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顧 2009年3月14日,新華社受權全文播發溫家寶總理代表國務院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3月13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政府工作報告的決議,批準了這個報告。 報告全文約20000字,共分三個部分:(一)2008年工作回顧;(二)2009年工作總體部署;(三)2009年主要任務。 報告指出,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4.6%以內;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4%左右;國際收支狀況繼續改善。 報告指出,2009年的政府工作,要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主線,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全面實施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要著力抓好七方面工作: 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繼續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進政府自身建設,提高駕馭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能力。 報告摘要 一、2009年工作總體部署 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關鍵之年,也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十分繁重。 綜觀國際國內形勢,我國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挑戰與機遇并存,困難與希望同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克服困難,戰勝挑戰。我們的信心和力量,來自中央對形勢的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來自已經制定并實施的應對挑戰、著眼長遠的一系列政策舉措;來自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中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的巨大需求;來自充裕的資金、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等要素支撐;來自運行穩健的金融體系、活力增強的各類企業和富于彈性的宏觀調控政策;來自改革開放30年建立的物質、科技基礎和體制條件;來自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和制度優勢、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以及全國上下促進科學發展的積極性、創造性;來自中華民族堅忍不拔、發憤圖強的偉大精神力量。只要我們緊緊依靠黨的領導和全國各族人民,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一定能夠把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程度,就一定能夠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著力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著力深化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著力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須把握好以下原則: 一是擴內需、保增長 堅持把扭轉經濟增速下滑趨勢作為宏觀調控最重要的目標,把擴大國內需求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長期戰略方針和根本著力點,增加有效需求,加強薄弱環節,充分發揮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作用。 二是調結構、上水平 堅持把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變壓力為動力,堅定不移地保護和發展先進生產力,淘汰落后產能,整合生產要素,拓展發展空間,實現保增長和調結構、增效益相統一,增強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發展后勁。 三是抓改革、增活力 堅持把深化改革開放作為促進科學發展的根本動力,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消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創造活力。 四是重民生、促和諧 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關注民生,越要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把促進增長與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
公務員精講班輔導 |
主講老師 |
課時 |
學費 |
論壇 |
報名 |
|
---|---|---|---|---|---|---|
行政能力測驗網絡輔導 | 伊強 | 30 | ¥300 | |||
申論網絡輔導 | 陳亞菲 | 30 | ¥200 | |||
公務員面試指導網絡輔導 | 張玲莉 | 10 | ¥200 | |||
學費:《行政能力測驗》300元,《申論》200元,《公務員面試指導》200元; |
熱門資料下載: |
公務員版塊列表: |
公務員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盧雁明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國考申論熱點: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意見 |
|
閱讀下一篇:2010年國考公務員最新熱點專題二 |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