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解析:留守人員問題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0-12-10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四、其他突出問題
1. 耕地紅線難保
留守老人的問題主要在于供養關懷,留守兒童的癥結在于教育成長,留守婦女的矛盾則是家庭負擔的沉重和婚姻生活的缺失。這些問題已足夠沉重,卻遠非問題的全部。
2009年,我國耕地的紅線是18億畝,而去年耕地的總數是18.26億畝,已經接近紅線。今年兩會上,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指出:“我們是有信心的,耕地18億畝的紅線,將會嚴格守住,也應該守得住。”反對堅守耕地紅線者則強調:耕地只是生產要素的其中之一,還得有人愿意干才行。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種糧食不賺錢,農民不愿意種地,保障“18億耕地紅線”又有何用?
反對者的質疑是現實的,從數字上保障耕地紅線有何意義?如今近3億農民變成了“流動+留守”人員,“耕地紅線”顯然已被從下而上突破,“嚴守”早已名存實亡。
2. 被貶值的城鎮化
今年3月25日,聯合國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是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9年卷進一步指出,中國已進入城鎮化加速時期,預計到2020年,將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50年則有7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中國的城市(鎮)化,其預期是在立足“三農”的基礎上擴大城市規模,改善中國農村的發展水平和農民的生活品質,但其并不僅僅意味著豐功偉績,我們更應該深深思索其背后的血色問題。因為制度、執行和一些現實問題,廣大“被城市(鎮)化”農民深受其害,相當部分“流動人員”正是由城鎮化而來,城鎮化事實上已構成對農民的第二次掠奪。
另一方面,在城鎮化鞭長莫及的角落,更多“流動+留守人員”,固守著農村的貧窮。“386199”部隊戰斗力的低下,注定了其所“占據”的廣大農村不僅難以“與時俱進”,甚至只能勉強維系生存。此情此景,足以令城鎮化黯然無光。
3. 留守的未來“經濟結構調整”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副司長盛來運指出:加大結構調整,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是中國經濟長期發展必須堅持的戰略。當前,利用市場的倒逼機制,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要實現三個目標:一是由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消費、投資、出口協同拉動轉變;二是由工業帶動向一產、二產、三產協調拉動轉變;三是由過度依靠資源消耗向依靠技術、管理、創新方面轉變。
4. 被“搶空”的強農惠農政策
2004年~2009年,中央已連續出臺6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強農惠農政策密度之大、力度之大、突破之大,前所未有。在這樣的深切關懷之下,“流動+留守”人員問題卻越演越烈,難以索解。
近期曝光的一個案例似乎透出了冰山一角。今年年初,義烏市委組織部接舉報稱:一些公務員為“當農民”,把戶口遷到農村。原來,他們看中的是農村戶口所附帶的征地補償費、集體經營分紅等利益。在公務員“爭當農民”的背后,是巨大的利益驅動,可最終損害的卻是農民的利益。
與民爭利不僅是農民貧困之源,也是強農惠農政策難以落實的巨大阻礙――就算中央的政策落地,在強勢搶奪之后,惠及農民還剩幾何?這樣的現實決定農民脫貧難以樂觀,“流動+留守”群體的困境依然無解。
未來或已“流走”早在2008年,全國婦聯統計全國留守兒童約4800萬,今年,農大的統計顯示數字已降到2000萬。除去誤差,下降的趨勢不容置疑。這顯然不是“計劃生育”的偉業,而是因為這兩年來更多的留守兒童加入到了流動大軍。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反之亦然。
如今流動人員在為生存打拼,留守人員則守望著貧窮,這種現實構成了“反之”的危險前提,但也明確指出了中國走向國泰民安的出發點。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