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8日四省公考聯考熱點揭秘
來源:網絡 發布時間:2010-08-18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繼4月25日13省大手筆聯考之后, 9·18將上演北京,福建,遼寧,河南聯考大戰,9月現有消息山西,重慶,四川有可能也會加入大戰。如果說申論考試是各位“武林高手”必闖的關卡之一,那么申論熱點則是通關秘籍,需要各位高手認真揣摩。
熱點一:教育公平
一、入選理由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教育發展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受教育的權利,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應看到,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群眾的要求和期待還不適應,特別是教育公平問題還很突出。據2009年年底的一項調查顯示,56.5%的人認為存在教育不公問題。這反映了人們對教育公平問題的高度關注。
二、最新政策
2010年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并強調要重點從五個方面著手工作;一是推進教育改革;二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三是繼續加強職業教育;四是推進高等學校管理體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五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2010年2月23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公開意見稿》(以下簡稱《綱要》)發布,并就落實該《綱要》,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人才工作作出部署,舉行了全國人才工作會議,體現了國家對教育發展的重視和解決當前教育領域中出現的問題的決心。
三、經典句式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強國必先強教。
四、教育公平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教育公平概括起來可以說是“四個享有”、“一個傾斜”,“四個享有”是指每個社會成員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享有同等的公共教育資源服務;享有同等的教育對待;享有同等的教育效果或質量。“一個傾斜”是指受教育機會和公共教育資源向社會弱勢群體傾斜。
五、教育不公平的現狀
當前我國教育發展中主要有四大不公平;一是城鄉之間教育不公平,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城市和農村在學校設施、師資力量和投入方面差別很大;二個是地區之間教育不公平,東部沿海地區和中心城市集中享受了大部分教育資源,而廣大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由于基礎薄弱、資金缺乏等教育發展十分緩慢;三是學校與學校之間教育不公平,對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資金投入的差別導致入學機會不均等及擇校問題的出現;不同的人群群體之間教育不公平,由于戶籍、就讀學校條件等限制,農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機會和就學過程方面仍存在諸多不公平現象。
六、對策
推進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應當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大財政投入,加大教育投資。
第二,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完善多元化辦學形式。
第三,建立健全教育法律法規體系,加強教育立法、執法。
第四,切實縮小教育差距,著力解決擇校問題。
熱點二:文化體制改革
一、入選理由:
2009年,國務院正式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計劃》,第一次從國家層面上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制定了規劃。業內人士分析,國家將通過一系列的“大動作”來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有一些人甚至認為,由于這份“規劃”的出臺,2009年有可能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真正開始騰飛的“元年”。特別是十七大以來,中央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干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因此,文化建設應當說既是傳統的重點問題,又是當前的中心問題。從各地方公務員考試申論試卷出題情況看,也是申論命題的“大戶”,國考至今尚未考過相關題目。
二、最新政策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0年7月23日上午就深化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研究問題進行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胡錦濤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講話。他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黨中央作出的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決策。
三、文化體制改革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要看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體制環境和社會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文化體制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不相適應,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不相適應,與依法治國、加快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環境不相適應,與高新技術在文化領域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的趨勢不相適應。這些情況說明,文化建設的任務極其繁重艱巨,只有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創新,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我們才能繁榮和發展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四、對策
一是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
二是深化文化企業改革。
三是加快文化領域結構調整。
四是培育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五是加強和改進文化領域宏觀管理。
六是切實加強對改革的組織領導。
熱點三:保障性住房
一、入選理由:
我國的住房改革經歷了漫長的歷程,自上世紀末我國實行住房體制改革起,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為主導的住房供應體系”就被確立為改革的目標。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制定的《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規劃》已出臺,在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指出促進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工作目標包括繼續大規模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繼續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費、抑制投機性購房和大力整頓和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四個方面,以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勢頭,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住房需求。2010年4月17日,國務院發出了《關于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通知中提出十條舉措,被業內稱為房地產“新國十條”。通知要求遏制房價過快上漲,實行更為嚴格的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
二、經典句式
住房是民生之要。
要把住房保障作為民生工作的重點,花更大力氣,來加快建設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動遷安置房,公共租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
住房問題既是經濟問題,更是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民生。
三、面臨的問題
經濟適用住房在建設和管理中問題不斷:開發計劃不落實,土地供應難以保證;供應對象模糊,審核不嚴;有些城市供應規模偏小,造成供不應求現象;建設標準偏大,初期開發建設的房屋面積過大;開發商利潤難于控制,某些商品房為規避土地出讓金而違規轉為經濟適用住房等。有的城市中,經濟適用房被開發商變相高價出售,造成經濟適用房不“經濟”,國家給中低收入購房者的提供的福利被開發商占為己有,牟取暴利。
廉租房實物和貨幣來源不暢;租房的資格、租金標準難以確定;保障方式不完善、監督體系不嚴格以及地區間進展不平衡等。
四、產生的原因
問題的關鍵在于與住房市場化進程相比,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建設相對滯后。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在一些城市成為“花瓶”和“點綴”,覆蓋面與現實需要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第一、城市政府對保障性住房的建設缺乏應有的態度和決心。
第二、公共財政對保障性住房的支持不足。
第三、經濟適用房的準入標準過于簡單。
四、對策:
第一、政府制定住房政策時,應明確區分“保障性住房”與“房地產市場”。
第二、政府在保障性住房體系中應發揮主體地位。
第三、在制定和完善中低收入家庭標準體系,了解保障性住房需求的同時,加強監督管理。
第四、嚴格控制保障性住房面積標準。
第五、擴大住房公積金的覆蓋范圍。
熱點四:統籌區域、城鄉發展
一、入選理由
我國在方方面面都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更加凸顯,引起了人們的擔憂。具體表現為:城鄉發展差距較大;區域發展差距明顯;除經濟差距外,城鄉、區域之間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也較大;同經濟發展相比,社會事業等發展相對滯后。優質教育資源短缺,教育公平的問題比較突出;醫療服務供給總量相對不足,人民群眾對看病難的反映仍比較強烈;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等等。
應該說,目前我國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很多方面和不同層次,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
二、統籌城鄉發展的意義
第一,統籌城鄉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需要和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加全面的、發展比較均衡的小康社會;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都要求統籌城鄉發展。
第二,統籌城鄉發展是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在人均GDP實現1000美元以后的新階段,如果不統籌考慮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不著手改變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體制,不僅會對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形成制約,而且對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也將帶來負面影響。
第三,統籌城鄉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的較低階段,包括我國的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在制度上和政策上實行的是城鄉分治,從而實際上存在著城鄉對立。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突破制約“三農”問題解決的體制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改革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城鄉分治的各種制度,加速農村城鎮化進程和城鄉融合。
三、統籌城鄉發展的對策措施
第一,統籌城鄉文教衛事業。
第二,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統籌城鄉產業布局。
第四,統籌城鄉勞動就業。
第五,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
第六,統籌城鄉稅費體制。
第七,統籌城鄉社會化服務體系。
第八,統籌城鄉財政支付,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政策。
第九,統籌城鄉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嚴格控制人口增長。
四、深度閱讀
1.胡錦濤:《抓住歷史機遇承擔起歷史使命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人民日報》2010年2月4日。
2.中共中央宣傳部:《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學習出版社2008年版。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