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假藥制售鏈的“七寸”不在“盒子”
來源:重慶時報發布時間:2011-11-2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近日,公安部破獲價值20億元的假藥巨案。據調查,醫院的清潔工和保潔員通過工作之便售賣各種處方藥包裝盒,一個抗癌藥盒可獲利300元。假藥販子在購買包裝盒后通過改批號、灌裝低檔原料藥等方法生產假藥。(11月20日《北京日報》)
不難設想,當各類處方藥包裝盒從醫療機構流出,并直接進入假藥生產鏈條中,假藥販子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便已為“假藥”披上了“真藥”的馬甲——既然連包裝和盒子都是正版的,假如不經過專業的藥品檢測,的確已無法辨識藥品的“真偽”。從這個角度來看,由醫院流出的藥品包裝盒,無疑已是假藥制售環節的關鍵一環。
事實上,盡管只是假藥市場利益鏈條中最底層的環節,但一個抗癌藥盒便可獲利達300元,對于醫院的清潔工和保潔員來說,仍然是相當可觀的利益誘惑。而現實中,醫院使用后的廢棄物處理,的確都是當作廢品,并由醫院保潔員和清潔工來處理。藥品盒被當作廢品售賣,更是個普遍現象。假藥產業的暴利,導致藥品盒回收遠高于其他廢品回收價格,而藥品盒回收市場因價格而形成的強大吸力,將醫院廢棄藥品盒紛紛吸入這一渠道,恐怕還不能全怪醫院保潔員利欲熏心。現實路邊回收藥盒的小廣告,一些家庭為了廢物利用,而將廢棄藥盒尋找高價買家出售的,都并不鮮見。說白了,只要假藥制售的暴利存在,而廢棄藥品包裝的處置缺乏必要的管理規則的話,就總會有這樣的環節存在。只不過,這回正好是醫院的清潔工和保潔員處在了最為便利的位置上罷了。
因此,要真正杜絕醫院為假藥制售環節提供便利,首先應完善廢棄藥品包裝的管理規定。事實上,如果從環保與節約成本的角度出發,藥品生產廠商更應有回收藥品包裝的責任。而對醫院來說,廢棄藥品包裝管理也不妨執行醫療廢棄物處置標準,即便不能由廠家回收,也理應銷毀而不是任其流向市場。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