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環境問題是云南省大多數貧困地區的主要致貧因素之一,全省大部分貧困人口居住在自然條件惡劣、經濟落后的地區。生產技術的低下,資金投入的不足,對提高資源經濟價值、促進資源經濟轉化的作用不強,生產能力不高,人口不斷超負荷增長,使這些地區經濟發展一直緩慢。 貧窮與落后使人們為了獲得足夠的生存資源,靠毀林開荒、陡坡種糧等來維持生活,環境保護意識不是很強,從而導致水土流失、生態惡化、自然災害頻發,帶來更嚴重的貧窮。“貧困——環境破壞——越來越貧困”的惡性循環,引發的是“環境退化——貧困——進一步環境退化——進一步貧困”的惡性循環。 如何在扶貧的同時,保護當地生態環境,使貧困的人脫離貧困不再返貧,直接影響到貧困人口的生存與發展,影響到科學發展觀的樹立與落實、影響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我們必須予以認真思考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在公務員考試中一定要這樣來思考問題! (1)堅持自力更生與國家扶持相結合。在國家必要的政策、資金扶持下,主要依靠貧困農民自身的艱苦勞動,轉變思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靠科技進步,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當地資源,改善生產條件,發展商品生產,增加收入,提高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 (2)加強貧困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鄉村道路、人畜飲水、基本農田、小型水利設施建設,改善貧困地區基本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3)堅持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開發并重的原則,在繼續改善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高度重視貧困人口素質的提高,落實九年義務教育,加大教育力度。 (4)充分發揮信貸資金的作用,動員貧困地區的干部群眾以投勞、投資等多種形式,參與扶貧開發。 (5)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相結合。高度重視依法有效保護和開發水、土地、礦產、人文、生物和旅游資源,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益,嚴格控制人口過快增長。 (6)對少數生存環境惡劣的貧困地區,要創造條件,易地開發。 (7)加強宣傳,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 2.扶貧與可持續發展 我國的經濟增長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正逐步提高,但是貧困問題依然嚴重,扶貧任務依然艱巨。同時,貧困地區的環境形勢嚴峻。如何在發展經濟大力扶貧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我國的貧困地區貧窮落后主要有以下因素:(1)自然環境差。貧困地區大多數是干旱、半干旱地區和山區,遠離城市或市場的邊遠地區,這些地區生態脆弱,自然災害頻繁,農業生產率低; (2)基礎設施薄弱。電力供應不足,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差,商品、人才、技術、信息交流不暢,第二、三產業發展困難; (3)貧困人口擁有的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資源稟賦差,且沒有充分有效利用; (4)人口增長過快,教育、衛生等基本社會服務水平太低; (5)缺乏環境保護意識,破壞環境現象嚴重,導致生態環境退化,加重了貧困。為此,我們要科學扶貧,實現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扶貧與環境保護并行 在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必須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鼓勵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環保農業,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并行。通過科技扶貧,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村貧困地區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的掠奪性生產,促進了農村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要充分認識到自然災害的發生與人類自身破壞生態環境的因果關系,要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認識生態建設的重要性,不能依靠犧牲生態環境來求得一時的扶貧效果。 4.堅持扶貧與調整經濟結構并重 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是保證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貧困地區要以市場為導向,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發揮自然條件獨特優勢,按照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加工業,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結構調整的重點是要加大科技扶貧力度,依靠科技促進種養業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 5.堅持扶貧與合理利用資源有機結合 貧困山區往往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特別是旅游資源異常豐富。例如云南,從99世界園藝博覽會舉辦地的省城昆明,到“風花雪月”的大理名勝;從高原水城麗江、神奇的“香格里拉”,到孔雀曼舞的西雙版納……這些迥然相異的山川景色,如一個天然的自然博物館。但由于長期的粗放式經營,浪費了資源和勞動力,使資源優勢不能轉化為經濟優勢。要改變這種狀態,就要發揮比較優勢,整合資源,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使優勢資源得到了整合提高,使特色產業的資源、市場、價格優勢得以顯現。 6. 實行扶貧與計劃生育相結合 貧困地區群眾必須轉變生育觀念,積極實行計劃生育。具體來講,就是要控制人口增長,降低人口出生率,提高生育質量,使勞動力規模增長與資源及就業崗位基本適應。這對貧困地區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影響重大。 7.大力發展教育、科技、文化建設 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普及義務教育。加強對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科技培訓和職業教育,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科技文化素質,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 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起可持續發展機制,才能逐步提高貧困人口的生存和生活質量,保持人、社會與自然和諧關系和良性循環,從而使社會發展與自然和諧統一,生態與經濟共同繁榮,發展與資源、環境相互協調。 |
公務員精講班輔導 |
主講老師 |
課時 |
學費 |
論壇 |
報名 |
|
---|---|---|---|---|---|---|
行政能力測驗網絡輔導 | 伊強 | 30 | ¥300 | |||
申論網絡輔導 | 陳亞菲 | 30 | ¥200 | |||
公務員面試指導網絡輔導 | 張玲莉 | 10 | ¥200 | |||
學費:《行政能力測驗》300元,《申論》200元,《公務員面試指導》200元; |
熱門資料下載: |
公務員版塊列表: |
公務員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趙桂萍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云南公務員考試申論模擬試卷二 |
|
閱讀下一篇:2009年《申論》模擬試題卷一(1) |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