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課程  書店 學校  題庫 論壇  網校  地方分站: 北京 | 上海 | 鄭州 | 天津
 司法考試網
 動態資訊  政策指南  指導大綱  經典案例  法規集成  司法解釋  培訓課程   司考教材  司考論壇 
 卷一:|歷年真題|模擬試題|學習指導  卷二:|歷年真題|模擬試題|學習指導  卷三:|歷年真題|模擬試題|學習指導  卷四:|歷年真題|模擬試題|學習指導 網校課程
地區信息

司法考試法制史輔導之中國法律思想史筆記(五)

作者:不明   發布時間:2010-02-25  來源:網絡
  • 文章正文
  • 網校課程
  • 資料下載
  • 圈子話題
  • 論壇

  五.黃宗羲
  1. 明末清初的啟蒙思想家;社會的動蕩,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市民階層的出現;反封建的法律思想較為完備,其中有較多的民主思想
  2.法律思想
  (1) 反對君主專制,主張限制君權
  ① 黃宗羲法律思想最突出最光輝的部分是批判君主專制
 、 “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從君權民授入手,以朦朧的天賦人權思想論證;遠古無君,人人都有自私自利的本性,這使得社會公利不得振興、公害無法消除,因此大家選舉產生君主以“興利”、“除害”,最初的君主是為人民謀利的公仆,人民才是天下的主人;后來的君主,即封建專制君主“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以天下之害盡歸于人”,以天下為自己莫大的產業,還要使自己的子孫受益無窮
  ③ “天下為主,君為客”:三代以前的君民關系是這樣的,君權即君主對民眾承擔的責任,君主以勤勞、辛苦千百倍于民眾而受到大家的尊重;后來的君主以君權為自己莫大的產業而不是責任,君主不再關心公共利益而是如何通過鞏固至尊地位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種君民關系轉變為“以君為主,天下為客”的局面,這種現象有違設君之道,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限制君權
  ④ 限制君權的措施:a君民共治,“君與民,名異而實同”,都是人民的公仆,其職責都是治理天下,君臣關系是基于人民需要而產生的共事關系,不同于基于血緣關系而產生的父子之間的尊卑關系,不是主從關系而平等關系,反對愚忠,猛烈抨擊“君為臣綱”的封建教條;基于治理天下的責任而共事,君臣應為師友關系,臣對君的錯誤應勇于提出(由“向使無君”到以保留君主,實行君臣共治,限制君權來代替君主專制
  b重設宰相職位,恢復宰相制度,與君主共享統治權,地位與君主不相上下,宰相是行政首腦,設政事堂,政事堂下分設五房,這套國家最高行政機構近似近代西方資產階級責任內閣制
  c學校議政,學校不僅培養人才,而且“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學校”,使學校成為知識分子評論政事和出謀劃策的地方,談論“天下之是非”的機關,表達天下民眾輿論和代表民意參政的機構,參與法律的制訂,并監督其執行,具有近代西方資產階級代議機關的性質(近代議會政治的設想)
  d地方分治,分封有利于地方發展,郡縣制有利于國家統一,兩者結合,加大地方權力,包括軍權、財權、行政管理權、人事任免權,充分發揮地方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以君主有所顧忌,不敢為所欲為,放棄用倫理道德來教育約束君主的傳統,而主張通過制定現實的制度來解決,對未來的構想和時代的潮流趨于一致
 。2) 立“天下之法”、去“一家之法?
  法律為天下人公利而設,使天下人共享天下財富;天下之法的特點是“藏天下于天下”,而一家之法則“藏天下于筐篋”;為君主設法,無論法律如何嚴密,仍會生亂;天下之法不是為維護君主私利而設立的,而后世之法,即封建法則根本不同
 。3)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法治觀以反對君主專制、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為前提,具有明顯的民主主義色彩;治法與治人有機結合,治法是前提,在此基礎上才能產生真正的治人;這種治法是良法,是立法為公的天下之法,;治國的首要問題是制定一部體現公利、保障人民平等享有私有財產、追求私利的良法;反映資本主義時期市民階層的利益和要求;保護個人權利和法律上的平等,法律為“天下之人”謀利,君民上下都遵守法律,任何人都沒有凌駕于法律之上的特權;主張實行法治,非法之法不除,就沒有法治可言
 。4) 提倡富民、利民和工商皆本的經濟立法思想
  在經濟上,通過法律制度確保人民私有權以及國計民生的穩定,私有財產權是由法律規定的,不是天賦人權,解決財產問題首先要解決土地問題,主張重新確立土地制度,形式上恢復“井田”,主張改革稅率,使獲得土地的人不因高額稅率債臺高筑而再次失去土地,實質上是主張在土地占有和賦稅負擔上取消封建特權;主張保留地租、地稅,通過稅收限制君主無限制的剝削,以實現土地上的民主主義,但沒有考慮到可操作性,是帶有空想色彩的平均主義改良;黃宗羲是第一個提出工商皆本的中國思想家,認為古人所謂“崇本抑末”的“末”是指供帝王享樂的奢侈品以及一些鋪張習俗,是浪費,所以為“末”,而工商是推動生產、富國利民的事業,因此皆為根本,主張發展當時出現的具有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工商業(私有經濟),使“人各得其私”、“人各得其利”
  3.特點——鮮明的時代特色
 。1) 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批判突破自然經濟的觀念,從商品經濟的觀念出發:從人身依附的觀念批判封建統治不能突破自然經濟,只是封建主義的異端思想,黃宗羲的思想是資本主義萌芽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體現和反映,從私己主義的觀念出發批判封建統治,突破自然經濟的觀念而表現出民主啟蒙的特性
 。2) 一反儒家傳統思想,認為私與利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質;公然宣稱人性自私,并以私和利作為論述的武器;人性自私,圣人與君主也同樣如此,君主只是維護在每個人利益基礎上的公共利益,所以是公仆,君主專制的不合理之處在于君主的自私自利妨害了老百姓的利益,合理的關系是天下為主,君為客,理想的法制是天下之法,理想的經濟制度是農工商共同發展,貴不在君主,賤不在草莽
 。3) 無論是對封建君主及其法制的批判,還是對理想社會的描述,無不盛贊古代(三代),表明其思想具有濃厚的空想性,但必須指出的是,贊揚古代并不是要復古,這種復古主張只是其否定現實的一種手段,即“托古改制”,這種現象在封建社會后期新興的資本主義勢力尚未發展到給思想以決定性影響之前是不足為怪的,明清商品經濟雖然有所發展,但兩千多年的封建基礎盤根錯節,使得當時的社會不能給思想家提供更多的東西,在新文化還沒有找到獨立的表現形態的時候,不得不求助于古代權威,在復興古學的形式下尋求革新,啟蒙思想家之所以把目光投向古代,還因為在古代文化中存在加以創造就可以為其所用的東西,他們盡量尋找利用古代思想,一方面可以為自己涂上一層保護色,另一方面可以作為一面旗幟來號召、團結和爭取民眾
 。4) 受中國傳統思想影響根深蒂固,因此其思想帶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明顯的歷史局限性:他的法律思想的中心是立法為公,在主觀上,他以代表天下所有人的身份看待問題,拋開所有的自私性;但他的法律思想中的民主性與西方近代的民主意義不完全相同,民治方面人民的權利也十分有限,雖然主張人民有權推翻暴君,統治者須了解民意,但代議、政黨、選舉等從未提到,雖然強調法治以及一些類似憲政的政治,但仍把實行根本大法的責任寄托在人君身上,這一點與傳統儒家士大夫完全一樣,改革自上而下推行,也與儒家相同;進步思潮缺乏穩固的思想基礎六.康有為
  1.變法的理論依據(康有為法律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公羊三世說”,將孔學與近代西方進化論觀點融為一體)
 。1)《公羊三世說》: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有三個階段,即據亂世、升平世和太平世
  (2)《進化論》:人類社會必然由據亂世發展到升平世,再由小康升平世到大同太平世,具有庸俗進化論性質,強調三世不可躐等越級;據其估計,當時中國處于由據亂世向升平世過度的階段,因此必須通過變法維新來趕上西方社會達到升平世,然后創造條件向太平世過渡,這三個階段只是是循序漸進的;三世說的基本觀點是宣揚歷史的變法和發展,一方面要改造清朝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另一方面反對社會革命;提出“法久則弊”、“變通日法”等觀點,法律是治國之方,隨著國家和時代的變化發展,要不斷革除舊法,改革時政,反對封建正統的“天不變,道亦不變”以及“變器不變道”的早期改良思想,提出全變的主張,維新變法運動是在康有為的倡議和號召下形成的,《孔子改制考》為變法改制提供理論依據,仿效外國,兼采中西,變法必須全面徹底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變法主張內容廣泛,幾乎涉及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在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興起之前,其變法思想的主流是積極進步的(國內法弊叢生,國外虎伺狼窺、敵國林立,外國勢力猖狂,兼采中西變法)
  2.主張君主立憲(康有為法律思想最完整最豐富的部分是憲法思想,其核心內容是鼓吹君主立憲,對封建君主專制展開激烈批判,認為中國封建政治弊端之根源在于“上體過尊,而下情不達”,專制政體的根本特征是以國為私)
  以國為私是君主專制政體,“為君所私有的”專制國家已經成為“舊世之義”,要以“新世之義”,即“立憲國為全國人所公有”來取代,從理論上區分專制國和立憲國,揭開近代中國憲法思想史上的第一幕;以國為公是君主立憲政體和民主共和政體
  專制政體以國為私,一人掌握政權,應由立憲國代替,適用君主立憲的原因:
 。1) 在中國當時的情況下只能實行君主立憲而不能實行民主共和,君主立憲適用于升平世,而民主共和適用于太平世
 。2) 中國當時的最根本問題是反對以國為私,而實現以國為公,君主立憲即可實現以國為公
 。3) 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在制度上基本一樣,不同之處在于君主立憲有一個“虛君”
  極力推崇三權分立學說,在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中,特別重視立法權,再三強調議會國會的重要性,將有沒有國會看作是否為公的基本標志
  主張民權,把倡民權反專制視為中國的當務之急,但反對以暴力革命實現民權,主張民權之實現是逐步地循序漸進地達到的;迷信君權,因此只是一個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
  3.法律進化和大同理想
  人都有競爭之心和合群之性,圣人和君主并不是上天指定的而是通過群眾選舉產生來擔任公共保全事物的,是隨社會進化而產生的,旨在維護公共利益,法律也經過據亂世、升平世和太平世
 。1) 據亂世:法律由保護人民變為壓抑不平之法,喪失其原本的意義,由帝王進行統治,人民不完全享有公權,施行歧視婦女和種族的法律,社會上存在犯罪現象,并且刑罰殘酷,審判遲緩
  (2) 升平世:社會制度和法律都進一步,國家仍然存在,但實行君主立憲或民主共和;社會上存在私有財產,但人們享有公權和私有財產權,除非萬不得已,這種權利不得限制或剝奪;貴族階級仍然存在,各國有自己的法律,但對罪犯不得施酷刑,審判迅速,有辯護制度,以西方(英美)資本主義國家為藍圖
 。3) 太平世:沒有國家、沒有帝王、沒有家庭、沒有財產,全世界只有一個公政府,全世界遵守一部公法,“太平之世不立刑”,“大同之世刑措”;《大同書》中的“治至刑措”論,大同世界消除九界則消除犯罪,刑罰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大同世界取消刑罰,但還有“四禁”(禁懶惰、禁獨尊、禁競爭、禁墮胎)以及各種職業規則;太平定世沒有侵犯刑律之事,但仍有法律存在,對于失職違規的人不用刑罰而是處以罰金
 。4) 反對酷刑,認為人類犯罪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和私有觀念,九界不除(國、級、種、類、家、業、亂、苦、形),犯罪現象不絕,九界歸給為一個“私”字
  (5) 犯罪原因:貧窮,從救貧入手,不單以嚴刑持之;家庭親屬關系的存在會產生撫養、財產等訴訟糾紛,夫妻關系的存在會產生爭色爭欲等現象,甚至刑事犯罪;君長爵位名份的存在會產生爭奪;私有財產的存在會產生財產和債務糾紛
 。6) 從實現男女平等開始,男女平等各自獨立是天賦人權;堅守君主立憲,主張保皇
 。7) 沒有通向“大同”的道路,“大同社會”只是空中樓閣,他的整個“大同”理想不過是主觀空想;但對促進思想進步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輔導科目
課時數
免費試聽
學費
在線購買
130
¥600
61
¥300
     ·真題班
28
¥250
52
¥250
271
¥1400
16
¥50
5
¥50
6
¥75
熱門資料下載:
司法考試最新熱貼:
【責任編輯:盧雁明  糾錯
報考直通車
 
·報名時間:6月網報7月確認。
·考試時間:2010年9月18、19日。
                       MORE>>
                       MORE>>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偷拍福利视频午夜偷拍福利 | 亚洲人77777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 亚洲天堂网5区在线观看 | 新97碰碰新版国产 | 视频一区中文字幕日韩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