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公務員申論熱點:一字一句總關情
來源:重慶時報發布時間:2011-11-18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2012公務員申論熱點:一字一句總關情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走轉改”活動開展以來,廣大編輯記者滿懷激情走進基層,滿腔熱情貼近群眾,滿腹才情傾注筆端,為讀者奉獻出一篇篇精品力作。
清人袁枚曾說:“作者情生文,斯讀者文生情。”新聞作品在客觀記錄的同時,也同文學作品一樣,鮮明地打上了作者的情感烙印,真實反映出群眾的喜怒哀樂,在以情動人中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
中國新聞史上,多少名篇“字夾風雷,聲成金石”,一字一句總關情。毛澤東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飛揚著摧枯拉朽、銳不可當的激情;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洋溢著對志愿軍戰士無比熱愛、真誠禮贊的深情;邵云環的《沒有燈光的漫漫長夜》,飽含著對異國人民身處戰火、失去和平的同情。穆青在采訪焦裕祿事跡的過程中,眼淚抹了一把又一把,寫不成字,吃不下飯,多年后他的采訪日記上還依稀可見斑斑淚痕……
“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那些帶著泥土氣息和真情實感的新聞作品,往往令人一見鐘情,過目難忘。新聞“易碎品”的屬性難易,但情感的力量可以穿越時空;新聞的形式在推陳出新,但“筆下帶情”的要求永不過時。記者如果失去“情”的利器,無論是妙筆生花,還是閉門苦思,都寫不出像范長江、穆青那樣的作品,也達不到他們那樣的高度。
現實中,為什么交通發達了,通信先進了,有的人與群眾的距離卻遠了、溝通卻少了?為什么一些新聞報道耍盡各種“花活”,看起來亮麗炫目,卻依然難以贏得受眾歡迎?說到底,是對群眾的感情淡漠了。情感冷漠的記者,走進基層的腳步不可能堅定;情感貧血的作品,感染力和影響力不可能有堅實的基礎。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所歷。”記者的心中情、筆端情,不是一己之悲歡,而是家國情懷、時代擔當,是“樂為人民鼓與呼”的赤子之心。這種情感,躲在高樓大廈不接地氣培養不出來,坐在車上隔著玻璃浮光掠影感受不出來,泡在網上、會上遠離生活挖掘不出來。只有深入到實踐一線、基層崗位和生活甘苦中,“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才能心相連,情相通,醞釀出生動感人的作品。
新聞工作在本質上就是群眾工作,需要新聞工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對待群眾,以務實的作風服務群眾,以清新的文風感染群眾。與人民同愛,所以經文緯武;與人民同恨,所以激濁揚清;與人民同憂,所以秉筆直書;與人民同樂,所以且行且歌。是淡漠、疏離對群眾的情感,還是拉近、加深對群眾的情感,不但決定著記者的采寫質量,而且反映出記者的職業操守、思想作風和新聞追求。
鄒韜奮先生上世紀30年代辦《生活》周刊時,著意以普通人為服務對象,“簡直隨他們的歌泣為歌泣,隨他們的喜怒為喜怒,恍若與無數至誠的摯友握手言歡,或共訴衷曲似的”。今天,融入時代進步洪流中的新聞工作者,更需要增進群眾感情、樹立大眾情懷,走近群眾、融入群眾,真正成為群眾的貼心人,才能不斷書寫出飽含深情、富于啟迪的嶄新篇章。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