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國考申論熱點: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來源:華圖教育發布時間:2011-11-2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一、時政背景
2010年中央領導在談到經濟形勢時,說的最多的、不斷強調的是“兩難”。換言之,就是既要“保增長”,又要“調結構”,而“調結構”更是難中之難。調,肯定會引發各種短痛,但不調,固化的矛盾又會影響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因此,在充分考慮國內外環境的情況下,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提出了存量和增量并舉的經濟結構調整戰略,即在存量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在增量上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建立適應國際需求結構調整和國內消費升級新變化的現代產業體系。
金融危機后,我們一直在反思,金融危機為什么會從美國開始?美國到底出了什么問題?剛開始大家都把矛盾集中在信貸問題、金融監管問題上,但在第一輪、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后,由于實體經濟、就業狀況改善不明顯,大家才恍然認識到,美國經濟的真正問題是經濟結構的問題,是產業升級的問題,是產業空心化的問題。所以,奧巴馬上臺伊始就非常重視新能源、醫藥問題,提出了再工業化,再制造化的概念,確立了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傳統產業并發展面向21世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家未來發展戰略,力圖在新能源、基礎科學、干細胞研究和航天等領域取得突破。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紛紛瞄準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制造這幾個方向進行集中部署,搶占經濟、科技發展的制高點。
歷史表明,每一次大的經濟危機往往會伴隨著科技的突破,推動產業革命,催生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而在危機中善于抓住機遇的國家,往往會率先復蘇并占據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前三次產業革命,我國都擦肩而過,喪失趕超歐美發達國家的機會。第四次產業革命剛剛開始,我國和發達國家在技術方面的差異不大,完全有能力抓住這次產業革命的機遇,通過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催生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在一些新的產業領域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方面的差距。
產業分工在國際上有一個微笑型曲線,左上端是研發專利、品牌標準制定,右上端是品牌服務市場、零部件供應,下邊是加工組裝。左上端和右上端利潤率高,能達到20%~25%,下邊加工組裝利潤率最低。中國的產業大部分都處在加工組裝環節,所以中國過去只能靠做大規模賺一點小錢。看一下美國蘋果手機的利潤是怎么分割的:一部手機600美元的利潤,美國蘋果公司占60%,韓國人開的公司占13%,日本人和東亞其他國家占26%,中國只加工組裝,分到6.54美元,也就是1%.目前,中國處于中上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關鍵時期,調整產業結構的要求非常迫切。
2011年4月,國家發改委修訂并發布了新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較之2005年版本相比,目錄鼓勵類產業新增了新能源、城市軌道交通裝備、綜合交通運輸、公共安全與應急產品等14個門類;限制類新增了民爆產品門類;淘汰類新增了船舶和民爆產品等門類。新目錄還特別強調對服務業的支持。《目錄(2005年本)》中,服務業基本都歸在鼓勵類中的“其他服務業”類,共33條。此次修訂,重新劃分了類別,新設了“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等7個門類。服務業鼓勵類條目增加到112條。
產業結構調整也是2011年度中央領導同志調研的重點問題。2011年5月30日,胡錦濤總書記主持了中央政治局關于新興產業發展的專題學習會。6月1日至3日前往湖北視察工作。在東風公司,胡錦濤總書記登上一輛已經投產的電動車大客車。胡錦濤總書記勉勵東風公司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為動力,突破關鍵技術,研發更多的新型產品,努力實現從量增到質的跨越式發展。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新能源汽車、純電動車已明確列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不能重蹈過去30年發展汽車產業的覆轍,主要依靠市場優勢,而沒有自己的品牌,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沒有自己整體的核心競爭力。
7月3日至4日,溫家寶總理先后來到遼寧本溪、沈陽等地,就經濟運行有關問題進行調研。溫家寶先后來到位于鐵西區的沈陽鼓風機集團公司和特變電工沈陽變壓器集團公司。沈陽鼓風機集團公司依靠先進的壓縮機產品,贏來大批訂單。沈陽變壓器集團公司近幾年參與制定了近百項行業國家標準。回想鐵西往日的艱難歲月,對比今天的蓬勃發展,溫家寶感慨萬千。他說,這些年,我們在結構調整方面做了不少事情。依靠人才可以促進結構調整,結構調整可以增強經濟競爭力,造福廣大人民。實踐證明,堅持改革開放,積極推動兼并重組和調整改造,充分發揮人才和技術的作用,企業就會大踏步前進。
二、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存在的主要問題
1.傳統制造業“大”而不“強”。我國傳統制造業總量擴張明顯,但生產結構不夠合理,結構升級較慢,經濟增長質量不高。盡管我國已經廣泛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中,但我國總體仍然處于淺層工業化階段。我國的比較優勢在相當程度上是依靠廉價勞動力獲得的,這導致行業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加工組裝環節,處于全球價值鏈底端,產品的附加值難以提高。同時,產業研發投入不足,技術創新能力差。產品結構不合理,一般產品相對過剩與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產品短缺同時并存。
2.戰略性新興產業占領產業制高點任重道遠。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涉及國家根本競爭力、國家安全、國家戰略目標實現。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有一定的發展基礎,但是也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缺乏核心基礎技術支撐;二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制度環境尚不健全;三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缺乏資金支持;四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創新動力不足;五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人才培養和利用不充分;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尚未形成國家整體競爭力。
3.現代服務業不能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一是服務業總量偏低,所占比重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低,還處于中等收入國家中比較低的檔次。我們現在一二三產業結構具有工業化國家特征。我們處于重業工業化的時期,這個結構要求我們在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必須要加快三產發展,把比重盡快提升,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二是服務業結構不合理,服務業總體水平和質量不高,知識密集型高端行業尤為突出,比如動漫產業、會展產業等一些知識型產業,發展相對滯后。三是服務業市場化程度不高,體制障礙很多。有競爭力的服務業企業很少,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業大公司、大集團更少。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