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教師資格綜合輔導:教學案例-創新源于批判
來源:發布時間:2009-01-15 16:36:34
【案例一】——《貓》
一次,在教學老舍先生的《貓》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深入地體會老舍先生對貓的喜愛,我出示了:
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個臟腳印。
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
這樣兩個句子,讓男女生各讀一句,然后說說對這兩個句子的體會,絕大多數的學生談了文中“幾朵小梅花”的妙處,當大家正說得起勁的時候,我發現有一位女生目光炯炯有神地望著我,似乎暗含著期待,我便讓她來說說體會。她站起來說,“這個句子的語言十分樸素,把臟腳印說成是小梅花,從而形象地寫出了貓的溫柔可親,以及表現了老舍爺爺對貓的喜愛。”我原以為她和其他同學一樣說到這兒也就完了,其實作為老師我也只能體會到這個層面上,但是當我讓她坐下的時候她卻有點猶豫說:“老師我還有一個想法。”我用帶著鼓勵的目光對她說:“好,大膽地說吧!”她似乎也有了點自信,“我認為這里把‘踩印’一詞換成‘畫’字,可能更形象生動。因為‘踩印’只是貓的無意識動作,而‘畫’則是有意識行為,這樣的話在老舍爺爺的眼中貓儼然就是一位小畫家,似乎要給老舍爺爺的文章配上幾幅美麗的插圖。”簡單的幾句話令我又驚訝又欣喜,這是我——她的語文老師所想不到的,老舍先生可是語言大師啊,誰會去懷疑他文章中的不足!而她——我的學生卻這樣去想了,并且她的理由又是那么充分,想法又是那么獨特新奇。
【案例二】——《臺灣蝴蝶甲天下》
在我和學生一起從蝴蝶的繁殖和生長的角度深入研讀并討論了臺灣蝴蝶的“甲天下”的理由后, 我對學生說:“同學們,這篇課文和《太陽》一樣,也是一篇說明文,對說明文的特點我們也已經有了一些了解了,請你們再讀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你能發現什么問題嗎?”學生個個眉頭緊皺,帶著對課文的閱讀期待,積極主動地專心致志地去讀課文。大約一分鐘后,有了零星的幾只手,我指名了一個學生,他說:“我認為‘僅高雄縣的黃蝶幽谷一處,一年就能生長出200萬只五彩繽紛的蝴蝶。’這句話在表達上不夠嚴密,缺少了一個字。”此時,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學生多了許多,他們的小手頻頻舉手,似乎都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我讓那位學生繼續說:“因為學習了課文《太陽》之后,我們知道了對于一些無法具體測算的數字在列舉時必須得用上‘大約’或‘左右’等詞語,這樣能使表達更準確,內容更科學。而在這個句子中,黃蝶幽谷一年到底能生長出多少只蝴蝶是沒有人能精確地數出來了的,所以應該在這200萬前加個‘大約’或在后面加個‘左右’。”
【案例三】——《“我是您的兒子”》
在體會課文最后一個部分的時候,我出示了“他那頂棉帽子的耳巴忽閃忽閃的,漸漸地消失在茫茫雪海中。”這個句子。
師:同學們,請你們自由地讀讀這個句子,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黨的好干部的形象。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人民的好兒子的形象。
生:我從“他那頂棉帽子的耳巴忽閃忽閃的”這句話中體會到了焦裕祿為了人民不辭辛勞,不停地忙碌奔波。
師:你說得真好,你能把你的體會通過朗讀來告訴我們大家嗎?
(生讀,“漸漸地消失在茫茫雪海中”一句讀得十分干脆。)
師:你對他的朗讀想說點什么嗎?
生:焦裕祿出了許樓村,又急急忙忙地向前奔去。所以,他消失在“茫茫雪海中”肯定又到什么地方訪貧問苦去了。所以后半句應該讀得意味深長一點。
師:說得真好,能請你來讀一讀嗎?
(生讀,后半句讀得比較緩慢,使人充滿的了遐想)
師:通過剛才大家的理解、感悟和朗讀,你覺得這個句子怎樣改一下,或許意思會更明顯。
生:我覺得在句子后面再加一句:奔向下一個目的地。
生:我覺得只需要把句末的句號改成省略號就行了。
師:能說說你的理由嗎?
生:句末用了個句號似乎也把焦裕祿為人民做事情劃了個句號,可實際上他是直到逝世前都沒有停下他的腳步,而用個省略號表示語意未盡,就可以讓我們去想象他還會去些什么地方,從而進一步體會到他為了人民不辭辛勞,永不停步。
師:我們就按照他說的把課文中的句號改成省略號吧。
【反思】
著名科學家李四光說:“不懷疑就不能發現真理。大家不要為已成的學說壓倒。有懷疑就有批判,有批判就易于發現真理。在閱讀活動中,沒有懷疑和批判,就造就不出創新人才。”批判性閱讀是閱讀理解的進一步深化,它表現為在閱讀過程中努力辨別真偽、識別優劣、發現偏差,然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步步深化,并作出自己的判斷,進而產生批判性思維。只有具備了批判鑒賞能力,才能在閱讀中作出正確評價。
從以上的幾個案例中,學生在老師的幫助和引導下,他們大膽地對課文中的個別句子進行了質疑、評判,或許學生的看法還很片面,但這種懷疑批判精神是很可貴的,教師要給予鼓勵,因為批判性閱讀思維的培養有個由低往高、由片面向辯證發展的過程,我們不能要求學生每發表一種意見都十分正確。
閱讀教學實踐證明,學生思維的潛力是很大的,點撥得當即爆發出思想的火花。通過這樣的閱讀實踐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還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長期堅持批判性思維訓練,學生就會從幼稚走向成熟,漸漸煉成一雙“火眼金睛”,正確區別事物的真假虛實、美丑善惡。其辯證思維能力將達到一定的水平層次。
一次,在教學老舍先生的《貓》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深入地體會老舍先生對貓的喜愛,我出示了:
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個臟腳印。
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
這樣兩個句子,讓男女生各讀一句,然后說說對這兩個句子的體會,絕大多數的學生談了文中“幾朵小梅花”的妙處,當大家正說得起勁的時候,我發現有一位女生目光炯炯有神地望著我,似乎暗含著期待,我便讓她來說說體會。她站起來說,“這個句子的語言十分樸素,把臟腳印說成是小梅花,從而形象地寫出了貓的溫柔可親,以及表現了老舍爺爺對貓的喜愛。”我原以為她和其他同學一樣說到這兒也就完了,其實作為老師我也只能體會到這個層面上,但是當我讓她坐下的時候她卻有點猶豫說:“老師我還有一個想法。”我用帶著鼓勵的目光對她說:“好,大膽地說吧!”她似乎也有了點自信,“我認為這里把‘踩印’一詞換成‘畫’字,可能更形象生動。因為‘踩印’只是貓的無意識動作,而‘畫’則是有意識行為,這樣的話在老舍爺爺的眼中貓儼然就是一位小畫家,似乎要給老舍爺爺的文章配上幾幅美麗的插圖。”簡單的幾句話令我又驚訝又欣喜,這是我——她的語文老師所想不到的,老舍先生可是語言大師啊,誰會去懷疑他文章中的不足!而她——我的學生卻這樣去想了,并且她的理由又是那么充分,想法又是那么獨特新奇。
【案例二】——《臺灣蝴蝶甲天下》
在我和學生一起從蝴蝶的繁殖和生長的角度深入研讀并討論了臺灣蝴蝶的“甲天下”的理由后, 我對學生說:“同學們,這篇課文和《太陽》一樣,也是一篇說明文,對說明文的特點我們也已經有了一些了解了,請你們再讀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你能發現什么問題嗎?”學生個個眉頭緊皺,帶著對課文的閱讀期待,積極主動地專心致志地去讀課文。大約一分鐘后,有了零星的幾只手,我指名了一個學生,他說:“我認為‘僅高雄縣的黃蝶幽谷一處,一年就能生長出200萬只五彩繽紛的蝴蝶。’這句話在表達上不夠嚴密,缺少了一個字。”此時,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學生多了許多,他們的小手頻頻舉手,似乎都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我讓那位學生繼續說:“因為學習了課文《太陽》之后,我們知道了對于一些無法具體測算的數字在列舉時必須得用上‘大約’或‘左右’等詞語,這樣能使表達更準確,內容更科學。而在這個句子中,黃蝶幽谷一年到底能生長出多少只蝴蝶是沒有人能精確地數出來了的,所以應該在這200萬前加個‘大約’或在后面加個‘左右’。”
【案例三】——《“我是您的兒子”》
在體會課文最后一個部分的時候,我出示了“他那頂棉帽子的耳巴忽閃忽閃的,漸漸地消失在茫茫雪海中。”這個句子。
師:同學們,請你們自由地讀讀這個句子,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黨的好干部的形象。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人民的好兒子的形象。
生:我從“他那頂棉帽子的耳巴忽閃忽閃的”這句話中體會到了焦裕祿為了人民不辭辛勞,不停地忙碌奔波。
師:你說得真好,你能把你的體會通過朗讀來告訴我們大家嗎?
(生讀,“漸漸地消失在茫茫雪海中”一句讀得十分干脆。)
師:你對他的朗讀想說點什么嗎?
生:焦裕祿出了許樓村,又急急忙忙地向前奔去。所以,他消失在“茫茫雪海中”肯定又到什么地方訪貧問苦去了。所以后半句應該讀得意味深長一點。
師:說得真好,能請你來讀一讀嗎?
(生讀,后半句讀得比較緩慢,使人充滿的了遐想)
師:通過剛才大家的理解、感悟和朗讀,你覺得這個句子怎樣改一下,或許意思會更明顯。
生:我覺得在句子后面再加一句:奔向下一個目的地。
生:我覺得只需要把句末的句號改成省略號就行了。
師:能說說你的理由嗎?
生:句末用了個句號似乎也把焦裕祿為人民做事情劃了個句號,可實際上他是直到逝世前都沒有停下他的腳步,而用個省略號表示語意未盡,就可以讓我們去想象他還會去些什么地方,從而進一步體會到他為了人民不辭辛勞,永不停步。
師:我們就按照他說的把課文中的句號改成省略號吧。
【反思】
著名科學家李四光說:“不懷疑就不能發現真理。大家不要為已成的學說壓倒。有懷疑就有批判,有批判就易于發現真理。在閱讀活動中,沒有懷疑和批判,就造就不出創新人才。”批判性閱讀是閱讀理解的進一步深化,它表現為在閱讀過程中努力辨別真偽、識別優劣、發現偏差,然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步步深化,并作出自己的判斷,進而產生批判性思維。只有具備了批判鑒賞能力,才能在閱讀中作出正確評價。
從以上的幾個案例中,學生在老師的幫助和引導下,他們大膽地對課文中的個別句子進行了質疑、評判,或許學生的看法還很片面,但這種懷疑批判精神是很可貴的,教師要給予鼓勵,因為批判性閱讀思維的培養有個由低往高、由片面向辯證發展的過程,我們不能要求學生每發表一種意見都十分正確。
閱讀教學實踐證明,學生思維的潛力是很大的,點撥得當即爆發出思想的火花。通過這樣的閱讀實踐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還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長期堅持批判性思維訓練,學生就會從幼稚走向成熟,漸漸煉成一雙“火眼金睛”,正確區別事物的真假虛實、美丑善惡。其辯證思維能力將達到一定的水平層次。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