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熱點:讓教育回到“立人”之目標
來源:重慶時報發布時間:2011-11-18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公務員申論熱點:讓教育回到“立人”之目標
在中國社會即將進入平民社會之際,孔子大規模開辦庶民教育,而完全圍繞“立人”目標展開。孔子施教之目的,是在即將到來的平民社會中養成“君子”。
接續孔子之事業,傳統中國的教育體系應當是前現代的人類文明史上最為健全的。這一教育體系通過人文化成,養成君子,這些君子又通過種種渠道教化農、工、商各色庶民,化成風俗。君子是平民社會的組織核心,平民則多少明乎是非,“有恥且格”,整個社會因此而形成良性秩序。
不幸的是,過去一百多年,中國人急切學習西方,但始終不理解西方之復雜性、豐富性,只見其末,罔顧其本。教育制度設計就是一個典型。1905年廢科舉,引入西方現代教育制度,此后,中國的教育傳統基本中斷。而主持現代教育之官、學各界,只看到西方現代教育之現代面相,也即技術性知識傳授之面相,而忽略了其古典面相,也即立人之面相。因此,整體教育體系設計偏向工具化的技術知識傳授。上世紀20年代末國民黨黨治體系建立,教育體系中又加入意識形態灌輸。此即為教育體系之兩大支柱。
隨著政治、社會環境發生變化,這兩者的輕重發生了變化。如今,學校教育基本上倒向了“專”,也即技術化知識之傳授,其實現形態則是應試教育。價值空虛、只傳授知識不立人,乃是當下教育體系的最大特征。
教育沒有教給青少年以待人接物之禮儀,沒有教給青少年以中華主流價值,更沒有養成青少年以德行。沉溺于技術性知識傳授之教育,不是在構筑美好生活的基礎,而是在侵蝕社會秩序之根基。
立人鄉村圖書館之意義就在于,重新標出教育之根本功能,或者說是重申了教育的古典目標:立人。立人舉辦圖書館,一般都依托鄉鎮中、小學,但它的目標與這些學校其實大不相同。很多人也正是看到“立人”二字,而愿意支持這個項目。可以說,已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教育的目標應當回到立人上。即便那些為孩子之成績焦慮、為孩子的升學奔波的家長,又何嘗不愿首先把自己的孩子教養成為一個人?
換一個角度看,立人是一個比“公民教育”更為寬泛,也更為切實的目標。近些年來,很多有識之士提倡“公民教育”。這當然是需要的,不過,公民教育只是立人教育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立人當然要立公民,但立人的面相更為豐富,也更為平實。首先,把孩子養成為一個懂禮貌、明廉恥、知是非,可以合宜地與人相處之人,這樣的人才有可能成為公民。你無法想象,一個在書信中不知道尊稱他人的青年,如何與他人合宜地相處,而承擔負責任的公民之職責?
舉辦若干鄉村圖書館,可謂星星之火,在這個時代,立人并非不可能。不過,要真正地立青少年為人,需要更多人投入到類似事業中。而最為經濟的辦法則是教育體系進行改革,以立人作為教育之根本目標,據此重新設計教學內容與方法。這并不是推倒重來,只需調整現有體系,以教育的人文性平衡技術性,以教育的古典性平衡現代性。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