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心理咨詢師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在發展心理學領域受到普遍的重視,其地位和影響至今仍然難以被替代。在過去的數十年中,他一直是兒童心理發展領域最杰出的一個代表人物。皮亞杰是生物學家、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兒童心理學家,一生論著頗豐。他的研究路線是從生物學出發,通過兒童認知發展研究,而達到揭示人類認識發生規律的目的。其學說的核心是“發生認識論”。
1.皮亞杰的心理發展觀
皮亞杰認為,心理發展實質上是主體對客體環境的適應;適應的本質在于主體與環境的平衡;他認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經驗,而是起源于動作,即動作是認識的源泉,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發展的過程是主體自我選擇、自我調節的主動建構過程。從哲學的高度,皮亞杰認為他屬于內因外因相互作用的發展觀。
2.皮亞杰的心理發展建構說
皮亞杰認為心理發展是認知結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認知結構是一種內在的心理結構,是不同發展水平的兒童對外界事物作出反應的組織方式。認知結構的發展涉及圖式(scheme)、同化、順應和平衡四個概念。
圖式是指動作或活動的結構或組織。這里的動作或活動是指外部動作和內化了的思維活動。圖式最初來自遺傳,是一些先天性的無條件反射,以后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圖式不斷豐富起來。圖式從低級向高級發展是通過同化和順應兩種形式進行的。同化是指主體將環境刺激信息納人并整合到已有的圖式之中,以加強和豐富原有的認知結構。順應是指主體已建立的認知結構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變原有認知結構或創造新的認知結構,以適應環境的需要。因此,同化只是數量上的變化,不能引起圖式的改變;而順應則是質的變化,創立了新的圖式或調整原有的圖式。同化和順應兩種形式是相輔相成、協調統一的過程。
皮亞杰
皮亞杰(Jean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學家,發生認識論創始人。早慧,l0歲時就發表了一篇關于雀斑病的論文,這是他在公園里觀察到一只麻雀而寫成的。15歲決心用生物學的研究來解釋人類的知識,從此,一生專門研究兒童的認知發展。1918年獲瑞士納沙特爾大學博士學位,論文的題目為《阿爾卑斯山的軟體動物》。在做博士論文期間,皮亞杰系統地觀察了軟體動物的演化過程,推測這種演變是由波濤洶涌的大海遷到平靜的湖泊所致,所以生物的發展是適應環境的結果,并不是單靠成熟或遺傳因素,還有環境的影響。這對于以后他研究人類心理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除了生物學外,皮亞杰對哲學、邏輯學、心理學等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喜歡哲學家柏格森、康德等人的著作,并深受康德思想的影響。皮亞杰還曾在蘇黎世和巴黎的比內實驗室從事過精神病診治及兒童測驗工作,但他對測驗沒有興趣,只是對兒童在測驗中一些看起來可笑和錯誤的回答感興趣,發現這些錯誤都存在一個共同的模式,這可能反映了兒童某些認知特點。皮亞杰1921年任日內瓦大學盧梭實驗室主任。曾先后當選為瑞士心理學會主席、第十四屆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主席,還長期擔任設在日內瓦的國際教育局長(1929~1967)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干事。l955年在日內瓦創立“國際發生認識論中心”并任主任,直至去世。皮亞杰一生著作等身,專著百余卷,論文500多篇。
平衡是主體的發展趨向,主體主動趨向于與環境平衡;這種平衡是通過同化和順應兩種機能實現的。皮亞杰強調主體在認知發展建構過程中的主動性。
3.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因素’
皮亞杰認為成熟、經驗、社會環境和平衡是影響心理發展的基本因素。成熟是遺傳提供的發展的基礎;經驗分為物理經驗和數理一邏輯經驗兩種;社會環境包括社會生活、文化教育、語言等;平衡是指不斷成熟的認知結構和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
4.心理發展階段說
皮亞杰是心理發展階段論者,他把兒童的心理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他的心理發展階段論觀點為:心理發展表現為連續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每個階段都具有獨特的典型特征;各階段的發展次序是固定的;前一階段與后一階段具有連續性,前一階段是后一階段的前提,也是后一階段的量的積累過程,先前的認知結構包含并融合在后繼的結構之中。皮亞杰將兒童心理發展劃分的4個階段為: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這個階段兒童主要憑借感知和運動之間的關系獲得動作經驗j在這些活動中形成了一些低級的行為圖式,以此來適應外部環境,進一步探索外界環境。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們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大約在9~12個月。兒童逐漸獲得了客體永久性,即當某一客體從兒童視野中消失時,兒童知道該客體并非不存在了。這一階段兒童的認知活動處于感知動作思維水平,只限于對當前直接感知的環境施以動作。
(2)前運算階段(2~6、7歲):這個階段兒童的主要特征是把上一階段中獲得的感知運動圖式內化為表象系統,具有了符號功能,開始能夠運用語言或符號來代表他們經歷的事物,但還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具體表現為:(1)泛靈論,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2)自我中心,認為所有的人與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不能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3)思維的不可逆性,只知道AB,不知道BA。(4)未掌握守恒。掌握守恒是指不論事物的形態如何變化,兒童都知道其本質是不變的。如同樣多的水,無論倒在細長的量筒中還是倒在低矮的盤子中,水都是一樣多的。但處于這一階段的兒童還不能掌握守恒,表現為兒童在做出判斷時只能從一個維度(如高度或底面積)考慮問題,不能同時運用兩個維度。這一階段的認知活動處于表象思維水平。
(3)具體運算階段(6、7歲。ll、12歲):這個階段兒童的主要特征是獲得了守恒概念,思維具有可逆性,可以進行邏輯運算,但仍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因此,這一階段的認知水平處于依靠具體經驗支持的邏輯思維水平。
(4)形式運算階段(11、12歲。l4、15歲):這個階段兒童的主要特征是思維擺脫了具體內容的約束,使形式從內容中解脫出來,能夠提出假設,憑借演繹推理等形式解決抽象問題,其認知活動達到抽象邏輯思維水平。
除一艘眭的認知發展外,皮亞杰還對道德認知的發展進行了研究。道德認知是指個體對社會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的認識。皮亞杰對兒童道德認知的研究也受到普遍重視,他提出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也得到普遍的認同。
皮亞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斷的對偶故事,對4~12歲兒童進行研究,根據研究結果,他把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1)前道德判斷階段(4~5歲)。這個時期兒童尚不能判斷,他們直接接受行為的結果,屬于道德判斷之前的階段。 (2)他律道德判斷階段(4、5歲~8、9歲)。他律道德判斷又稱道德實在論,這個時期兒童的道德判斷以他律為主要特征。他律道德判斷是指兒童道德判斷受他自身以外的價值標準所支配。之所l?2y.稱道德實在論就是指兒童對行為作出判斷時主要是依據行為的物質后果,而不考慮行為者的主要動機。
(3)自律道德判斷階段(8、9歲以后)。自律道德判斷又稱為道德相對論。自律道德判斷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己的主觀價值標準所支配。之所以又稱為道德相對論就是指兒童進行道德判斷時個人的良心具有了相對的自主權。
在皮亞杰之后的新皮亞杰派代表著皮亞杰理論的新發展。新皮亞杰派針對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中的問題,在皮亞杰所創立的理論框架和基本概念框架內從不同方面對皮亞杰理論進行修正和改進,主要有日內瓦新皮亞杰學派和信息加工論的新皮亞杰學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