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感動中國”別止于感動
來源:重慶時報發布時間:2012-02-09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2月3日晚,2011感動中國人物榜單正式出爐。此外,《感動中國》活動還向以白芳禮老人為代表的長年熱心公益事業而未能獲得感動中國榮譽的所有愛心人士表示特別致敬。
2011年的感動中國人物,可以明顯感到煽情與悲情的少了,苦難與沉重的少了,他們往往靠人格力量,而不是靠悲慘命運感動世人。當然,2011年,感動中國、感動我們的不止這些人物,其他候選人同樣感動了我們,甚至那些沒有進入候選的人,他們不為人知、平凡,甚至有些卑微,卻默默地書寫著人間的真善美,用無聲的行動堅守著公平、正義,他們同樣值得我們感動和致敬。
除了感動,還有感慨。我們不能止于感動,還應該呵護他們。呵護理應包含情感的致敬和制度性保障。應該看到,不少感動中國人物需要保障,比如“孝女當家”的孟佩杰,12年,4000多個日夜,她不僅僅在生活上照顧了養母劉芳英,更重要的是,她的存在讓劉芳英漸漸找回了生活下去的責任和勇氣。職能部門是不是應該關注一下處于困窘狀況的孟佩杰一家?
除了呵護,還應追隨。追隨不是亦步亦趨地跟在感動中國人物的后面,也不是完全模仿他們的先進事跡,而是見賢思齊,通過他們的事跡來檢視自己、提升自己,做一個平凡的好人。給“最美媽媽”吳菊萍的頒獎詞這樣說:“她并不比我們高大,但那一刻,已經讓我們仰望。”她告訴我們:幫助他人并不需要多少技術含量,也不必有太多利害得失,每個人都能成為吳菊萍。
最后是慰藉。對感動中國人物來說,他們最開心的事情,也許就是他們的精神得到了薪火相傳,他們的愿望得到實現。比如白芳禮,這位用一輛破爛不堪的三輪車,推出了20年“助學神話”的老人,獲得了特別致敬,在致敬之余,應該看到,幫助貧困生不應該是職能部門的責任嗎?
感動,有用嗎?有人如此困惑。沒有制度兜底,感動或許廉價。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