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治療囊腫性痤瘡64例
來源:中大網校發布時間:2012-12-28
【摘要】目的:了解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囊腫性痤瘡的效果。方法:選取囊腫性痤瘡病人64例,采用中醫和西醫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觀察治療效果。結果: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后,第一個療程治愈31例(48.4%),第二個療程治愈24例(37.5%),第三個療程治愈9例(14.1%),有效率100%.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囊腫性痤瘡形成瘢痕機會少,效果好,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治療;囊腫性痤瘡
痤瘡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在皮膚科病人中多見于和多發生于青春期男女。囊腫性痤瘡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痤瘡,易發生明顯瘢痕[1],影響美觀,給患者日常生活、工作造成了心理壓力。為了提高囊腫性痤瘡的治愈率,減輕患者心理壓力,我們于2001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對64例囊腫性痤瘡病人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情況:選取門診及住院的64例囊腫性痤瘡病人,其中男49例,女15例;年齡18~32歲,平均25歲。
1.2 方法
1.2.1 全身用藥:常規口服甲硝唑片、甲氰咪胍片、維生素B 6片。
1.2.2 局部治療:常規消毒皮膚,用粉刺擠壓器清除囊腫性痤瘡內容物。將林可霉素適量,用電子導入法導入病損部位;再用中藥痤瘡散(組方:黃柏15g、大黃10g、黃芩15g、黃芪15g、硫磺10g、甘草20g、苦參10g、五倍子10g粉碎,過100目篩)倒膜,每日1次,每次30min,7天為一療程。取膜后根據囊腫大小,在囊內注入糜蛋白酶40mg、林可霉素0.6 g、強的松龍0.5ml、利多卡因0.5ml的混合液適量,2日1次。
2 結果
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囊腫性痤瘡,第一個療程治愈31例(48.4%),第二個療程治愈24例(37.5%),第三個療程治愈9例(14.1%),有效率100%.但有6例患者囊腫性痤瘡治愈后面部留有小瘢痕。
3 討論
西醫認為囊腫性痤瘡[1]發病由雄性激素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異常、痤瘡丙酸桿菌(PA)等微生物感染、免疫因素及飲食、精神等因素引起,為痤瘡中的一種特殊類型。治療宜采取抗雄性激素、抑制皮脂腺分泌、抗菌消炎、角質剝離、清除變性壞死組織,以及調節免疫功能、改善局部血供、促進生長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質釋放、增強組織修復能力,達到加速囊腫愈合的目的。根據該治療原則,我們采用甲硝唑、甲氰咪胍、維生素B 6、糜蛋白酶、林可霉素、強的松龍等綜合治療方案,取得了好的治療效果。
中醫學認為痤瘡多由肺熱、血熱致脾胃積熱,上蘊皮膚所致。治則應以清肺胃熱、涼血解毒、活血散結為主。本治療方案中,中藥[2-3]組方黃柏、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消腫止痛作用;黃芪可補氣生血、扶正祛邪、托毒排膿、生肌斂瘡;大黃可涼血解毒、逐瘀通經;苦參可清熱解毒、殺蟲利水;五倍子有收斂作用;硫磺能止癢、殺蟲;甘草能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藥性。現代醫學研究證實[2]:黃芪不但能增強和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機體抗病力、維持機體內環境平衡,促進新陳代謝、降低血小板黏附力、減少血栓形成,同時也具有較廣的抗菌作用;黃柏有抗炎、保護血小板、促進皮下滲血吸收和抗潰瘍等作用;黃芩有較強抑菌、抗凝血、抗氧化、抗過敏和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等功效;五倍子、大黃有抗菌、促進創面愈合作用;苦參可抗菌、抗炎、抗過敏;甘草有抗潰瘍、鎮痛、抗菌、抗炎和抗過敏等作用。諸藥合用,共起清肺胃熱、涼血解毒、活血散結作用,以達到治療囊腫性痤瘡的目的。
由于囊腫性痤瘡發病與精神、飲食、某些化學因子等有關[1],因此,皮膚科醫生在治療囊腫性痤瘡時應囑咐患者盡量減輕心理壓力,避免情緒緊張,按時休息,不要過度勞累;同時為減少改變表面脂類成分或增加皮脂產生的機會,應限制脂肪、糖類等物質的攝入量;注意局部皮膚清潔,減少物理化學等因素刺激,以降低囊腫性痤瘡的發病率和復發機會。
中西醫結合治療囊腫性痤瘡的方法具有療程短、副作用小、形成瘢痕機會少、療效好、經濟實用等優點,因此,易于病人接受;同時治療方法及用藥方便、操作簡單,非常適合基層醫療單位推廣普及應用。
【參考文獻】
[1] 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935~938
[2] 張廷模。中藥學(一)[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0: 287~325
[3] 徐國鈞。 中草藥彩色圖譜(修訂本)[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5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