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市政設施選址的“鄰避情結”
來源:武漢晚報發布時間:2011-11-21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那么多地方,垃圾場憑什么建在我們家旁邊?”西二旗地處北京市五環外,由于靠近眾多高科技企業,逐漸形成了一個新興的住宅區,房價最高已達2.6萬元/平方米。但最近,一個名為“西二旗餐廚垃圾相對集中資源化處理站”的項目正在其周邊籌建,許多居民對此堅決反對。(11月20日《新世紀》)
在發達國家,這種情況有一個專門的名稱,翻譯過來叫做“鄰避”或“鄰避情結”。意指居民希望保護自身生活領域,免受具有負面效應的公共或工業設施的干擾。
今天“鄰避”在西方國家已不多見,因為政府機關已經慢慢形成一套運作模式,民眾也知道應該如何在游戲規則下表達自己的訴求。在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案》是鄰避運動得以部分解決的主要保證,其中包括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程序。廠商若不做相關公開,則屬于違法,該項建設就不能進行。
此外,最終能補償居民的,是建設方的“環保回饋”。例如設立公園、圖書館、運動中心、溫水游泳池等,供附近民眾免費(或打折)使用。此外,還有減免電費、減免土地相關稅賦、給予獎學金等措施。
然而在國內,大多數鄰避設施在建設中,周邊居民的權益通常沒能被充分考慮,認為解決問題的途徑在于應該犧牲“小我”顧全“大我”。有的地區甚至故意隱瞞公共設施對周邊居民可能造成的危害。
伴隨中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如何應對“鄰避情結”,是越來越待正視的問題。我認為首先宜充分吸納民意,達到協商民主,做到科學決策;其次,要尊重所有人群的環境自主權和平等權;第三,對受到影響的民眾,給予合理而充分的賠償及身心補救。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