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社會熱點:最孝博士,用擔當詮釋理想
來源:中公教育發布時間:2011-12-06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武漢大學28歲的博士研究生黃碧海為了照顧因病成為“植物人”的單親母親,放棄高薪出國深造的機會,不離不棄守在病床邊,幫助母親蘇醒并恢復記憶和部分運動功能,創造生命奇跡。講述黃碧海事跡的報道出來后,各大媒體紛紛轉載,引發網友和社會的廣泛關注。黃碧海的身上充滿了故事,他的遭遇,他的成長,他在學業上取得的輝煌,他照顧母親時的那份細心,還有他面對選擇時的那種決斷,都有感人的故事,都可以做成生動的文章。正因為如此,人們從對黃碧海的關注中感受到了力量。
黃碧海的故事讓人們讀出了孝心。據其母親的主治醫生介紹,成為“植物人”的魯勝利能保住性命已算萬幸,沒想到她還能恢復記憶和部分運動功能,也未出現這類病人常見的褥瘡、腿腳永久性功能失常等癥狀,“奇跡,真是個奇跡”!奇跡的背后是一個感人的故事。黃碧海沒有放棄讓“植物人”母親重新蘇醒過來的希望,每天用注射器通過胃管讓母親“喝”上雞蛋和牛奶,每隔2個小時幫母親翻一次身,只要一有閑暇就給母親“講故事”,后來還堅持給母親做按摩,幫助母親鍛煉,給母親喂飯、洗澡、換被褥。黃碧海的行動讓一個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源遠流長的“孝”變得異常清晰。
黃碧海的行動使“孝”更具時代性,含義更豐富。因科研能力突出,被導師推薦到日本一家世界頂尖的研究所工作并作博士后研究,年薪40萬元,這樣的機會是當今許多人夢寐以求的,顯然也是黃碧海想要的。然而,當這個機會與照顧病重的母親發生沖突時,他毅然選擇了后者,這種選擇讓我們看到了黃碧海孝心背后堅實的內容,“我一生只有一個母親,她需要我,我應該留下!”這話代表的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
這種責任包含在黃碧海的理想中,黃碧海的選擇是對自己內心追求的真實表白。黃碧海從14歲與母親相依為命時起,就決心努力學習,不讓母親操心,后來雖然因要分心照顧母親只考進了一所普通高中,但憑著自己的發奮努力,還是在高考時取得優異成績,大學畢業后又成為碩士研究生,接著是博士研究生,這些經歷表明,黃碧海的志向足夠遠大,而他的遠大志向始終與家庭責任聯系在一起。黃碧海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理想,告訴人們:理想意味著責任。
黃碧海的行動不僅給他的母親帶來了新的希望,也讓我們的社會看到了新的希望。如果我們不再脫離自己的基本責任去奢談遠大志向,如果我們對理想的追求能夠將承擔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包括在內,我們的社會將更有希望。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