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考試第六章綜合輔導試題
來源:發布時間:2008-11-21 10:22:01
1.人是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一,若單純強調人的自然屬性,就會導致( )
A.兒童中心說
B.遺傳決定論
C.環境決定論
D.教育萬能論
答案:B
2.人的自覺能動性的最高表現是( )
A.預見性
B.目的性
C.創造性
D.選擇性
答案:C
3.人的身心發展的狀態和程度是( )
A.生長
B.發展
C.成長
D.成熟
答案:D
4.“拔苗助長”違背了人的發展的( )
A.順序性
B.不平衡性
C.階段性
D.互補性
答案:A
5.教育教學要求的“一刀切”違背了人的身心發展的( )
A.階段性
B.順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補性
答案:A
6.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反映了人的身心發展的( )
A.順序性
B.個別差異性
C.不平衡性
D.階段性
答案:B
7.盲人的觸覺、聽覺一般非常靈敏,這說明了人的身心發展具有( )
A.順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補性
D.個別差異性
答案:C
8.發展關鍵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學家根據人的身心發展的( )提出來的
A.互補性
B.階段性
C.順序性
D.不平衡性
答案:D
9.人的生理成熟的標志是( )
A.性機能成熟
B.獨立思考能力
C.個性形成
D.較穩定的自我意識
答案:A
10.布魯姆通過大量研究表明,兒童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是( )
A.胎兒期
B.5歲之前
C.6—11歲
D.青春期
答案:B
11.遺傳素質是人身心發展的( )
A.主導因素
B.決定因素
C.物質前提
D.無關因素
答案:C
12.格塞爾的“同卵雙生子爬樓梯實驗”充分說明了( )是教育的重要條件
A.后天學習和訓練
B.遺傳素質
C.教師教學水平
D.遺傳素質的成熟程度
答案:D
13.“遺傳決定論”的創始人是( )
A.華生
B.格塞爾
C.高爾登
D.洛克
答案:C
二、多選:
1.人的自然性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
A.人的生存和發展取決于社會遺傳
B.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長期進化的結果
C.人具有生物屬性和生理屬性
D.人具有相互依存性
E.人具有道德性和交往性
答案:BC
2.人的主觀能動性表現為( )
A.主體活動的創造性
B.主體活動的計劃性
C.主體活動的預見性
D.主體活動的目的性
E.主體活動的選擇性
答案:ABCDE
3.人的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表現為( )
A.個性包含共性
B.個性排斥共性
C.個性通過共性表現出來
D.個性寓于共性之中
E.共性通過個性表現出來
答案:AE
4.身體的發展包括( )
A.個性特征的發展
B.體質的增強
C.肌體的正常發育
D.社會性的發展
E.成熟程度
答案:BC
5.人的心理成熟的表現為( )
A.獨立思考能力形
B.性機能成熟
C.較穩定的自我意識形成
D.身體發育正常
E.個性形成
答案:ACE
6.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表現為( )
A.同一方面不同年齡階段的發展速度不同
B.不同方面發展的相互關系不同
C.不同兒童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D.不同兒童的個性心理傾向不同
E.不同時代兒童成熟年齡不同
答案:BCD
7.下列哪些現象屬于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 )
A.盲人一般聽覺靈敏
B.數學成績好的兒童語文成績卻很差
C.失去雙手人的人可以用口來寫字
D.早慧的兒童常常晚年平常
E.堅強的意志能幫助人戰勝肢體殘缺
答案:ACE
8.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著人發展的( )
A.方向
B.范圍
C.各個方面
D.性質
E.程度
答案:BE
9.社會關系影響人發展的( )
A.方向
B.范圍
C.程度
D.速度
E.性質
答案:AE
10.教育萬能論的代表人物有( )
A.洛克
B.華生
C.格塞爾
D.康德
E.高爾登
答案:AD
三、名詞解釋:
1.人的本質:指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有的質的規定性。
2.人的身心發展:指人從出生到成年期間在身心兩個方面所發生的積極變化。
遺傳素質:指人從上代繼承下來的生理解剖上的特點。
3.環境:泛指人生活于其中,能影響人發展的一切外部世界。教育學中所說的環境不包括學校教育,主要指與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學校教育相對應的對人給予自發影響的外部世界。
4.個性:指單個人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征的總和,它表示的是某個人區別于其他人的特殊性。
5.社會環境:指人所創造的區別于自然的外部條件。主要包括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由社會關系決定的人與人的關系、社會地位、社會分工、意識形態等所組成的外部條件。
6.環境決定論:認為人的發展是環境的消極產物,否定遺傳對人的發展的作用,也完全否定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四、填空:
1.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____的總和。
答案:社會關系
2.人的自然屬性和動物的自然屬性主要區別在于____和____上。
答案:勞動 自我意識
3.人的主觀能動性具體表現在主體活動的目的性、預見性、計劃性;主體活動的____和主體活動的____。
答案:選擇性 創造性
4.人的身的發展包括____的正常發育和____的增強兩部分。
答案:肌體 體質
5.人的心的發展指精神世界的發展,包括____、____和____的發展以及真善美等社會性的發展。
答案:認識過程 心理過程 個性特征
6.循序漸進的教育要求是根據個體身心發展的____規律提出來的。
答案:順序性
7.發展關鍵期的概念是根據人的身心發展的____規律提出來的。
答案:階段性
8.人的生理成熟以____成熟為標志。
答案:性機能
9.心理成熟則以____的能力、較穩定的____和____的形成為標志。
答案:獨立思考 自我意識 個性
10.因材施教的思想則體現了個體身心發展的____的規律。
答案:個別差異性
11.人的____是人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答案:遺傳素質
12.影響人身心發展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和____等。
答案:遺傳 環境 教育
13.環境包括____環境和____環境兩部分。
答案:自然 社會
14.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____提出____,否定了人的遺傳素質和人的自覺能動性。
答案:華生 環境決定論
15.環境對人的發展起著重大的____和____作用,但不能決定人的發展。
答案:影響 制約
16.教育是環境的一部分,是一種經過有目的地____和____的特殊環境。
答案:選擇 提煉
17.教育的自身狀況是教育發揮主導作用的基礎和前提,它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等方面。
答案:物質條件 教師隊伍 教育管理
18.英國教育家洛克認為:“我們日常所見的人中,他們之所以或好或壞,或有用或無用,十分之九都是他們的____所決定的。”
答案:教育
19.教育自身狀況是教育發揮主導作用的____和____。
答案:基礎 前提
五、簡答題
1.簡述人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的表現。
答:人自然性是指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屬性。人的自然屬性一方面表現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存在于自然之中,是大自然長期進化的結果。另一方面表現在人具有生物屬性和生理屬性。
人的社會性是指人是社會存在物,具有社會屬性。人的社會屬性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從歷史的角度看,人的生存和發展不僅取決于生理遺傳,而且取決于社會遺傳。其次,從現實的角度看,人具有相互依存性、交往性和道德性。
2.簡述人的自然屬性與動物的自然屬性之間的區別。
答:人的自然屬性和動物的自然屬性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表現在勞動和自我意識上。人能勞動,但動物不會勞動,勞動是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人有意識,但動物沒有意識,也沒有思維,它不能將自己和自己的活動分開。動物具有一定的心理活動,但動物不可能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動。
3.簡述人的自然性與社會性之間的關系。
答:人既具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社會性的物質前提,社會性是自然性的發展。但從根本上說,人的本質在于人的社會性。
4.簡述人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統一的教育學意義。
答:人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統一的觀點,是科學地進行教育的出發點。教育培養人不能脫離社會關系,必須依據社會關系的需要并在社會關系中進行。這是教育的客觀規律,使教育脫離社會,進行封閉式教育,是對教育規律的違背。同時,教育也要重視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發展規律進行教育。因為人的自然屬性是客觀存在的,忽略人的自然素質,就失去了教育的自然根據。
如果片面強調人的自然性,就會形成遺傳決定論的教育思想,過分夸大人的自然素質的作用,否定或削弱社會關系和后天教育的決定性意義,從而使教育脫離社會、脫離實踐。如果單純強調人的社會性,就會導致環境決定論,過分重視教育和社會關系的聯系,忽略人的自然素質在教育中的意義,從而在教育實踐上犯主觀主義錯誤,忽視人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最終限制了學生多種潛能的充分、和諧發展。
5.簡述人的受動性與能動性的表現。
答:人的受動性表現在,一方面受到自然環境和條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受到社會環境和條件的限制。人的能動性表現在三個方面,即主體活動的目的性、計劃性和預見性;主體活動的選擇性;主體活動的創造性。
6.簡述人的受動性與能動性之間的關系。
答:人既具有受動性,又具有能動性,是二者的統一。人的受動性是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但從根本上說,人的本質在于人的能動性。
7.為什么說人的受動性和能動性統一的觀點是科學教育觀的客觀依據?
答:人具有受動性,因而對人的本性的。改變和塑造才成為可能。人性具有可塑性,人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潛力,因此,教育在人的發展中、才能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人還具有能動性,因此,在重視社會條件和教育對人的發展作用的基礎上,還要把教育同人的自覺積極性結合起來。教育必須充分考慮人的主觀能動性,既要把學生視為教育作用的客體,又要把學生視為教育活動的主體;既要發揮教育的主導作用,又要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能否處理好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的主導作用與受教育者t6主觀能動性之間的關系,是正確發揮教育作用,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如果單純強調受動性,就會導致片面強調教師的教,把學生視為消極的教學客體。如果單純強調能動性,就會出現貶低或否定教師主導作用的情況,對學生放任自流。
8.簡述人的共性與人的個性的內涵。
答:人的共性是指存在于人類一般之中,存在于人類一切歷史階段之上,使人根本有別于動物的特性。人的個性是單個的人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征的總和,它表示的是某個人區別于其他人的特殊性。
9.簡述人的共性與人的個性之間的關系。
答:人的共性與個性是相互聯系而存在的。人的個性包合總共性,人的共性則通過個性表現出來。任何共性都是個性的一個部分或一個方面,任何個性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共性之中。人的個性雖然千差萬別,但個性并不排斥共性。因此說,共性與個性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人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脫離了共性的個性和脫離了個性的共性都是不存在的。
10.簡述人的共性與個性統一的教育學意義。
答:人的共性與個性統一的觀點要求在教育過程中,一方面堅持統一的教育目的,實施全面教育,使每個人都獲得全面發展;另一方面要堅持在個人全面發展的基礎之上發揮個人特長。只有既面向全體、堅持統一的教育目的,又因材施教、發展個性,才是科學教育觀的體現。
在教育實踐中,如果片面強調因材施教、發展個性,就會導致只注重發展少數學生的特長,放棄多數學生,放棄德、智、體全面發展;如果片面強調面向全體、統一要求,采取一個模式、一個標準要求學生,則會壓抑學生的發展。
因此,必須正確認識教育中的共性與個性、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之間的關系。
11.簡述人的身體發展與心理發展之間的關系。
答:人的發展包括身體發展和心理發展兩個方面。身體發展包括肌體的正常發育和體質的增強兩部分;心理發展指精神世界的發展,包括認識過程、心理過程和個性特征的發展。
人的身心發展是統一的。身體發展是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心理的發展不僅寓于身體發展之中,而且隨著身體的發展而發展。身心發展是人的發展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12.簡述人的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答:人的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表現在:
第一,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人從出生到長大成人,身心的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整個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順序性,身心發展的個別過程和特點的出現也具有一定的順序性。
第二,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不同年齡階段呈現不同的特征,前后相鄰的階段進行有規律的更替,前一個階段準備了向后一個階段的過渡。
第三,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個體身心發展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發展是不均衡的。
第四,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在個體的身心發展中,由于遺傳、環境、教育和自身主觀能動性的不同,存在著個別差異。
第五,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個體身心發展過程中心理機能和生理機能之間存在互補的可能。
13.簡述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現。
答: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個體同一個方面的發展,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發展是不均衡的。例如人的身高、體重在不同年齡階段發展速度不同。
第二,個體不同方面的發展具有不均衡性。有些方面在較早的年齡階段就已達到較為成熟的發展水平,有些方面則要到較晚的年齡階段才能達到較為成熟的水平。
第三,由于社會發展對個體要求的提高,學習年限延長,獨立生活和工作期限后移,使人的心理成熟、社會性成熟相應后移;由于食物營養的改善、社會文化的影響,個體生理成熟的年齡相應提前,從而使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得更為突出。
14.簡述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的表現。
答:個體身心發展過程中,由于遺傳、環境、教育和自身主觀能動性的不同,個體的發展存在看個別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
第一,不同兒童同一方面的發展,其速度和水平不同。有些兒童身心某些方面的發展在較早的年齡階段就已經表現出來,有些兒童則表現得較晚。
第二,同一個體的不同方面在發展過程中,相互之間存在著個別差異。同一兒童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在發展水平上是不一致的,有些方面發展水平較高,有些方面發展水平相對較低。
第三,不同兒童所具有的個性心理傾向存在著個別差異。同年齡兒童具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等。
15.簡述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的表現。
答: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表現在:
第一,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以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
第二,個體的心理機能和生理機能之間存在互補性。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緒狀態對整個機體能起到調節作用,能幫助個體戰勝各種困難,使身心得到發展。
六、論述題:
1.試論人的本質觀及其教育學意義。
答:人的本質概括來說,就是指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有的質的規定性。人的本質觀同教育思想密切相關,對人的本質認識不同,教育思想也就不同?茖W地認識人的本質,對于確立正確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意義。人的本質特點在于:
第一,人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是統一的,自然性是社會性的物質前提,但從根本上說,人的本質在于人的社會性。
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統一的觀點是科學地進行教育的出發點。人的自然屬性是客觀存在的,忽略自然屬性在教育中的意義,就會失去教育的自然根據。但如果片面強調人的自然性,就會導致遺傳決定論的思想,否定社會關系和后天教育的決定性意義。同時,教育培養人也不能脫離社會關系,必須依據社會關系的需要并在社會關系中進行,否則,就是對教育規律的違背。片面強調人的社會性,會導致環境決定論的思想,忽視人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在教育實踐中犯主觀主義的錯誤。
第二,人是受動性與能動性的統一。人的受動性是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但從根本上說人的本質在于人的能動性。。
人的受動性和能動性統一的觀點是科學教育觀的客觀依據。人具有受動性,因此教育在人的發展中才能發揮重要作用。人具有能動性,因此在重視社會條件和教育對人的發展作用的基礎上,必須把教育同人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教育既要把學生看成教育作用的客體,更要把學生看成教育活動的主體i能否處理好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的主導作用與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之間的關系,是正確發揮教育作用,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
第三,人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人的共性與個性是相互聯系而存在的。個性包含看共性,共性則通過個性表現出來。
人的共性與個性統一的觀點要求在教育上一方面堅持統一的教育目的,實施全面教育,使每個人都獲得全面發展;另一方面要堅持在個人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發揮個人特長。只有既面向全體、堅持統一的教育目的,又因材施教、發展個性,才是科學教育現的體現。
2.試述為適應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教育應采取的相應策略。
答:人的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不是人的意志可以改變的。教育要獲得預期的效果,必須深入認識這些規律,在此基礎上設計有效的教育活動。:第一,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規律。人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因此,教育工作要做到循序漸進。一切知識技能的傳授、智力的發展、體質的增強、思想品德的培養,都要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到繁、由低到高的順序,既不要“拔苗助長”、“陵節而施”,也不要壓抑學生的發展、消極地遷就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
第二,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這一規律決定了教育工作必須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分階段地進行。在教育、教學的要求、內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把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混為一談。同時,還要看到各年齡階段之間的相互聯系,不能人為地截然分開,要注意各階段之間的“銜接”工作。
第三,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個體身心各個方面的發展存在最佳期或關鍵期,為了有效地促進個體身心的發展,教育教育工作要抓住關鍵期,以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好的效果。
第四,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這一規律要求教育工作不僅要認識學生發展的共同特征,還應充分重視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做到因材施教。發揮每個學生的潛力和積極因素,選擇最有效的教育途徑,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第五,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這一規律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對全體學生,特別是存在身心障礙、學業成績落后的學生樹立起堅定的信心;其次要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善于發現學生的優勢,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激發學生自我發展的信心和積極性,從而獲得身心的協調、統一的發展。
3.教育為什么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答: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其原因在于:
第一,教育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專門培養人的活動。它能根據一定社會政治經濟和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選擇適當的內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時間,對人進行全面的教育和訓練,使人獲得比較系統的知識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觀和道德品質。
第二,學校教育具有較強的計劃性和系統性。學校教育是在各種規章制度的嚴格制約下進行的,它保證了教育、教學的良好秩序,把人的發展所需要的一切時間和空間全部納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內,使教育、教學得以順利地進行。同時,學校教育具有系統的學習內容,這些學習內容既考慮到社會發展對人才規格的需要,又考慮到知識的邏輯順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從而保證了人才培養的高效率和高質量。
第三,學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組織性。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的教育機關——學校進行的。學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組織起來的,具有比較完整的組織機構,具有經過教育和訓練的專職教育工作者;學校把學生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組織在專門的教育過程內進行教育,因而,學校教育對人身心發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響人的條件都要有效。
第四,教育可以激發和發展被教育者的潛能。教育可以根據個體的遺傳素質,有意識地發揮其長處,彌補其不足,使先天的遺傳素質向有利于身心成長的方面發展。
第五,教育能對各種環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教育能按照預定的目的選擇和提煉有利于人身心發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不利于人發展的因素。
綜合上述可見,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
4.為什么發揮教育的主導作用必須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
答:第一,主觀能動性是指人的主觀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和能動作用。從意識方面來看,它體現為人的需要、動機、目的等主觀積極性;從外部表現來看,它體現為人作用于客觀事物的自覺活動。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人發展的直接動力。
第二,人作為教育的對象,并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教育。學生對外在的教育影響能否接受、接受多少,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知識經驗加以選擇,并通過自己的內部矛盾斗爭作出相應的反應。在教育過程中,學生如果沒有學習愿望,厭惡學習、懶于思考,缺乏學習動力,各種外在的教育影響就難以轉化為學生的精神財富。
第三,人的主觀能動性并不是自發產生的,往往需要一定的外部刺激來激發,因此,教育者要善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但是,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只有借助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一在內在因素,教育才能真正發揮其主導作用。
5.國外一項調查統計了某家族的八代136名家庭成員,發現其中有50名男子都是音樂家,有人認為這種現象是遺傳素質決定的,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
答: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是遺傳決定論的觀點。遺傳素質只能為該家族的后代提供發展的物質前提,僅具備這樣的物質前提而沒有后天的環境影響和教育,缺乏個體的主觀努力,是無法使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的。
該家族產生眾多音樂家的現象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
第一,遺傳基因為后代提供適合音樂才能發展的生理解剖特點:如聲帶、聽覺器官等,從而形成了良好的物質前提。
第二,良好的家庭環城的熏陶,有利于后代音樂興趣的培養。
第三,音樂世家子弟接受音樂教育的機會較多,受教育條件較好。
第四,家長對于子女的期望作用等等。
所以,該家族出現眾多音樂家,并不完全是遺傳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