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北京市及某些省的公務員錄用考試中的申論考試內容,已不再單純考查考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而是同時考查考生對重要理論、大政方針的理解與運用能力。
例如:國家2006年公務員申論試題,通過“突發性公共事件”,考查考生對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解和運用;國家2007年公務員申論考試,通過“土地問題”,考查考生對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解和運用;國家2008年公務員申論考試,通過“怒江水電開發”,考查考生對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的理解和運用;國家2009年公務員申論考試,通過產業結構、糧食生產問題,考查考生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糧食安全的理解和運用。
再如:北京市2006年的應屆畢業生公務員錄用考試和社會在職人員公務員錄用考試的申論試題,分別通過“招商引資”和“文化遺產保護”,考查考生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與運用;北京市2007年社會在職人員公務員錄用考試的申論試題,通過“城市攤販管理”問題,考查考生對《物權法》和以人為本、全面協調觀念的理解和運用;山東、廣東、貴州2006年公務員錄用考試的申論試題,分別通過“證人不愿作證”、“手機垃圾短信”、“無償獻血”,考查考生對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理解和運用;山東省2008年公務員錄用考試的申論試題,通過“感恩”問題,考查考生對社會主義道德觀的理解與運用;江西省2009年公務員錄用考試的申論試題,通過“農民工提前返鄉”問題,考查考生對擴大內需、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理解和運用。
除通過現實問題,考查考生理解和運用“國策”的能力外,近兩年又開始考查考生理解和運用與“國策”相關的某些方針政策,便對“國策”的考查更加深入和具體。例如:國家2008年公務員錄用考試的申論試題,在“給點資料”中,有一個標題獨特、位置特殊的資料,叫作“參考文獻”,置于全部資料的最后,沒有數字序號,其內容是: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摘錄。在這個“摘錄”里,除了與考查的“怒江水電開發”相關的“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科學發展“國策”外,還包括如何實現這一“國策”的主要指導性原則: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再如:國家2009年公務員錄用考試的申論試題,除要求考生從有關資料中思考出“糧食安全”這一重要“國策”外,還在資料中提供了有關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若干指導性意見和要求。給定資料1第1段的“發展糧食生產,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胡錦濤),第2段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胡錦濤),第3段的“把握好農村改革這個重點”(十七屆三中全會決議),材料9第9段的“要想方設法提高農民種田的積極性”“一方面要提高農民種田補貼,另一方面要通過技術手段調控好農業物資的價格”,均屬此類。
考生應認真思索考現實問題背后相關的重要理論和大政方針;對資料中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報告、講話、談話和中央、地方重要文件的主要內容,要注意提煉和整理,“國策”和指導性原則、方針政策,以便于在解答個道試題中,尤其是在文章寫作中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