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與抗組胺藥聯用治療類固醇依賴性皮炎
來源:中大網校發布時間:2012-12-28
筆者近年來采用雷公藤浸膏片與抗組胺藥治療顏面部類固醇依賴性皮炎5例,收到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5例均為20~30歲年齡段女性。病程最長者3年,最短者半年。發病前均曾將“膚輕松霜”或“皮炎平霜”當作化妝品使用。使用時間最長者約半年,最短者不足1個月。
5例患者面部皮膚萎縮變薄,毛細血管擴張明顯,面部潮紅,情緒激動或進熱食時尤為明顯。面部起紅色粟粒大小之丘疹或水腫性紅斑。自覺瘙癢明顯,部分患者有灼痛感。外用類固醇制劑后,面部丘疹和紅斑消退,潮紅減輕,不癢,停用后上述癥狀復發。使用類固醇制劑的時間越長,面部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及丘疹紅斑等癥狀越明顯,間隔期也漸次縮短,甚者頭日晚未用藥翌晨面部即癢,并出現水腫性紅斑和丘疹。
2治療方法
口服雷公藤浸膏片(上海中藥制藥二廠生產),2次/d,每次4片。同時口服特非拉丁片或撲爾敏片,均為常規用量。局部禁用任何含類固醇的制劑。必要時外用潤膚保濕類護膚品。
病情控制后每隔7~14天減藥量1次。雷公藤浸膏片每次減2片,特非拉丁及撲爾敏每次減半片~1片。每次減量后觀察3日,如有丘疹及紅斑發生,面部有癢感者,即恢復減量前的最后用量,至病情控制后再行減量。
3治療結果
5例全部治愈:面部紅色丘疹或水腫性紅斑均消退,癢消,潮紅消退。毛細血管擴張及皮膚萎縮改善。停藥后觀察1個月未復發。1例出現月經周期延長,停藥后月經周期恢復正常。未發現其它明顯的副作用。
4典型病例
王某,女,26歲,1997年10月2日初診。面部瘙癢,灼熱,起水腫性紅斑、丘疹,反復發作3年。自訴3年前為使皮膚細膩白嫩用膚輕松霜擦面部半年后,即感面部皮膚萎縮變薄,毛細血管擴張,面部潮紅。停用膚輕松霜后面部出現紅色粟粒大丘疹和水腫性紅斑,瘙癢,逐日加重。再用膚輕松霜外搽2~3日上述癥狀消失。此后凡停用膚輕松霜外搽即復發,復用即愈。如此反復3年。多方治療無效。
給予雷公藤浸膏片口服,2次/d,每次4片。同時口服特非拉丁片,2次/d,每次60mg.服藥期間停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制劑。僅在局部皮膚感干燥不適時,外搽潤膚霜。治療初1~4天皮損逐漸加重,至第5天開始好轉,紅斑漸退,癢止,丘疹消失。半個月后除面部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仍明顯外,余無明顯異常。即將雷公藤浸膏片和特非拉丁片的用量各減去一半。續治3日后面部復感瘙癢,出現少許紅色丘疹和水腫性紅斑,上述兩藥即恢復原用量。約3~4天后丘疹、紅斑消失,瘙癢止。此后即每2周減雷公藤浸膏片2片,減特非拉丁片半片。中途自行停服特非拉丁片,單用雷公藤浸膏片,面部又有少許丘疹、紅斑,并有輕微癢感。加服后上述癥狀消失。半年后全部藥物撤除,觀察1個月面部皮損未再現,毛細血管擴張及皮膚萎縮明顯改善。治療期間,月經周期延后,經量減少,行經時間縮短,停藥后恢復正常。余無其它不良反應。
5討論
皮質類固醇激素制劑具有良好的抗炎、抗過敏作用,適用于許多與變態反應有關的皮膚病。近年來,隨著皮質類固醇制劑在皮膚科的廣泛應用,它的副作用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如局部長期使用后引起局部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和持久性紅斑。國外曾有人指出:氟化的皮質類固醇制劑于顏面部應用超過數周或數月即可發生上述反應。近10年來國內亦有人報道:因局部濫用而引起對類固醇依賴的皮炎,且有逐年增多的趨勢。
本組病例發病前均有數周至數月的用藥史。除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及面部潮紅外,尚有面部出現粟粒大小之紅色丘疹或水腫性紅斑,以及瘙癢、灼熱等癥狀。內服抗組胺藥及外用其它藥物均無效,使用類固醇制劑治療有效,一旦停藥,上述癥狀復現,顯示出對類固醇激素的依賴性。目前對此類因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制劑而引起的皮炎,查閱資料,無公認的統一病名,故筆者暫稱之為類固醇依賴性皮炎。
近年來有關雷公藤的研究表明,該藥具有免疫調節作用以及類似激素樣的抗炎、抗過敏作用,但無激素的副作用及停藥后亦無反跳現象。因此應用于多種皮膚病的治療,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病情得到控制后,雷公藤浸膏片不能突然停藥亦不能減量過快,否則可出現病情反復,出現這一現象的機理尚不清,似與雷公藤的研究結論不符。同時,如單用雷公藤浸膏片而停用抗組胺藥,效果亦受影響。故雷公藤與抗組胺藥聯合運用治療此病的原理,尚需作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