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料 1、有報道稱,2005年,北京對全市48家市、區政府機構2004年的能源消費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政府機構的人均年用電量最高值相當于居民的19倍,辦公室浪費之驚人可見一斑。更大的能耗浪費是公車,我國的公車之多世人皆知,可盡管如此,“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期間,北京封存了大半公車,而絲毫未見影響官員辦公。湖北省近日首次公示了部分省直機關辦公建筑能源審計結果,包括建設廳、交通廳、發改委在內的20個省直機關辦公樓,每年每平方米的平均耗電量為80千瓦,是普通民宅的3至4倍。 2、5月8日,四川省省級機關節能降耗工作會議在成都某賓館舉行。寬敞的大會議室里,五盞大吊燈全部打開,每一盞大吊燈上數十個燈泡同時發出的光亮使整個會場顯得燈火輝煌。四周關閉的窗戶全貼著彩色的隔離紙,隔斷了室外明亮的自然光。副省長李成云在針對會場這種反常現象提出了批評。賓館工作人員關掉了五盞大吊燈,會場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2006年6月,珠海市委書記方旋到某局參加座談會時,看到室內照明燈連排,而窗戶緊閉,窗幔垂掛,質問白天開會何須拉窗簾開燈,當即請工作人員拉開窗簾,關掉燈光,關閉空調;上海市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會場上也出現了一則同樣的“花絮”:市領導在談到上海節能降耗的目標時,順便就把會場的燈光照明系統作為“反面教材”予以批評。 3、“政府的大樓太漂亮了,我跑了很多國家,跟國外形成了太大的反差”,3月6日上午,在北京鐵道大廈召開的全國政協第十一屆一次會議民盟界別的一個小組討論會上,民盟中央常委、北京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委員如是說。確也如此,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雖然中央三令五申,但是講排場、比闊氣、揮霍公款等奢侈浪費現象仍屢禁不止,在有的地區、部門和單位還呈蔓延之勢,以至于被概括為一個新名詞——“中國式奢侈”。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北大廉政建設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稱這種奢侈浪費為“炫耀性腐敗”。按照李成言教授的解釋,就是炫耀性政治行為。簡單來說,就是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做給別人看的行為,目的是滿足某些官員、部門的炫耀需求和炫耀行為取向。其基本特征就是利用權力揮霍公共資源。這種不揣腰包卻給公共財政造成巨大浪費的腐敗現象,目前確實到了需要采取有力措施予以遏制的時候了。炫耀性腐敗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官員奢華辦各類名目繁多的節慶;花巨資建造超豪華辦公場所;上級到下級單位視察,下級官員舉辦盛大的歡迎儀式,讓上級官員違規入住總統套房、吃喝方面奢侈無比等。這種吃喝的奢侈當然不是為了滿足上級的食欲,而是為了表示自己對上級的無比尊重,從而使上級得到虛榮滿足。官員利用手中權力迫使別人對自己阿諛奉承,并且對善于拍馬者加以重用和提拔。透過這一樁樁一處處炫耀的背后,讓我們看到了它所漫射出的一種政府職能的錯位,即公共財政在追求經濟利益時往往勝于對民生的重視!這種錯位的原始病灶,正是一些地方的政績沖動和形象沖動。毋庸諱言,會議過多過濫且會風奢華是當下時政的一大弊病。據不完全統計,全國一年的接待費開支3000億元人民幣,而其中會議消費無疑是大頭。《決策》雜志曾報出我國會議驚人數字:“在財政支出中,全國一年會議支出高達1000億元。”這里面還不含國家財政支出以外的會議消費。而2000年國家電力公司召開的一個內部人事干部會議,短短3天時間竟然花費304萬元,人均每天耗費達8000元,不可謂不奢侈。 當年5月22日至24日,國家電力公司在武漢召開了主題為“強化干部管理、提高干部素質”的人事干部工作會議,會議由國電公司主辦,華中公司承辦,125名國電公司及公司系統內各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和人事部門負責人參加。據了解,這次在武漢召開的人事干部會議是繼廣州、上海之后的第三次國電系統人事干部會。在會議籌備階段,有關方面就提出:“一定要把會議辦好,超過上兩次會議的水平。”在這種精神指導下,這次會議名副其實地開成了食宿標準高、接待規格高和禮品檔次高的“三高”會議。 國電湖北公司興建有一家三星級酒店梨園大酒店,但有關方面認為檔次不夠,于是會議地點選定在武漢一家五星級酒店——香格里拉大飯店召開。代表的住宿一人一間,住宿標準是部門負責人住每天420元的高級單人間,單位負責人是每天750元的豪華單人間,分公司總經理住每天1500元的豪華套間。時任國電公司總經理高嚴的住宿堪稱“國賓待遇”。一方面,為了他中午有地方休息,會議專門為他在香格里拉大飯店安排了一套每天8000元的總統套房;另一方面,還在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住過的東湖賓館花費6萬元安排了一套特大套房,并按高嚴的個人喜好和身材特征,專門訂做了實木家具,更換了床上用品,就連抽水馬桶都是重新購置的。同時除了華中公司保衛處的兩名保安外,還專門請武漢市公安局派了兩名干警負責他的安全事務。 承辦方華中公司還動用了在武漢的各種物質資源和社會關系資源提高會議規格。在與會代表的往返接送上,華中公司除調用了公司及所屬單位的車輛外,還通過當地公安機關和接待部門,調用了3輛警衛車輛和豐田考斯特,分公司總經理以上領導抵漢時,均用警衛車輛開道和殿后。公司總經理高嚴到達時,酒店甚至還鋪設了用于接待國賓用的紅地毯。會議期間,經常是高檔車隊隨著警車呼嘯而過,引得路人側目。另外,會議期間,為使會議代表愉悅身心,享受高質量的視聽之娛,會議還特地從北京邀請到一家全國知名的歌舞團,專程到武漢為會議代表和電力系統的干部職工在武漢劇院舉行了兩場專場演出。 會議結束時,全體與會代表還收到了一份價值不菲的會議禮品,包括華倫天奴T恤衫、沙馳皮包、名牌剃須刀、高檔洗漱用具、上等茶葉各1件,每份禮品價值逾3000元。會議工作人員也得到了一份價值不等的紀念品。高嚴身邊個別工作人員甚至還趁機收受了一臺價值約3萬元的IBM筆記本電腦。為了合法支付數額巨大的會議費用,應付檢查,華中公司煞費苦心,對會議費用進行了“技術處理”,304萬元的費用被包裝得嚴嚴實實。時任國家審計署審計長的李金華,在向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報告上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情況時,披露了這一嚴重的奢侈浪費事件。 4、陜西省政協委員宋世友認為,在符合市場規律的前提下,適當舉辦一些有特色有實效的節慶活動本無可厚非,然而個別城市舉辦節和會就是為了“作秀”,提高領導政績。每次舉辦節和會花銷少則幾十萬元,多則要幾百萬甚至幾千萬元,如實際并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和收益,勢必增加當地財政和企業的經濟負擔。河南省淮陽斥資3億元操辦首屆“姓氏文化節”就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據了解,2004年,為了辦好首屆姓氏文化節,該縣提出“一年建設,十年還債”、“會戰一百天,淮陽變新顏”,啟動多項重點工程,其中改造太昊陵的投入資金約為1.5億元,建設姓氏文化節的主廣場花費約3000萬元。當年淮陽縣還把縣城通往周口市區的20公里省道打造成“迎賓大道”,以每年每畝600元的價格從農民手中返租耕地4000多畝,在大道兩邊開辟數十米寬的綠化帶,栽種一排排名貴花木,鄉鎮干部負責看護花木,每個鄉鎮為此抽出大約30%的人力“晝夜值班”。 淮陽縣一位官員估算,辦姓氏節“光硬件至少得兩個億”。然而,背負著巨額資金籌資任務的淮陽卻是一個國家級扶貧縣,當地一位縣領導私下透露,2003年全縣實際完成財政收入1.1億元,財政支出卻達3.35億元。淮陽縣委宣傳部提供的一份材料顯示,2002年淮陽縣鄉鎮債務達2.7億元,平均每個鄉鎮負債1389萬元;村級債務達1.2億元,每村合24萬元。大多數鄉鎮5個月沒有發薪,有的鄉鎮去年還欠著4個月工資。 由于建設資金短缺,縣里專門召開姓氏節籌資動員會,要求每個干部職工“自愿”捐資200元,許多公職人員成為縣城建設的“債主”。除了公職人員,各鄉鎮也都向“淮陽縣的拆遷建設”集了資。為統一口徑,將集資或者借支統一稱之為“回收社會上的閑散資金”。 雖然外界對淮陽舉辦“姓氏文化節”議論紛紛,認為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出資上億元人民幣打造所謂的“姓氏文化節”屬于嘩眾取寵行為,是當地政府的形象工程,懷疑這樣的“文化經濟”能否真正為淮陽發展帶來機遇。但是當地民眾的看法卻和眾多批評者的看法大相徑庭。《小康》雜志所調查的問卷結果顯示,只有18%的受訪者認為舉辦這樣的文化節是一種過度的鋪張浪費,20%認為花費恰到好處,21%認為沒有浪費行為,另外41%則表示“有一點浪費”。 5、同是2004年,陜西省旬陽縣仙河鄉政府的一次喬遷慶典使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鄉名揚全國。據了解,原來的仙河鄉政府比較擁擠,轉讓給了當地學校,后來經過鄉領導積極努力,爭取到95萬元財政撥款,修起了新的辦公大樓,并決定當年5月18日舉行喬遷儀式。喬遷之喜對于地處秦巴山地的仙河鄉來說不是件小事,喬遷之前的5月13日該鄉向有關部門、鄉鎮和仙河籍在外的私營企業主發送了80份請帖。喬遷儀式當天,人大的肖副主任和縣政府的王副縣長參加了剪彩儀式,燃放了十幾分鐘的鞭炮,69個縣直部門、中央及省駐旬單位、鄉鎮、鎮屬單位代表和個人共100余人參加慶典,共收禮金6.9萬元。酒席上喝的是漢斯2000,抽的是精品祝爾慷煙,招待客人14桌,后勤人員又坐了兩席,一共16桌,并專門指定人負責收禮。一些在西安、山西、新疆攬活的人都回家送了禮,1萬元、5000元、2000元不等,有的實在不能回家的只好讓媳婦去上了5000元的禮。用于慶典活動的開支2.3萬余元,其中放鞭炮禮花用去3600元,在鄉機關辦酒席16桌開支5000余元,同時鄉政府為了表示對來客的謝意,還耗資1.2萬元買了100多件老人頭襯衣給每人送了一件,包括縣上來的領導都是給送的襯衣。仙河鄉政府喬遷闊辦經媒體曝光后,引起中央紀委的高度重視。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吳官正看過報道后作出嚴厲批示:“如真有此事,實太糊涂,是紀盲。”時任省委副書記、省紀委書記董雷等也作出批示,要求嚴肅查處,給群眾一個滿意的答復。 6、在不少城市和鄉鎮,最“氣派”的建筑往往是黨政機關的辦公大樓,有的氣派似宮殿,有的漂亮如公園,有的裝修直趕五星標準。特別是在一些貧困地區,豪華辦公樓更與當地經濟發展形成強烈反差。河南鄭州市惠濟區辦公新址就是典型一例。 惠濟區政府新址位于鄭州市北郊,早在2004年5月即投入使用。其辦公區域占地149畝,建筑面積超過4.5萬平方米,周邊園林綠地等用地381畝,是統一征地、規劃和建設的。進入惠濟區政府可以看到開闊的“大河廣場”,分居兩側的是“古樹苑”。四大班子的四幢樓分列會議中心四周;西側兩幢辦公樓間,10米高的人工瀑布正在噴水;辦公區左右,各有一處令人賞心悅目的人工湖和大片的綠地花園。沿辦公樓背后的山坡拾級而上,四周景色盡收眼底。山后是燈光球場等休閑設施,左右各有上百畝的園林,將區政府辦公樓緊緊包圍在中心,可謂“前有水、后有山”,被媒體調侃為“充滿詩情畫意”的“中國白宮”。 據惠濟區有關負責人介紹,原先的辦公場所使用幾十年后,已經破損不堪,而且分散在鄭州市的幾個區內,不但“嚴重影響了我區的外部形象”,而且“擠在別人地盤上辦公”很不順心。惠濟區決定以“區址北遷為突破口”,帶動北部城區建設;并在新址建設中“超前規劃”——目標是“30年最好、50年不過時”。其實,惠濟區在鄭州市周邊幾個區縣中算“窮”區縣,年財政收入幾年來徘徊在2億元左右,剛從“要飯財政”過渡到“吃飯財政”。那么,財力并不富裕的惠濟區,修建氣派新址究竟投入多少?按照惠濟區政府的介紹,建設新辦公用房及綠地、設施等公益性事業,共投入1.2億元。其中,市政府支持3000萬元,原址拍賣2100萬元,原相關資產整合2000萬元,其余由區財政承擔,用區某領導的話說:“沒向轄區群眾攤派一分錢,沒有給基層各鎮(街道)、村、組帶來任何額外的經濟負擔。” 區財政部門在接受有關媒體采訪時,先是說這1.2億元是政府辦公區域(149畝地)的征地及建設、綠化等費用,不含其他381畝地的征地、綠化、建設費用。后又改口說1.2億元是530畝地的總投資。 一位在鄭州市場多年搞建設工程的業內人士說:“530畝的征地、建設、綠化,以鄭州市場的行情,想1億多元全部拿下,根本不可能。” 在區政府周圍參觀的一些游人表示,區政府確實修得漂亮,但這個區的財政如此緊張,政府官員不能只想著給自己臉上“貼金”。一個縣級的區政府修得漂亮些,人們可能見怪不怪,如果投資近400萬元建一個村部大樓,就不能不讓人感到鋪張。而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華資、梅林、新潭等數十個村部大樓多在一兩千平方米左右。 7、屯溪區新潭鎮新潭村緊靠黃山市市區,村部大樓已投入使用,樓內地面鋪著漂亮的瓷磚,辦公室都很寬敞,老板桌等辦公家具一應俱全。還有大小兩個會議室,安裝了5臺柜式空調。大樓是2006年8月份建的,花了146萬元,樓里有9名村干部辦公。據介紹,與新潭村辦公樓相比,華資、梅林等數十個村部大樓更大,多在一兩千平方米左右。其中,引充村村部辦公樓有3000余平方米。博村村民不到1000人,“村部大樓”的建筑面積有4500多平方米,投資近400萬元,而村干部只有8人。 當地的多位村民認為,看著村部大樓總覺得不舒服,感覺鋪張了,幾千平方米的大樓,日常維護及折舊費用不會低,會增加村集體經濟的負擔。去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中科院院士葉大年展示了一本相冊,133張照片記錄了一些地方包括經濟落后地區的政府豪華辦公樓、大廣場等豪華樓堂館所。一處處豪華建筑的背后,是一些地方的政績沖動和形象沖動,折射出政府職能的錯位: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勝于對民生的重視。 8、居庸關長城的四星級廁所花費80萬元、韓村河的四星級廁所花費70萬元、文化宮里的兩個四星級廁所造價各50萬元等,不一而足。在豪華廁所里,不僅有花崗石墻面,大理石地面,高級音響,寬敞的休息室、舒適的沙發,有的甚至還有古典家具、鈦金字標志、羊皮燈籠、黑胡桃木門板、服務小姐等。不少人形容這是“形象工程”、“燒錢游戲”。 最近又傳出在上海最大的人工湖——佘山月湖景區內,有一個造價500萬的豪華廁所,女廁所名叫“輕松坊”、男廁所名叫“逍遙閣”。廁所做成一個溶洞的模樣,洞內有枝蔓攀爬在洞壁上,還有一排鐘乳石,鐘乳石下面就是玻璃的洗手碗盆,人一靠近,水便會從鐘乳石中流下,在燈光的襯托下顯得格外惹眼。 問題一:概括材料反映的奢侈浪費的幾種表現,并分析這些奢侈浪費的形成原因。500字,20分。 9、四川省有一個縣級市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卻不斷超標準修建豪華辦公樓,僅有17個人的糧食局花260多萬元蓋了一座辦公樓,審計局辦公樓竟然還是別墅群式的。此事被媒體曝光后,市委一位官員竟然振振有詞地說:“窮人就不能穿花衣裳嗎?”也有人說是“為了改變形象,擴大招商引資,發展旅游事業”。或說是“要有超前思維”,“一步到位”。 問題二:請就其中的一種說法展開評論,寫一篇300字左右的短評。10分。 10、我省(山東省)在省、市、縣三級機關單位開展能源短缺體驗活動。本次能源短缺體驗活動是我省今年節能宣傳周的重要內容,也是我省第二次開展此項活動,省委書記姜異康,省委副書記、省長姜大明帶頭參加體驗活動。6月16日一早,省委書記姜異康步行從住處到省委上班,省長姜大明騎自行車從宿舍到省政府辦公,其他省領導同志也都采取步行或乘坐公交車等形式上班。據統計,此次省直90多個單位、17市和140個縣(市、區)機關單位自愿參與了能源短缺體驗活動,參加人數達16萬多人,所有班車停開,六層以下電梯全部停止運行,辦公場所空調無一開放。 從早上7點鐘開始,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省紀委等機關的工作人員選擇步行、坐公交車、騎自行車陸續到辦公室上班,根據活動要求不開或少開照明設施,并采取開窗通風等手段降溫,保證正常辦公。據介紹,此次活動旨在通過機關工作人員切身感受能源短缺給工作、生活造成的重大影響和帶來的不便,進一步增強資源憂患意識、依法節能意識和帶頭節約意識,推動節約型機關建設。2005年以來,我省按照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總體部署,積極實踐和探索政府機構節能,廣泛開展以節電、節水、節油、節約辦公用品、節約公用經費為重點的節能降耗工作,建立完善機關節能的目標責任和評價考核制度,政府機構節能各項工作順利推進。這次活動期間,省市縣三級機關還將開展節能宣傳、節能知識測試等活動。同時,我省將把組織能源短缺體驗日活動形成制度,每年開展一次,建立機關節能的長效機制。姜大明說,自己平時經常坐公交車出來,也經常步行上街買東西,騎車上班非常輕松。16日上午8點,省長姜大明騎一輛半新的藍色自行車從省委二宿舍門口出來。此時正是市民上班高峰期,玉函路上車水馬龍,姜大明一上馬路,立刻融入到熙熙攘攘的車流和行人之中。 姜省長騎車穿越寬闊的經十路,順著高架橋到了文化西路,然后抄近路到了上新街,這是一條狹窄的小巷,此時正是上新街一天當中最熱鬧的時刻,巷子兩側的店鋪已經開張,有一些買早飯和上班的市民信步走過,也有挑著擔子的商販,迎面吆喝著從省長的自行車旁經過。過了上新街就是車來車往的濼源大街,交通十分擁擠,有輛汽車從副道上搶行。記者靠近姜大明說話,“省長您好,很多市民都騎自行車上下班,怎么才能確保自行車安全呢?”姜省長回答說:“城市汽車數量越來越多,看得出還要進一步加強城市的管理,機動車要自覺為騎車和步行的市民讓路,這樣才能安全暢通。” 姜省長很快騎車到了趵南崗路口,正趕上了北行綠燈末尾,他主動停下來讓行。隨即,一位協管人員習慣性地將執勤用的旗子伸到了省長面前,示意任何人不能走動。就在姜大明等候綠燈的空當,記者靠近問:“省長,像這樣的能源短缺體驗,今后有沒有可能推廣到全社會呢?”姜大明笑笑說,“這樣的體驗是政府提倡,自愿參與,旨在倡導一種節能和憂患意識,我想不會去強制大家去做,那樣就變味了。”前后大約歷時18分鐘,姜大明來到省府大門前。姜省長在自己的辦公室前放下自行車,面對尾隨而至的眾多媒體記者,他笑著說:“其實我平時經常坐公交車出來,也經常步行上街買東西,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有的市民認出我了,就隨便拉拉家常。我今天響應號召參加活動,騎自行車上班,大家這么一路跟蹤來報道,反倒顯得我像在作秀。其實這一路騎車下來,我幾乎沒用力蹬,非常輕松,充分感受了濟南南高北低的地勢,落差太大了。我想,一定要搞好今年汛期的防汛工作,保障市民生活安全。” 問題三:指出這樣做的意義。150字,10分。 11、日前,湖北省首次公示部分省直機關辦公建筑能源審計結果,包括省建設廳、交通廳、發改委在內的20個省直機關辦公樓,每年每平方米的平均耗電量為80度,是普通民宅的3至4倍。(6月14日中國網)“官民耗電比”的懸殊,事出有因。因為辦公室內的空調不是夏天打得太冷就是冬天打得太熱,于是夏天披毛衣、冬天穿襯衣,這些年似乎已成為許多機關辦公大樓中的常態。機關的燈是長明燈,電腦、打印機、復印機是常開機。而且在許多機關,只要一開會就要將會議室的窗簾拉得嚴嚴實實,再把吊燈、頂燈、壁燈統統打開。“不要陽光要燈光”成了“會議室模式”。如此,“官民耗電比”豈能不懸殊?前不久《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81.5%的人認為人民公仆應該保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作風。公眾對公務員的期待,也是對政府部門的要求。政府機構理應率先垂范,推動節約型社會的建立。然而懸殊的“官民耗電比”警示我們,行政機關存在的鋪張浪費行為,仍然相當嚴重。改變政府機關能源浪費的現狀,不能大而化之地喊口號。機制最管用。必須建立起一套考核機制,有人對政府機構節能負責。要明確政府機構節能的任務,把政府機構節能責任納入崗位職責和日常管理的考核之中。要完善政府機構節能投資管理體系,通過嚴格的預算管理,控制能耗的支出。這樣環環緊扣,才能對畸形的“官民耗電比”釜底抽薪。 問題四、根據以上所有材料,以政協委員的身份,提出解決政府奢侈浪費的議案。1000字;或者以“提倡節約從政府做起”為題目,寫一篇1000自得議論文。60分。 作答提示: 問題一、目前在我國很多地方,奢侈浪費現象嚴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辦公浪費嚴重。首先是辦公用電浪費巨大,尤其是照明用電方面。有結果顯示,政府機構人均年用電量最高值相當于居民的19倍;其次是公車能耗浪費。政府公車過多,消耗大量能源;最后是辦公場所過于奢侈。一些城市黨政機關花巨資建造超豪華辦公場所,甚至一些貧困農村,村辦公大樓建設都嚴重超標。 二是會議浪費嚴重。會議過多過濫且會風奢華成為當下時政的一大弊病。主要表現為“三高”:第一是食宿標準高;第二是接待規格高;第三是禮品檔次高。同時,部分會議承辦單位還不惜浪費各種物資資源和社會關系資源來提高會議規格。 三是活動儀式浪費嚴重。首先是個別節和會過多,浪費了大量財政資金;其次是政府舉辦的一些儀式慶典活動闊辦浪費巨大。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勤儉節約的意識缺失。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但有的政府官員把其丟失腦后,大行浪費之風。 2、政府職能錯位,政績觀出現偏差。地方政府沒有把關注民生作為主要職責,把有限的財力投入到政府自身消耗上,而沒有把公共財政投入到關系民生的建設中去。 3、缺乏有效的監管和刑罰手段。對浪費現象缺乏有效監管和制裁是浪費現象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 4、體制機制不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反對浪費,倡導節約,對相關責任人處罰,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據。 5、個人私欲膨脹。有的領導干部個人私欲膨脹,超標準消費,沒有樹立執政為民的理念。 問題二、 這樣的“超前思維”要不得 近日,媒體曝光了發生在四川省某國家撫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這樣件事:該縣近年超標準修建豪華辦公設施,縣審計局辦公樓采取別墅式結構;僅有17人辦公的糧食局辦公樓260萬元。當地官員竟稱要有“超前思維”。那么這樣的“超前思維”該要么?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在我國的一些地方講排場、比闊氣、重形式的奢侈浪費現象嚴重,被概括為“中國式奢侈”,這些奢侈腐敗現象有一共同的特點就是自身職能意識的錯位。認為我是政府部門必須講究外部形象,為了形象上的美觀多投入一點無所謂,要有點超前意識,形象改變了有利于擴大招商,有利于發展。但是他們忘記了一點,政府的職責是什么?形象再華麗能讓老百姓都吃上飯嗎?浪費公共資源搞形象實際上就是變相的剝削百姓,是要不得的。今天我們大力提倡構建服務型政府,提倡關注民生問題,只有老百姓生活改善了,社會發展才會和諧。重形象的“超前思維”要不得。 問題三、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經濟發展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傳統美德不能丟。山東省主要領導步行、騎自行車上班為廣大民眾樹立了良好的導向作用和節能宣傳作用,發揮了政府機關在節能活動中的示范作用;進一步增強了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也使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的依法節能意識和帶頭節簡單的社會現象,也不是一蹴而就所能解決的,這需要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參與。 第一,轉變政府職能,強化執政為民理念,政府的執政理念是執政的基礎,部分政府的官本位思想嚴重,沒有打造成服務型政府。公共財政投入方向錯位,造成浪費現象嚴重。各級政府要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管理型政府變成服務型政府。 第二,健全法律法規建設,完善節約制度。政府帶頭做出表率,主管部門要加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完善配套激勵制度和懲罰措施,做到在開展節約時有法可依。 第三,完善管理機制,明確責任。改變機關能源浪費的現狀,完善的機制最有效。要建立起考核機制,明確政府機構節能負責人;把政府機關節約納入崗位職責和日常管理考核之中;完善政府機關節約投資管理體系,通過嚴格預算管理,控制消耗支出。 第四,積極探索政府機關節約活動,建立節約的長效機制。各級政府機關廣泛開展以節電、節水、節油、節約辦公用品、節約公用經費為重點的節能降耗工作。節約不是一陣風,要有效建立長效機制,使勤儉節約的傳統代代相傳。 第五,加強節約資源的宣傳教育。政府主管部門要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大力宣傳節約工作,以提高人們的節約意識,使政府機關人員增強依法節約意識和帶頭節約意識,推動節約型機關建設。 資源節約是關系人類生存發展、制約經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大問題,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從政府做起,倡導節約,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促進又好又快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