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分100分時限150分鐘
一、注意事項
1.申論考試是對應試者閱讀理解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及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測試。
2.參考時間:閱讀材料40分鐘,作答110分鐘。
3.仔細閱讀所給定的材料,然后按申論要求依次作答,答案書寫在指定的位置。
二、資料
1.云南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是我國一個集山區、邊疆、少數民族三位一體的省份,是生物多樣性豐富和相對貧困的區域。自然環境的復雜性、特殊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構成了云南特殊的人地關系。貧困人口主要聚居于自然條件惡劣、經濟落后的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山區、干熱河谷、少數民族地區以及邊境一線地區。
云南的貧困地區也和全國其他貧困地區一樣,一方面是自然生態環境惡化,農村基礎設施的落后制約了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另一方面,群眾為了生存和發展又會對環境進行開發、破壞,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貧困——環境破壞——越來越貧困”的惡性循環。環境退化既然是導致貧困發生的誘因,那么,促進環境可持續發展,就成為云南扶貧工作和可持續發展的一大課題。
2.全省環境形勢依然嚴峻。一是大氣污染呈加重趨勢。一些地區盲目發展科技含量低、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大、經濟效益低的低水平重復建設項目,加上汽車尾氣對環境的污染與日俱增,大氣環境污染加重趨勢愈加明顯;二是水環境不容樂觀。一半以上高原湖泊水質污染嚴重,多數城市的地下水受到點狀或面狀污染,個別地區地下水水質不達標;污水、垃圾直排江、河、湖、庫的問題相當普遍,農業水源污染加重;三是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山地生態退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仍然嚴重,生態災害頻繁;四是有些地方和企業不能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以犧牲公眾環境利益換取經濟利益的事例還時有發生。隨著我省經濟進入快速發展軌道,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力度將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將面臨更大壓力。環境問題仍然是制約我省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3.我省的貧困問題仍然十分突出,貧困范圍廣、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到2002年,全省農民人均收入在865元以下的貧困人口還有764萬,其中625元以下絕對貧困人口286萬,有50萬人喪失生存條件,急需易地搬遷,有40多萬戶200多萬人居住在四面通風,搖搖欲墜的茅草房、杈杈房、木楞房甚至巖洞之中。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改善安居及生存條件,消除絕對貧困,是我省當前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攻堅戰。
4.在新編制的《云南省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初稿中,云南省提出將實施“農村小康環境保護行動計劃”,預計到2010年初步解決壩區農村環境臟亂差、農村飲用水安全、高原湖泊區農村水源污染、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等問題。
按照規劃要求,云南省近期將在重要生態功能區、農業發展重點區和九大高原湖泊區農村開展示范和工程建設,推進10萬個生態戶、150個生態文明村、1000個生態村、300個生態鄉鎮、20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30個生態示范區的建設。同時,云南省還將開展農村飲用水源和水源涵養地的生態保護;改進化肥、農藥施用方法,治理畜禽養殖和因地制宜處理村鎮的污水:“改水、改廚、改廁”和建立生活垃圾收運系統;開展云南省土壤污染現狀調查,建立土壤污染防治與監測制度等工作。
規劃要求,各州市要結合各地資源環境的特點,探索適合各地生態農業發展的模式,推廣秸稈過腹還田、秸稈制氣等應用技術,建立一批大中小沼氣示范工程,實現農村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
5.目前中國扶貧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6個方面。一是伴隨貧困人口在數量和比率上的減少,農村貧困人口減少的速度也在不斷下降。據悉,從1978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是中國貧困人口減少最快的時期,其后減貧速度便不斷下降。2003年貧困人口不降反增,比2002年增加80萬人;第二,在農村貧困人口減少的同時,貧困的各種特征也發生了顯著變化,貧困人口越來越集中于居住在環境極端惡劣的農村人口和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口;第三,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收入不平等的程度不斷增加;第四,雖然收入貧困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但非收入貧困現象依然比較嚴重。農村地區尤其是中西部農村地區在教育和醫療衛生發展方面處于非常劣勢的地位;第五,城市貧困成為新的問題。隨著國企改革及由此造成的下崗失業人員增加,城市貧困人口由原來的三無人員擴展到下崗、失業人員中暫時不能獲得足夠收入或因其他災難性事件而陷入貧困的人口;第六,隨著農村人口不斷流入城市,城市農民工的貧困問題開始凸現出來。針對上述挑戰,現有的扶貧政策和制度安排能否繼續發揮作用成為一個問題。
6.就經濟欠發達地區環保工作而言,目前面臨的主要是發展與保護的矛盾。一方面是發展工業經濟帶來環境資源危機,急需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另一方面是地方財政困難,環保投入不足,環保設施建設滯后等。矛盾的突顯,給環境保護帶來了如下突出問題:
發展工業對環境造成強烈沖擊。一是工業企業數量的增多、規模的擴大,帶來了工業污染物排放種類的多元化和排污總量的巨增;二是由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工業企業偏少,一些企業集地方政府的“萬般寵愛”于一身,對環保監管不屑一顧,致使環保法律法規無法全面落到實處;三是缺乏統一規劃,工業企業分布散亂,環保監管難度加大。
錯誤的“政績觀”造成對環境的不良影響。由于片面追求政績,一些地方領導在大力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工作產生了偏差,出現了只要是項目就引進,不管它是資源高消耗也好、環境重污染也罷;只要是投資方選中的地址,不管是環境敏感區也好、生態保護區也罷;只要是投資者提出了要求,不管是不符合政策要求也好、還是根本就違反了環保法律法規也罷。所有這些,均造成了對環境的破壞。
環保基礎治理設施建設滯后。經濟欠發達地區財政困難,難以投入足夠的資金上馬建設環境污染防治基礎設施,使大量的城鎮生活污水和垃圾長期處于無序化排放和簡單化堆埋的狀況,這已成為破壞城鎮周邊環境最直接、最大量的污染源。
環保部門能力嚴重不足。環保部門不論是在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方面,還是在環保設備裝備和工作經費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困難。環保部門常常是有心強化工作力度,卻無力實施。
社會環保意識較為薄弱。經濟欠發達的地區,老百姓在思想上首先考慮的是如何過日子,往往忽視了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在行動上體現出來的是只要能夠獲取自身利益,至于這種行為是否會造成環境污染,則成為次要問題。在這樣一種社會環保意識薄弱的狀態下,作為一項需要人人參與的社會系統工程,環保工作缺少了群眾基礎的支撐,也增大了環保工作的難度。
7.面對日益突出的環境性貧困問題,必須深入研究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當地生態環境,使貧困的人脫離貧困不再返貧,確保實現可持續發展。“云南環境發展與扶貧初步總體戰略”是中英合作云南環境發展與扶貧項目的核心部分,其目標是通過綜合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打破環境退化與貧困的惡性循環,推動云南省政府改善有關環境發展和消除貧困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它將貫徹整個項目,并在項目過程中不斷地發展和完善,為云南省政府制定和實施環境發展與消除貧困的總體戰略提供依據和參考。
針對云南環境性貧困問題的特點,在中英合作云南環境發展與扶貧項目“云南環境發展與扶貧初步總體戰略”中,明確提出三個示范主題,即:山地農業與可持續生計;村級扶貧與環境挑戰;自然資源管理與社區發展。對于三個主題的示范活動,不能單純地將它們看作當地政府或社區的傳統社區發展項目,而應該作為實現云南環境發展與扶貧項目目標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在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長期的過度墾殖和過量采伐以及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山地農耕區域生態環境惡化,導致自然災害頻發,直接影響了山地農戶的生計。山地農業與可持續生計示范主題以貧困人群的生計為中心,通過適當的社區管理方式控制環境退化以保障農戶的生計安全,同時,探索和示范山地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增強貧困人群抵御環境與貧困挑戰的能力。村級扶貧與環境挑戰示范主題是將環境和貧困的相關性納入村級扶貧規劃,通過加強地方政府部門間的合作和能力建設,同時加強當地社區的參與,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更有效地滿足貧困人群的需求,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村級扶貧規劃,在減少貧困的同時,使環境也得到一定的改善,促進可持續發展生態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自然資源管理與社區發展示范主題旨在探索建立和完善自然資源的社區共管和合理利用機制,通過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增加社區農戶特別是貧困農戶的生計機會;同時,探索一條有利于生態保護和貧困人群受益的旅游業最佳發展途徑,從而使不同利益群體平等受益。
8.貧困是指收入難以滿足人們的衣、食、住、行、健康、教育等基本需求的狀況。2003年中國貧困線為人均收入637元,農村貧困人口為2900萬,比上年增加80萬,城鎮有2000多萬人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線,還有6000多萬殘疾人需要幫助。目前剛解決溫飽問題的低收入人口抗風險能力弱,只要宏觀經濟環境、市場發生不利變化和自然災害加重就極易返貧。在2900萬農村貧困人口中,1/5是五保戶,1/3是殘疾人,超過1/4居住在不適宜人類生存、條件惡劣的地區。
9.我省的扶貧對象和重點:把405萬特困人口作為幫助扶持的首要對象,同時繼續幫助600萬基本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重視農村殘疾人扶貧工作,統一組織,同步實施;把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少數民族地區、邊境地區、革命老區和自然環境條件惡劣的特困地區列為扶貧開發的重點區域。
實施千村扶貧開發行動計劃:圍繞解決溫飽和鞏固溫飽,在全省范圍內選擇4000個重點扶持貧困村,統一規劃,一次審批,分期分批組織實施。省政府將根據各地州市縣的貧困人口、貧困程度,一次性將4000個重點扶持村數額分配到各地州市,由各地州市縣落實到村,分期分批組織實施。有關部門要加強指導和督促檢查,務必抓出成效。
推進邊境、民族特困鄉扶貧開發:結合“興邊富民工程”的實施,把邊境、民族特困地區的扶貧開發作為建設邊疆、振興邊疆、鞏固民族團結的戰略重點,加大扶持力度。
積極穩妥地推進小額信貸扶貧:把小額信貸的原則與商業銀行的貸款通則有機地結合起來,健全機構,充實人員,穩定工作隊伍,完善管理方法。堅持建立小組、中心組定期活動和24次還款等基本制度,個別困難大的地方還款次數不能少于12次。有關部門特別是鄉鎮的服務站所,要千方百計做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幫助農民發展生產,確保小額信貸資金安全運行,取得效益。
繼續增加扶貧投入:各級政府要繼續堅持以往行之有效的扶貧優惠政策,把扶貧開發投入列入年度財政預算,逐年增加財政扶貧資金,根據村級規劃分配、使用扶貧資金,各業務部門也要結合村級規劃增加扶貧資金,形成合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積極爭取中央加大對云南扶貧開發的財政扶持和對邊疆民族特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盡快建立和完善二級財政移支付制度。各地要按規定保證扶貧配套資金足額、及時到位。
10.特殊的自然、經濟、社會因素和發展歷史,導致了三江流域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非持續發展的矛盾非常突出,集中表現為人口增長速度過快、人力素質偏低、自然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繁、生態環境惡化、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社會文化落后等。從系統科學的角度看,貧困地區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三大子系統對可持續發展的制約不是孤立地進行,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并形成貧困地區特有的“PPE怪圈”,即貧困、人口和環境之間的惡性循環:貧困導致人口快速增長和生態環境破壞;人口增加又加劇貧困并使生態環境趨于惡化;脆弱的生態環境使貧困變本加厲。從本質上講,PPE怪圈既是“三江并流”貧困地區致貧的深層次原因,又是制約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