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網絡輿論生態
來源:華圖教育發布時間:2011-12-09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受謠言影響,11月16日,滬深股市大跌,兩市市場一天損失逾6000億元。“一句話引發千億股災”并非個案。近年來,一些“權威人士”發出不當言論導致嚴重后果的事件屢屢發生。這讓很多網友追問:造成這一后果,是誰的責任?
“現在很多人一談到這類事情,總喜歡把責任推給政府,覺得那是政府監管缺位,或者大而化之說這是全社會的責任,認為是民眾自己要相信權威人士,以訛傳訛。如果大家都這么看,情況只會越來越糟。”在中國傳媒大學輿情研究所副所長何輝看來,要杜絕“一句話致災”的情況,關鍵在于大家要客觀地對待錯誤,“每個人都要從自身做起,行動起來,而不是都找一個大而空的‘沙包’來發泄。”
中國青年報:在您看來,誰該為不當言論擔責?
何輝:這得看事件的性質。“一句話致災”的罪魁不僅僅是權威人士。有時,一些專家在時間或采訪的壓力下,會出現語言組織上的失誤。這時,媒體在發稿前就要有審核環節,對言論是否屬實進行核實與追問。如果媒體只簡單轉述,消息誤傳的可能性會大增。更要命的是,有些人還會在轉載過程中進行改寫,使得一些言論越傳越離譜。
這種現象在網上更為明顯。一個錯誤信息經過網絡的拼貼和復制,流傳范圍可能比原先大很多倍。但網友更不可能像專業記者那樣去核實信息。
所以,如果傳媒要保持自己的權威性和影響力,應重視一手的采訪和消息的核實。現在轉述的東西太多了,尤其是網上的,根本無法判斷真假。
另外,如今一些“權威人士”故意發布不當言論,為利益集團代言。如果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后果,他們應承擔法律責任。各單位也應提醒員工對公開表達負責,對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的人進行調查和追責。
中國青年報:很多人認為不當言論頻出,是社會輿論生態出現了問題。您覺得呢?
何輝:簡單地說,中國現在輿論環境的整體現狀,是意見多元化、情緒激烈化,意見表達呈現沖突化。
隨著中國社會越來越開放,每個人的話語權大大增加。現在在微博等平臺上,你的只言片語、殘言斷句都可以發表出去。意見表達的文化門檻越來越低。這就尤其需要大家冷靜判斷,不能意氣用事、逞口舌之快,甚至對一些問題煽風點火、刻意渲染。
拿前不久的“孔慶東爆粗口”事件來說,關鍵問題在于,他在表達激烈情緒時,我們的媒體在關注什么?如果媒體把報道重點放在“他罵人”,而不是“他為什么罵人”上,就是把公眾注意力帶向了問題的表面。現在對于很多事件,我們沒對實質問題進行嚴肅探討,而只停留在“熱鬧”的層面。一味追求吸引眼球,就會把公眾導向獵奇和激烈情緒表達上,這些都偏離了初衷。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