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簡答題
41.(1)觀察前,必須讓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 (2)觀察過程中,要認真培養學生觀察的技能和方法,訓練學生按合理的順序觀察; (3)觀察后,要求學生做觀察記錄或報告。
42.一般認為,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 (1)流暢性。對同一問題,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表示思維的流暢性越高。 (2)變通性。靈活性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不墨守成規,不鉆牛角尖,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對N--N題,想出不同類型答案越多者,變通性越高。 (3)獨創性。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能獨具慧眼,想出不同尋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輩的方法,具有新奇性。
43.(1)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種,它們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層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層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實現是最高級的需要。 (2)運用從學習心理的角度看,人們進行學習就是為了追求自我實現,因此,可以說自我實現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動機。需要層次理論說明,在某種程度上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可能是由于某種低級需要沒有得到充分滿足,而正是這些因素會成為學生學習和自我實現的主要障礙。所以.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也應該關心學生的生活,以排除影響學習的一切干擾因素。
44.學生間的認知風格差異主要表現在: (1)場獨立與場依存。具體場獨立方式的人.對客觀事物作判斷時,常常利用自己內部的參照,不易受外來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具體場依存方式的人,對物體的知覺傾向于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 (2)沉思型與沖動型。在解決問題中,沉思型兒童解決問題的方式傾向于深思熟慮且錯誤較少,沖動型兒童傾向于很快地檢驗假設,且常常出錯。 (3)輻合型與發散型。輻合型認知方式是指個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表現為搜集或綜合信息與知識,運用邏輯規律,縮小解答范圍,直至找到最適當的唯一正確的解答。發散型的人表現出思維沿著許多不同的方向擴展,使觀念發散到各個有關方面,最終產生多種可能的答案的特征。
45.(1)認知失調。人類具有一種維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認知失調是態度改變的先決條件; (2)態度定勢。態度定勢常常支配著人對事物的預期與評價,進而影響人是否接受有關的信息和接收到的量; (3)道德認識水平。態度和品德的形成與改變取決于個體頭腦中已有的道德準則和規范的理解水平,取決于已有的道德判斷水平。
四、論述題
46.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促進知識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通過對要學習的新材料增加相關的信息來達到對新材料的理解和記憶的方法,如對材料補充細節、舉出例子、作出推論.或使之與其他觀念形成聯想,提高保持效果。 (2)有效運用記憶術。運用聯想的方法對無意義的材料賦予某些人為意義,以促進知識保持的策略。 (3)進行組塊化編碼。在信息編碼過中,利用貯存在長時記憶系統中的知識經驗對進入到短時記憶系統中的信息加以組織.使之成為人所熟悉的有意義的較大單位,方便記憶。 (4)適當過度學習。在學習達到剛好成誦以后的附加學習。學習的熟練程度達到150%t寸,記憶效果最好。 (5)合理進行復習。對學習材料的復習,從時間分配上來說,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分散復習,一種是集中復習。研究表明,一般分散學習的效果優于集中學習。背誦材料也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一遍又一遍地單純重復閱讀,一種是反復閱讀結合嘗試背誦。研究表明,反復閱讀結合嘗試背誦的效果優于單純的重復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