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就業率決定專業設置的短視與偏見
來源:重慶時報發布時間:2011-11-2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根據教育部統計: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680萬人,就業形勢嚴峻。針對此情狀,教育部網站11月21日公布的一份文件規定,對就業率連續兩年低于60%的專業,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據11月21日新華社)
當下中國高校教育給人的整體感觀,其培養模式就像高度程式化的人才流水線。而從市場的角度來看,中國高校更像是缺乏創新性和前瞻性、低端的人才制造工廠——什么行業人才緊缺,就生產制造什么。當下高校專業的設置,以就業市場為風向標,盲目跟風。
而這種緊跟就業市場、隨波逐流的專業設置理念,所造成的是高校專業的膨脹。很多高校,如今專業設置龐大繁雜,開設的專業缺乏持久的生命力。并且原有特色專業,也在浮躁的就業率追逐戰中日漸不堪。 前些年,高校認為傳媒產業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于是國內高校無論有無資質和條件,紛紛開設新聞及相關行業。筆者所在的學校,為數不多的新聞專業教師中,有幾個竟然都是剛離開學校的本科生,既沒有理論研究的經歷,更缺少專業的新聞實踐,但新聞專業依舊廣泛招生,甚至這些年還開設了播音主持專業。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不少高校實際根據一廂情愿的就業市場供需判斷,貼牌生產假冒偽劣的人才產品。
而教育部祭出的依靠就業率為參照的“專業淘汰制”,能否解決高校亂設專業以及由此帶來的專業膨脹問題呢?或許按照制度設計者的理解,通過這種淘汰制的設立,高校在開設專業的時候,會更加理性地分析就業市場前景。但也有另外一種假設,那就是以就業率決定專業去留的淘汰制,很可能為高校濫設專業的后果埋單,充當擦屁股的角色,甚至還會加劇濫設專業的亂象。為了招生和就業率,高校繼續狂熱地嘗試開設各種新專業,出現判斷偏差或者等到前景黯淡之時,教育部便會主動出來叫停,替高校斷后。長此以往,高校恐怕要成為炒作專業的炒手,而專業教學和學術積累在這種迷亂和狂躁中,難免走向迷失。
人才市場不是作坊和工廠,什么好賣就生產什么。人才的培養,理應是體系化的工程,專業設置聯系著社會的行業結構,關系著各個領域的發展。而就業市場的穩定,除了跟行業發展布局、充足的就業機會有關,更多的還跟穩定的人才結構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按照就業率來設置專業,不是知識和技術引領未來,而是市場決定人才的培養,這種理念下,高校免不了異變成職校、培訓班,甚至是培養有名無實人才的職校、培訓班。專業的設置缺乏前瞻性和體系性,才會淪落到以就業率這種一刀切的考核方式決定專業的布局和去留。而就業率,照此看來,已然成為了高校教育發展的GDP。
因此,以就業率作為考核標準,叫停就業率較差的專業,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或許可以解決高校專業膨脹的問題,但恐怕解決不了濫設專業的問題。從整個教育體系、專業布局和社會人才結構,這種考核方式顯然是不科學的。某些行業迎來了發展的契機,卻發現國內專業人才緊缺,這樣的情境現實中恐怕并不少見。由于高校人才培養缺乏前瞻性,這些行業要么從國外引進人才,要么等著高校培養大批這方面的人才,而這無疑將耽誤行業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契機。
如今,國內高校紛紛變身為綜合性院校,什么專業都有,但并不意味著什么專業都精。隨波逐流的專業設置和培養方式,不僅耽誤學生的發展,更是耽誤行業甚至社會的發展。高校的專業設置,理應是人才培養在未來的整體布局,而就業率考核的方式,顯然缺乏這種長遠考慮,又是急功近利的制度設計,是教育領域的“GDP陷阱”。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