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山東公務員面試熱點:社會管理創新
來源:中公教育 發布時間:2012-04-19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2011年2月19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在中央黨校舉行。胡錦濤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能力建設,維護人民群眾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社會良好秩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在2012年3月舉行的兩會上,“社會管理創新”首次以重要篇幅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一)社會管理的格局
1.社會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會組織為促進社會系統協調運轉,對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以及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進行組織、協調、監督和控制的過程。
2.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社會管理,初步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
(二)社會管理的基本構成
1.主要事務:公民個人、家庭、基層自治社區和非營利社會組織所不能辦理的公共社會事務,這些社會事務涉及社會整體的公共利益,必須依靠國家權力和政府權威予以辦理。
2.主要內容:保障公民權利、協調社會利益、回應社會訴求、規范社區自治、監管社會組織、提供社會安全以及應對社會危機等。
3.主要目的:培育合理的現代社會結構,促成公平公正的社會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沖突,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從而構建經濟、社會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社會基礎和環境。
4.基本方式:社會法規和社會政策。要不斷完善規范政府行為、保障公民權益、促進社會公正、推動社會發展的社會法規體系,制定各種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有針對性的社會政策。
(三)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必要性
1.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伴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結構性變遷,當今中國面臨的社會管理任務異常繁重,當屬“世界之最”。在日益開放、動態、信息化的社會環境中,創新社會管理顯得十分緊迫而必要。
2.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各種思想相互激蕩,利益格局加速調整,社會矛盾比較突出,社會管理領域存在諸多問題: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大量出現;城鎮化快速推進,數億農民工流入城鎮,需要提供相應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地區、城鄉發展不協調、不同社會群體之間收入分配差距懸殊、社會管理和服務措施滯后等等,都要求我們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為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凝聚強大力量。
(四)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措施
中公教育專家總結如下措施:
1.以人為本,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要以改善民生、完善服務為導向,把不斷滿足廣大群眾對公共服務的新要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推進政府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為群眾、為企業、為發展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2.強化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廣泛動員和組織群眾依法參與社會管理,發揮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在政府的引導和調控下,把政府不該辦的事情放手交給行業協會、社會組織、中介機構去辦。
3.加強和完善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務,建立覆蓋全國人口的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建立健全實有人口動態管理機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務政策。
4.加強和完善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把人力、財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層,努力夯實基層組織、壯大基層力量、整合基層資源、強化基礎工作,強化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