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中學教師資格證課后思考題答案四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09-05-11 17:04:53


簡述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規律。
(1)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沒有社會交往,就沒有社會道德。
(2)德育過程中的活動和交往的主要特點是,第一,具有引導性,目的性和組織性;第二,不脫離學生學習這一主導活動和主要交往對象的教師和學生;第三,具有科學性和有效性。
簡述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律。
(1)德育過程既是社會道德內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又是個體品德外化為社會道德行為的過程。要實現這“兩化”必然伴隨著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爭。
(2)要實現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轉化,必須給受教育者創造良好的外因,還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內因),促使其積極接受外界的教育影響,形成新的道德品質。
(3)德育過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統一過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簡述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規律。
(1)一個人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經歷一個反復的培養教育或矯正訓練的過程,特別是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需要長期反復培養、實踐的過程,是逐步提高的漸進過程。
(2)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既要對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與變化,堅持長期抓反復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的反復性,注意抓反復。
我國中學德育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導向性原則;
(2)疏導原則;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4)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5)因材施教原則。
貫徹導向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標必須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結合起來。
貫徹疏導原則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講明道理,疏導思想;(2)因勢利導,循循善誘;(3)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在德育過程中怎樣貫徹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1)要統一學校內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統一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影響;
(3)對學生進行德育要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
在德育過程中如何貫徹因材施教原則?
(1)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
(2)根據學生個人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3)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有計劃地進行教育。
德育的基本途徑有哪些?
(1)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2)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3)勞動;(4)共青團活動;(5)班主任工作。
什么是說服法,運用說服法的要求有哪些?
說服法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
要求有:(1)明確目的性;(2)富有知識性、趣味性;(3)注意時機;(4)以誠待人。
什么是榜樣法,運用榜樣法的要求有哪些?
榜樣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
要求有:
1. 選好學習的榜樣;
2.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
3.引導學生用榜樣來調節行為,提高修養。
鍛煉法的含義和要求是什么?
鍛煉法是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實際活動,以培養他們良好品德的方法。
要求是:(1)堅持嚴格要求;(2)調動學生的主動性;(3)注意檢查和堅持。
陶冶法的含義和要求是什么?
陶冶法是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
要求是:(1)創設良好的情境;(2)與啟發說服相結合;(3)引導學生參與情境的創設
認知性道德發展模式實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1.了解學生當前的道德判斷發展水平;
2.運用道德難題引起學生的意見分歧和認知失衡 ;
3.向學生揭示比他們高一階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
4.引導學生在比較中自動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為合理的推理方式 ;
5.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斷付諸行動。
道德兩難問題的意義如何?
1.道德兩難問題可用于促進兒童的道德判斷力的發展;
2.道德兩難問題可用于提高學生的道德敏感性;
3.道德兩難問題可用于提高在道德問題上的行動抉擇能力 ;
4.道德兩難問題可用于深化學生對各種道德規范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設計道德兩難情境的要求是什么?
1. 設計的情境必須是真實的或者是可信的;
2. 設計的情境必須包含兩條道德規范,而且只包含兩條道德規范;
3. 涉及的兩條道德規范在設計的情境中必須發生不可避免的沖突 。
圍繞社會學習論的道德教育的內容包括哪些?
(1)人類學習必須有個體品德參與才能完成;
(2)道德判斷取決于社會學習而沒有固定發展階段;
(3)道德教育應從人的人格形成出發;
(4)榜樣對品德的作用;
(5)提出環境、行為的交互作用論。
班級管理的功能有哪些?(10.1)
1. 有助于實現教育目標,提高學習效率 ;
2. 有助于維持班級秩序,形成良好班風 ;
3. 有助于鍛煉學生能力,學會自治自理。
班級的規章制度由哪些部分組成?
(1)教育行政部門統一規定的有關班集體與學生管理的制度;
(2)學校根據教育目標、上級有關指示制定的學校常規制度;
(3)班集體根據學校要求和班級實際情況討論制定的班級規范。
當前班級管理存在的問題是什么?
1. 由于受到分數壓力和教師權威的制約,班主任對班級實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專斷型;
2.  班級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程度較低 。
怎樣才能建立起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機制?
(1)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為目的;(2)確立學生在班級中的主體地位;(3)訓練學生自我管理班級的能力。
班集體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 明確的共同目標,這是班集體形成的基礎;
2. 一定的組織結構,這是一個班集體所不可缺少的;
3. 一定的共同生活的準則,這是完成共同任務和實現共同目標的保證 ;
4. 集體成員之間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圍 .
良好的班集體具有哪些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學生的群體意識。在良好班集體的形成過程中,學生的群體意識、集體榮譽感會得到大大的發展。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通過班級的集體活動和學生群體之間的交往,可使學生積累集體生活的經驗,學會交往與合作,學會對環境的適應。
(3)有利于訓練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體是訓練班級成員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開展活動的最好載體。
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地位與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1)班主任是班級建設的設計者;(2)班主任是班級組織的領導者;(3)班主任是班級人際關系的藝術家。
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內容有哪些?
(1)了解學生,研究學生。
第一, 了解和研究學生個人;
第二, 了解學生的群體關系;
第三,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2)組織和培養班集體。
(3)協調校內外各種教育力量。
第一、充分發揮本班任課教師的作用;
第二、協調和指揮班級團隊活動;
第三、爭取和運用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力量。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學生的方法有哪些?
1.通過閱讀學生的有關材料來了解學生,包括記載學生各種情況的登記表、統計表和學生活動成果記錄表等;
2.通過對學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調查訪問,從各個側面間接地了解學生,包括談話、問卷、座談等;
3.在自然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的行為表現進行觀察。
糾錯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教師資格考試輔導資料

教師資格考試輔導課程報名入口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中文字字幕在线无线码 | 亚洲精品在线永久 | 亚洲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无线精品亚洲乱码一区 | 一级a一级a爰片免费免免久久 | 久久ri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