭澄之。記述魏晉名士言談軼事。
  ③《西京雜記》。
  葛洪。記述西漢人物軼事,宮廷制度,風俗習慣及怪異傳說。
  理解:劉義慶生平。
  劉義慶,南朝宋宗室,為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著有《世說新語》。
  綜合運用:《世說新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
  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品,是現存志人小說的最高成就。
  思想內容:《世說新語》反映了士族階層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標榜儒家名教,以儒家的倫理道德作為標準;崇尚老莊的自然,大多篇章是描述魏晉風度,名士風流,士族文人放蕩的言行,名士奇特的舉動和玄妙的清談;反映魏晉時期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敗和統治集團的殘暴與荒淫。魏晉上層社會士大夫的政治斗爭、社會風尚、人際關系,以及文學藝術思想等都有所反映。此書主要記言記事,但也有風景描寫的山水小品。
  (書中頗多記述名士玄虛清談之事,或標榜儒家名教,或崇尚老莊的自然,或體現佛教禪機之神秘,如“客問樂令旨不至者”這則故事;書中多記名士們的詭言奇行,如《任誕》篇中的劉伶嗜酒,王子猷雪夜訪戴,《雅量》篇中的顧和捉虱子,《忿狷》篇中的王藍田吃雞蛋,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名士們的生活和心態;書中也從不同角度記敘了士大夫們品評人物的習氣,如華歆、王朗乘船避難的故事;也記敘了在國破家亡之中士族官僚們的思想情緒,使讀者了解他們的軟弱無能和沒落情緒;書中也有揭露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互相殘殺的黑暗現實,反映政治腐敗、統治者驕奢淫逸的篇章,如石崇與王愷爭豪的故事;也有反映著名文人的文學活動、文學觀點的言論;也有描寫風景的山水小品。)
  藝術風格:
  一、生動地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采用多種表現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而且只有短小的文字,卻能將事件的中心突出,以特征性的細節描寫表現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如《儉嗇》以典型事件,典型動作描繪人物的個性。《岔狷》篇描寫王藍田性急之事,以動作來刻畫他的性格特征。
  二、語言精練,簡約含蓄,雋永傳神,既有典雅的辭句,又有生動的口語,善于將語言寫得逼似人物身份。另外,比喻生動精妙,形象鮮明,有不少故事成為名句或成語,如“難兄難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乘興而去,敗興而歸”等。  第九章 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
  綜合運用:
  ①《典論·論文》的主要內容。
  曹丕《典論·論文》是我國探討文學問題最早的較具系統的文學批評論著。文中論及有關文學價值、作家個性與作品風格、文體、文學批評的態度等問題。表明他重視文學的態度和將文學獨立出來的主張。
  一、《典論·論文》對自古而來的“文人相輕”之習氣表示反對。
  二、重視文章的社會地位和作用,論文章與事業的關系:曹丕認為文章的社會地位與事業同樣重要。
  三、提出了“文以氣為主”的重要觀點。論文氣即才性:把“氣”引入文論中。他以為作家的氣質、個性可以形成各自的獨特風格,各有所長。
  四、論文體的區分:提出“文本同末異”之說。根據文的體裁和性質的特點,將文體四科相互區別。
  五、論文學批評者的態度:對貴遠賤近、尊古卑今觀點進行了指斥,在前人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申說。曹丕的《典論·論文》是我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個新時代標志。
  ②《文賦》關于創作構思的論述。
  陸機《文賦》是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統性文學理論作品。此文用賦的形式較為細致地分析闡述了文學創作過程。陸機是研究我國文學創作過程開先河的人。
  《文賦》中論文學創作的構思:
  一、他認為文學創作是一個形象思維過程,并描述了文學創作的構思過程。這是《文賦》對我國文學思想發展的主要貢獻。
  二、構思中意與物的關系:他概括地提出創作過程的心態特點是內視和神思,這是他在文學理論上的重要建樹之一。
  三、構思中的靈感:認為創作者靈感的潛意識表現為突發性和不受主觀意志和人力支配的自動性。陸機論述了靈感在創作中的重要作用,探討了靈感的心理特征,以及靈感的根源,特別注意并論述了文學創作的整個過程。這也是他對我國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的主要貢獻。
  ③《文心雕龍》的理論體系。
  劉勰的《文心雕龍》是一部系統完整且結構嚴密的文學理論專著,在我國古代文學思想發展史上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全書著重探討者有:總論,即全書的理論基礎,指導思想;文體論,系統而周密地詳論文體的分類;創作論,分論創作過程,作家個性風格,文與質的關系,以及寫作技巧等;批評論,評論前代文風及作家成就,并探討批評方法。
  一、總論:《原道》《征圣》《宗經》《正緯》《辯騷》五篇是“文之樞紐”,也是全書的根本論點和論文的關鍵。《宗經》在全書的理論觀點中最為重要。
  二、文體論:文體論二十篇,分為文、筆兩部分。他為辨析文體分類:以文筆分類;以性質分體;不可分者別辟一類。
  三、創作論:創作論二十篇是全書的精華。所涉及的問題主要是對文學與現實的關系;繼承與創新;內容和形式;藝術構思;創作過程;文學風格及寫作技巧。
  四、批評論:他提出建立正確的文學批評方法,論述了批評家的修養,批評家的態度,批評標準,為文學建立了批評方法論。
  ④《詩品》的文學批評成就。
  鐘嶸的《詩品》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部詩論專著。其詩評主要目的是探討作家與作品的流別,分其優劣,論述文學的進化現象,也論各家源出與得失,而且建立起歷史法的批評。
  一、在文學理論上,鐘嶸闡述了文學家環境與文學的關系。
  二、鐘嶸將詩歌抒情意義的地位提到極高的程度。心物交感論,從社會生活領域去展開的論說是鐘嶸提出和建立的。
  三、鐘嶸還提出自然美說。提倡自然聲律,保持詩歌的自然美。將寫實的表現方法提到了重自然的審美趣味的高度。
  四、鐘嶸又提出風力華采說即審美的具體標準。他要求詩歌當具備寫實抒情,自然美,風骨,華美的特點。
  五、從以上可見,鐘嶸對五言詩進行專項研究,并別其來源,開了專體詩研究的先河。他建立起自己的詩歌批評理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熱門資料下載:
<
自考最新熱貼: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自考報名咨詢電話:010-51291357 51291557
熱點專題
 
 自考熱點關注
                        MORE>>
學員報名服務中心: 北京北三環西路32號恒潤中心18層1803室(交通位置圖
咨詢電話:北京- 010-51268840/41 傳真:010-51418040 上海- 021-51567016/17
育路網-中國新銳教育社區: 北京站 | 上海站 | 鄭州站| 天津站
本站法律顧問:邱清榮律師
1999-2010 育路教育版權所有| 京ICP證100429號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AV成人无遮挡网站在线观看 | 一级欧美字幕一级 | 亚洲欧美综合久久久久久 | 中文字幕欧美自拍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 | 在线播放日韩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