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21公務員聯考申論模擬試卷
來源:中公教育發布時間:2012-04-18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8.近年來發生的“周老虎”事件、曹操墓之爭、三鹿“毒奶粉”事件、肯德基“秒殺門”、蒙牛“誹謗門”、唐駿“學歷門”、張悟本及李一事件等多領域告假丑聞頻出。據商務部的統計,中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在征信成本太高,而失信又幾乎沒什么成本的情況下,違約、造假、欺詐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2010年,中科院社會心態藍皮書課題組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市市民的調查結果顯示,三市總體的社會信任屬“低度信任”水平。今年年初,《瞭望》新聞周刊聯合國內專業調查研究機構——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對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成都等5個大中城市的民意調查數據也顯示,被訪者對當前中國社會誠信狀況評價較低,僅有4.8%的被訪者評價“好”,48.7%評價“一般”,接近半數(46.6%)被訪者認為社會誠信狀況“差”,甚至“很差”。
在經濟生活中不誠信現象最為突出,無論在產品信用、商業信用、被是金融信用上,皆有種種惡劣的表現。在政治生活領域的誠信缺失,既表現在領導決策及其執行過程中,也體現在黨政機關及其公務人員思想、作風上。具體體現在社會政策的制定執行和政府行為上,一些黨政機關還存在隨意性、缺乏程序規范和嚴格的法治意識,以至發生諸多失信于民的現象。政治生活領域信用缺失另一個更為明顯的表現是工作中;茏、搞形式主義、浮夸虛報搞欺騙和弄虛作假。諸如“政績工程”、“升遷工程”和類似“數字出官”和“官出數字”屢見不鮮。值得指出的是,政治生活領域的這種不誠信現象常常與官僚主義、腐敗現象如影隨形。除此之外,不誠信現象在社會生活的其它領域都有相應的表現:特別是在職業生活領域,敬業精神與誠實勞動在相當部分人中失去以往的崇高價值;在個人生活領域,許多人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急功近利,言而無信,還有各種形形色色的假機構、假警察、假工商等假公務人員,甚至假新聞、假婚姻、假文憑、假考、假招聘、假唱等等,這些不誠信社會現象的泛濫,使得社會信用正面臨著嚴峻的危機考驗。
不誠信帶給人民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接連發生的失信案例,民眾一次次感覺通往誠信的大門越來越遙遠,“誠信無用論”、“講信用吃虧”等消極的社會心態有所抬頭。那么,我們到底要不要誠實守信呢?毋庸置疑,這個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健全和法制體系的完善,各種不誠信的行為將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9.今天的社會生活中,“理性”正成為一個熱詞。
理性看待收入差距,理性面對社會不公,理性分析網絡民意……“理性”的高頻度使用,傳遞的潛臺詞其實是:在不少問題上,有人正走向理性的反面。理性是社會賴以生存的基礎,理性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在現階段,這個責任主要在社會管理者,在擁有更強實力、更豐富資源的組織和個人。而每一位公民也應該意識到,任何利益訴求和價值主張,都應在法治的框架下有序地展開,“有理”固然不一定走遍天下,但“無理”注定寸步難行。價值理性、工具理性、程序理性、目的理性……理性建設的內容包羅萬象。培育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當從培育平等、真實、誠懇和可溝通為原則的交往理性開始。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