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綜合輔導:教學反思不能忽略學生
來源:育路計算機考試頻道發布時間:2008-08-19 10:49:24
《中國教育報》“教改擂臺”2005年11月29日刊登了吳再柱的文章《如何寫好教學反思》,作者從自己的教學實際出發,輔之以生動的案例,說明了教學反思的重要性。但筆者認為,該作者的教學反思有一定的片面性,更多的是自我層面的反思,沒有把教學反思的另一主體——學生考慮進去。其實,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反思時,往往是從自身出發,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否充分估計到,學生對教師的教態、導入方式是否接受等,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思考和把握,不具有較強的普遍的指導意義。語文特級教師于漪當年在執教《記一輛紡車》時有這樣一個導入的情景:
老師:今天學習第十一課《記一輛紡車》。昨天我請大家預習了。現在說說看,你們喜歡這篇文章嗎?
學生(異口同聲地):我們不喜歡!(隨堂聽課的二十幾位老師驚訝,于老師也感到意外)老師:不喜歡?那就說說不喜歡的原因吧!誰先說?
……
針對這一教學“意外”,于漪在教后記中進行這樣的反思:“備課時考慮欠周密,原以為學生會喜歡散文,想由此激發興趣,引入課文,未考慮到敘事散文與抒情散文的差異。課堂上發生了意料之外的情況,當即因勢利導,先聽取學生的意見,然后強調該篇散文的特點,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學生的實際應作充分了解和估計,不可再犯閉眼睛捉麻雀的毛病;要繼續提高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力爭做到運籌帷幄,成竹在胸。”由此可見,教師的確有必要對學生的反應予以深刻反思,如果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進行教學反思,不但失去了反思的意義,而且對我們的教學并沒有太多實際的指導作用。另一方面,好的教學固然有精彩的生成,但更多的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不了解學生不會上出好課。
筆者認為,在上課前,教師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根據學生的差異設計了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預先設計的教學內容能否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隨機調整?在教學過程中,反思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學生過程?學生的學習情感的表現如何?在教學結束后,反思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有沒有發展?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有必要經常走近學生,不斷與學生溝通,這樣才能使課堂生成富有情趣、精彩紛呈的教學環節。
寫教學反思時不忽略學生,同時也是內容方面的需要。概括來講,教學反思既可以寫教學成功之處、寫教學機智,還可以寫不足之處,以及學生的動態生成部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總會有預料之外的旁逸斜出。對之,教師應充分予以肯定,這樣不僅使學生的思想火花得以保留和推廣,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種肯定和激勵。同時,師生共同生成的教育智慧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在拓寬教師教學思路的同時,也推動著課堂朝著探索式、啟發式的目標邁進。因此,記錄學生的動態生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學生,使課堂上演更多的精彩劇目。
值得一提的是,就《如何寫好教學反思》一文看,作者進行的是典型的教學的即時反思,即在自己上完一節課后,隨即進行一種反思,在時間上強調一種即時效應,以便有目的地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剖析自己教學的優點與不足,從而進一步明晰教學主張,完善課堂教學。應該說,這種教學反思是當下許多教師普遍應用的反思方式。但是,教學反思不能僅限于此,因為還有一種反思就是階段性反思。有人提倡反思要給教師以一定的空間,其實就是階段性反思的一種表現。眾所周知,反思不求全面,但求有理有據,有感而發,一味追求量的疊加,沒有實際意義,也背離了教學反思的初衷。反思應該是出于內心的,緣于思考的,不是每堂課教完都有反思,每天下來都有反思,畢竟教師也需要休息。數學特級教師華應龍在上課時,習慣在教室后面架一臺攝像機,就是使自己有了閑暇時間之后,隨時反思自己的教學。
“學然后而知不足,教然后而知困。”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離不開不斷的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可以滿足教師自我提升的自覺沖動,更快更好地實現專業化發展。但如何讓教學反思更全面、更有效,怎樣考慮學情,如何對待學生的實際和感受,以及課堂的各種生成,同樣是不容小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