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指導:邏輯填空常犯錯誤
來源:華圖教育發布時間:2011-11-17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邏輯填空在言語理解與表達占了一半的比例,而從學生的做題情況和考題的發展規律來看,其難度往往比片段閱讀更大,考生失分更多。那邏輯填空失分的原因在哪里呢?專家發現,問題在于做題時考生往往只是看著選項憑感覺來選,或者說讀一讀,感覺那個更通順來選,那么這種感覺基于一些什么樣的潛意識呢,要想百戰百勝,至少得做到知己知彼,知道問題在哪里。
其實命題人在設置選項陷阱時,往往也是從考生的心理出發來設置,所以,高水平的命題人也真可以稱得上高水平的心理研究者。
這里我根據日常上課學生表現出來的情況,將我們常犯錯誤總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受到常識干擾嚴重。
學生做題時,往往不分析文段內的邏輯關系、提示信息,而是根據個人的常識來判斷答案,比如:
例1:當體育界、工業界和其他領域中的一些領導者將他們的成功歸因于一種高度的_______意識時,一個社會還是應該更好地為那些即將成為領導者的年輕人灌輸一種_______的意識。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競爭 合作 B.大局 協作 C.寫作 分工 D.危機 團隊
這道題目學生基本的思路就是代入進去作答,然后再思考一下領導者最重要的是什么意識,從而憑猜測來選擇答案,而幾乎忽略存在的暗示前后邏輯的詞語。
例2:《拾穗者》本來描寫的是農村夏收勞動的一個極其 的場面,可是它在當時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卻遠不是畫家所能 的。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熱鬧 設想 B.平凡 意料 C.火熱 控制D.忙碌 想象
做這道題目,許多同學也是會去聯系自己對夏收勞動的觀察、理解來做題,因此往往會在A、C、D中徘徊。
這一點是考生常常不由自主去犯的一個錯誤,從命題人設置的陷阱來看,可以發現,命題人很喜歡從這一角度去設置陷阱。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