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中學教師資格證課后論述題答案一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09-05-11 17:01:16
試述教育與科學技術的關系
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1.科學技術能夠改變教育者的觀念
科學發展水平決定了教育者的知識水平和知識結構,影響到他們對教育內容、方法的選擇和方法的運用,也會影響到他們對教育規律的認識和教育過程中教育機制的設定。
2.科學技術能夠影響受教育者的數量和教育質量
一方面,科學發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規律,從而使教育活動遵循這種規律;另一方面,科學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廣泛運用,使教育對象得以擴大,促進了教育數量的發展。
3.科學技術可以影響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內容的記載與表達方式,教學用具與器材的制造等,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作用。
教育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
1)能完成科學知識的再生產
學校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最主要途徑,因為它是有組織、有計劃、高效率的再生產。教育作為科學知識的再生產,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學的繼承與積累,把前人創造的科學知識加以總結和系統化;另一方面在于科學的擴大再生產,把前人創造的科學知識傳授給新的一代,使他們又有所發現、有所創新,生產出更新的科學成果。
2)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
科學的體制化與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最初很多科研機構是建在大學里的。
3)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
教育在傳播科學知識的同時,也從事著直接的科研工作,這在高校里尤為突出。
4)教育具有推進科學技術研究的功能
教育向科學提出將科學成果在教育上應用技術化的要求,從而豐富科學技術的活動,擴大科學技術的成果。
試述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4.1)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價值學說的理論基礎上,它把人的全面發展既看成是現代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也是對于共產主義新人的理想藍圖的描繪。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本理論有如下:要點:
1.人的全面發展是與人的片面發展相對而言的,全面發展的人是精神和身體、個體性和社會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發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發展,怎樣發展,發展到什么程度取決于社會條件。
3.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人的發展受到社會分工的制約。
4.現代大工業生產的高度發展必將對人類提出全面發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發展的可能性。
5.馬克思預言,人類的全面發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得以實現。
6.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才學說確立了科學的人的發展觀,指明了人的發展的必然規律,并為我們制定教育的目的提供了理論依據。
為什么說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根本區別在于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傳統教育是以教學內容的穩定性和單一性為基本出發點,以知識記憶和再現為基本學習目標,它強調的是掌握知識的數量和準確性,強調的是對過去知識的記憶。因此,傳統教育把掌握知識本身作為教學目的,把教學過程理解為知識積累的過程。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創新能力的培養沒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視。
現代社會,知識創造、更新速度的急劇加快,改變著以知識的學習、積累為目的的教育活動。知識的學習成為手段,成為認識科學本質、訓練思維能力、掌握學習方法的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的是“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獲得結果,強調的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也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試述教師職業角色的多樣化。(5.1)
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在于職業角色的多樣化。一般說來,教師的職業角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傳道者角色。教師負有傳遞社會傳統道德、價值觀念的使命。教師對學生的“做人之道”、“為業之道”、“治學之道”等也有引導和示范的責任。
2.授業、解惑者角色。教師在掌握了人類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所獲得的知識經驗、技能的基礎上,對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傳授給年輕一代,并幫助他們解除學習中的困惑,啟發他們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技巧,成為社會有用之才。
3.示范者角色。教師的言行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學生具有向師性的特點,教師的言論行為、為人處世的態度會對學生具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
4.管理者角色。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負起教育教學管理的職責,包括確定目標、建立班集體、制定和貫徹規章制度、維持班級紀律、組織班級活動、協調人際關系等等,并對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控制、檢查和評價。
5.朋友角色。在某種程度上,學生往往愿意把教師當作他們的朋友,也期望教師能把他們當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師在學習、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導,希望教師能與他們一起分擔痛苦與憂傷、分享歡樂與幸福。
6.研究者角色。教師工作對象的千差萬別以及教學內容的不斷發展變化,決定教師要以一種變化發展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工作對象、工作內容,要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創新。
試述教師職業專業化的條件。
一名教師是否真正具備從事教師的職業條件,能否正確履行教師角色,根本在于教師的專業素養。
1.教師的學科專業素養。
教師的學科專業素養是教師勝任教學工作的基礎性要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精通所教學科的基礎性知識和技能。教師應該對所教學科的基本知識能廣泛而準確的掌握,對基本的技能熟練運用,對學科的基本結構能深入的理解。
第二,了解與該學科相關的知識。包括學科間的相關點、相關性質、邏輯關系等。
第三,了解學科的發展脈絡。包括了解學科發展的歷史、趨勢和動向,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學科發展的因素,該學科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及在社會生活、生產實踐中的表現形態。
第四,了解該學科領域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包括領悟獨特的認識世界的視角、域界、層次及思維的工具和方法等。
2.教師的教育專業素養
教師職業是教書育人,因此,教師不僅要有所教學科的專業素養,還要有教育專業素養。教師的教育專業素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師要具有熱愛學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愿意終生從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教師要具有符合時代特征的教育觀,對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認識,全面理解素質教育;教師要具有符合時代特征的學生觀,全面理解學生的發展,理解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全體發展與個體發展、現實發展與未來發展的關系。
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師的教育能力是教師職業的特殊要求,比如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傳播知識和影響學生的重要手段。沒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教師,很難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視進行科研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融進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勵學生的探索精神。教師的研究還包括教育研究,通過教育研究不斷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促進學生的更大發展。
怎樣理解直觀性教學原則?(7.1)
1.原則的含義:
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通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或教師語言的形象描述,引導學生形成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從而使他們能夠正確的理解書本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
2.貫徹原則的基本要求:
第一,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根據教學的任務、內容和學生年齡特征正確運用直觀教具。
第二,直觀要與講解相結合。教師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并通過講解以解答學生在觀察中的疑難。
第三,重視運用語言直觀。教師用語言作生動的講解、形象的描述,能使學生形成生動的表象或想象,也可起直觀的作用。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