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家公務員新大綱行測輔導:閱讀理解(6)
來源:網絡 發布時間:2010-10-29 10:40:00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經典真題精講
【例1】 (2010-國考-25)古希臘古羅馬是西方文明的搖籃,西方哲學、美學及各種藝術形式始于此,西方的音樂文化也由此開始。這個時期出現過最早基于口頭傳唱的希臘長詩,如《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揭示了音樂與數學之間的關系;著名的三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歐里庇得斯、索?死账辜仁菓騽〖乙彩且魳芳,在他們的戲劇中,音樂發揮了奇妙的作用。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古希臘古羅馬時期音樂文化的特點是( )。
A. 內容主要涉及數學和戲劇B. 含義比現在更為狹窄
C. 與藝術和哲學有嚴格的區分D. 與其他藝術及科學聯系密切
【解析】 本題正確答案為D。這是一道變形的細節判斷題。根據提問方式可知題目考查“古希臘古羅馬時期音樂文化的特點”。這一特點在原文中的一系列表述中均有涉及,要求進行提煉、總結并得出答案。文段從第二句就開始分別介紹了“音樂”與“長詩、數學、戲劇”等方面的聯系,對其進行歸納總結,不難發現D項表述最為恰當,其中“希臘長詩、戲劇”等均屬于“藝術”,“數學”屬于“科學”。
【名師點評】 A項表述不夠全面,“希臘長詩”沒有體現。B項表述有誤,“狹窄”一詞無從得出。C項表述有誤,“有嚴格的區分”不符合文意表達。
【例2】 (2010-國考-35)避諱是為了表示對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須避免直接說出他們的名字而采用別的方式加以表達。它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產物,又是家天下和尊祖敬宗的體現。它起源于西周,完備于秦漢,盛行于唐宋,到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間發展到極致。避諱作為封建社會特有的禁忌制度目前已消亡了,但是,不許犯忌和害怕犯忌的雙向心理并沒有消除,避諱已演變為某些趨吉避兇的習俗,在現實生活中的影響依然存在。
根據這段文字,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 趨吉避兇的心理使人們進行各種避諱
B. 在當今現實生活中仍然存在避諱現象
C. 避諱由統治者運用國家權力強令實行
D. 封建社會的發展使得避諱愈來愈嚴格
【解析】 本題正確答案為B。這是一道典型的細節判斷題。文段首先陳述了避諱的來源,又講述了其發展歷程。最后通過轉折詞“但是”強調“避諱在現實生活中的影響依然存在”,由此可知B項表述正確。A項表述不準確,人們避諱的原因不僅僅是趨吉避兇的心理,還有之前的禁忌制度,此外選項中“各種避諱”這一說法過于寬泛,也不準確。C項表述有誤,避諱并非由“統治者運用國家權力強令實行”,根據文段的意思,避諱發展到后來是人的心理造成的。D項表述“愈來愈嚴格”表述不妥。
【例3】 (2010-國考-39)世界記憶工程是世界遺產項目的延續。世界遺產項目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72年發起的,比世界記憶工程早20年。它關注的是自然和人工環境中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如具有歷史、美學、考古、科學或人類學研究價值的建筑物或遺址。而世界記憶工程關注的則是文獻遺產,具體講就是手稿、圖書館和檔案館保存的任何介質的珍貴文件,以及口述歷史的記錄等。
根據這段文字,世界遺產項目與世界記憶工程的區別主要體現在( )。
A. 實物與遺跡B. 實物與記錄
C. 遺產與文獻D. 文化與檔案
【解析】 本題正確答案為B。這是一道變形的細節判斷題。其中世界遺產項目“關注的是自然和人工環境中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如具有歷史、美學、考古、科學或人類學研究價值的建筑物或遺址”,將其進行概括可知主要側重對“實物”的關注。世界記憶工程“關注的則是文獻遺產,具體講就是手稿、圖書館和檔案館保存的任何介質的珍貴文件,以及口述歷史的記錄等”,將其進行概括可知主要側重在對“記錄”的關注上。因此B項為正確答案。A項表述有誤,“遺跡”并非世界記憶工程所關注的,而是世界遺產項目所關注的。C項表述有誤,“遺產”一詞不妥,過于寬泛,世界遺產項目和世界記憶工程都是對“遺產”的關注,并非二者之間的區別。D項表述不夠準確,不能概括二者之間最根本的區別,也應排除。
【例4】 (2009-國考-58)周莊旅游收入已連續多年超億元大關。在蘇南,與周莊媲美的文化古鎮雖不在少數,但旅游收入卻只能望周莊而興嘆。當地的一位老人說,上世紀70年代陳逸飛畫了這里的雙橋,此畫在美國展出時獲獎并被石油大亨哈默斥巨資收藏。1979年鄧小平訪美時,哈默將此畫贈給他,并說這是中國上海附近的一個小鎮。如今,游覽江南古鎮,周莊已成為首選。
對這段文字理解最準確的是( )。
A. 文化傳播可以成為城鎮發展的重要契機
B. 旅游是城鎮經濟快速發展的突破口
C. 文化交流是國際交流的重要內容
D. 文化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解析】 本題正確答案為A。這是一道典型的細節判斷題,要求考生選擇一個對于文段理解正確的選項,解題的關鍵在于把握論述的核心意思和表述內涵。根據文中的信息,我們可知周莊旅游收入非常高,原因就在于陳逸飛的畫作為一個契機將周莊介紹給中國和世界。因此正確答案應該是A項,體現了文化傳播的重要作用,即推動城鎮發展。B項表述有偏差,并非旅游是城鎮經濟發展的突破口,而是文化傳播與交流;C項表述也有偏差,其中“國際交流”這一概括過大,在文中并沒有提及;D項和A項比較而言,D項僅僅提到了文化,而A項提到了“文化交流”。文中陳述陳逸飛的畫由中國流入國外又回到中國,實際上就是一種雙向的交流,因此最恰當的一項應該是A項。
【例5】 關于臺風預報的準確率,盡管我國這幾年在探測設備方面投入較大,數值預報也開始起步,但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在這兩方面仍處于領先地位。不過,由于國外的預報員經常換崗,而我國擁有一支認真負責、具有多年實踐經驗的預報員隊伍,彌補了探測設備和數值預報方面的不足。
對于這段話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國外的預報員不如我國的預報員工作認真
B. 探測設備和數值預報決定了臺風預報的準確率
C. 臺風預報的準確率也受預報員本身情況的影響
D. 我國的臺風預報準確率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解析】 本題正確答案為C。這是一道典型的細節判斷題。根據題干最后一句話,可知臺風預報的準確率也受預報員本身情況的影響,因此C項正確。A項表述無從得出,予以排除。B項表述錯誤,“探測設備和數值預報”并非“臺風預報的準確率”的決定性因素,而是影響其準確率的因素之一。D項表述不準確,根據原文可知并非存在很大差距,這種不足已經由預報員的認真負責得以彌補。
【例6】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將委托專業金融機構對中國女足發展基金進行管理和運作,其收益部分用于資助中國女子足球隊改善生活和訓練條件,開展交流與合作,培養選拔后備力量。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是( )。
A. 中國女足發展基金,將解決中國女足所面臨的問題
B. 廣泛開展交往合作,是培養和選拔女足后備力量的保證
C. 中國女足的活動,由受委托的專業金融機構管理和運作
D. 中國女足發展基金,已確定了管理機制和運作規則
【解析】 本題正確答案為A。該題是一道非常典型的細節判斷題。在閱讀文段的過程中,考生要注意時態和概念的把握,原文的一個“將”字就明確指出其時態為將來時,而D項的表述時態“已”為過去時,從時態的角度來講就不符合,從而排除。再看C項,原文的受事指的是對“中國婦女發展基金”進行管理和運作,而C項將其偷換成了“中國女足的活動”,這屬于典型的偷換概念。B項的表述則屬于偷換邏輯關系,根據原文“改善生活和訓練條件,開展交流與合作,培養選拔后備力量”可知,這三者均是中國女足面臨的問題,是并列關系,而B項將其偷換成了條件關系,因此表述錯誤。只有A項無論從時態還是內容上均與文意相符,因此A項為正確答案。
【例7】 社會焦慮突增導致青年社會責任感突減。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使處在競爭環境中的青年,不得不經?紤]個人的就業、住房、醫療、婚姻、教育……他們逐漸疏離社會,一種非正常的社會心理--“社會焦慮”由此產生。比如有些青年有-種對未來的潛在風險不可預測的“恐懼”和憂慮,形成-種無形的壓力。
對“社會焦慮”產生的原因理解不正確的是( )。
A. 社會環境急劇變化 B. 個人的就業、住房等問題
C. 對未來風險的不可預知 D. 社會責任感突減
【解析】 本題正確答案為D。這是一道變形的細節判斷題,要求考生把握“社會焦慮”所產生的原因。根據原文“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個人的就業、住房、醫療……‘社會焦慮’由此產生”可知A、B兩項均是產生“社會焦慮”的原因。根據文章尾句“對未來的潛在風險不可預測的‘恐懼’憂慮,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可知,C項也是“社會焦慮”產生的原因。因此A、B、C三項均是導致“社會焦慮”的原因,而D項是“社會焦慮”導致的結果,故D項為正確答案。
【名師點評】 事實上根據首句即可判斷D項不是其原因,因為首句的表述非常明確“社會焦慮突增導致青年社會責任感突減”,意味著“社會焦慮突增”是因,而D項的“社會責任感突減”是果,D項混淆了邏輯關系,屬于典型的因果倒置。
【例8】 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在考慮自然資源時,不僅視其為可利用資源,而且視其為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而且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維系和修復能力,使之成為有益于環境的技術;在考慮人自身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改造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重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這段文字表達了循環經濟和生態經濟理念中的( )。
A. 系統觀B. 價值觀
C. 生產觀D. 環保觀
【解析】 本題正確答案為B。這是一道變型的細節判斷題,要求考生根據文中相關語句細節進行提煉歸納。文段是三個排比句,第一句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考慮自然資源時,“視其為……”,第二句考慮科學技術時,“充分考慮……”,第三句考慮人自身發展時,“更重視……”,可見文段討論的是循環經濟和生態經濟如何看待資源、技術和人,看重的是什么,故討論的是其價值觀念。B是正確選項。
【例9】 在一個成熟的經濟政策制定和經濟學教育體系中,經濟學理論必須面對現實,經濟政策也必須以理論邏輯為依歸。但是,這種理論與現實的結合應該靠學科疆域的拓展和理論的進步,靠科學的學科分工和職業定位,而不是靠個人的能力或者角色轉變。
對這段文字理解不正確的是( )。
A. 經濟學理論不面對現實,就不能制定出積極的經濟政策
B. 作為經濟學理論和現實相結合的經濟政策不能根據經濟學家的角色而制定
C. 經濟學理論和現實的結合要以學科疆域的拓展和理論的進步為基礎
D. 能否制定出合理的經濟政策要看經濟學家的能力如何
【解析】 本題正確答案為D。這是一道典型的細節判斷題,要求考生選擇不符合文意的一項。通過閱讀不難發現,文中最后一句中明確表示經濟政策的制定不是單靠個人的能力和角色的轉變,因此可知D項表述有誤。其中A項可以由“經濟學理論必須面對現實”一句得出;B項可以由“不是靠個人的能力或者角色轉變”一句得出;C項可以由“應該靠學科疆域的拓展和理論的進步”一句得出。
【例10】 (2006-國考一類-18)晚清時期,封閉的清政府開始設立“同文館”,聘請外國人教授英語等外語,其目的主要是在與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時盡可能少受蒙騙。但這種最嚴格限定在技術層面的語言修習,卻突進到科技、文化、思想及至意識形態領域,最終引致中國“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語言的交流往往會帶來意外的收獲,這讓人們有了更多的期待。
對這段話,理解不準確的是( )。
A. 天真的初衷,意外的結果B. 壞事有時也會變成好事
C. 語言交流能促進社會進步D. 掌握一門外語如同打開一扇窗戶
【解析】 本題正確答案為B。這是一道典型的細節推斷題,文段根據晚清設立同文館引致社會大變局,說明語言交流會對社會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A、C、D三項均可從原文中推出。設立“同文館”以及“技術層面的語言修習”并不能被認為是“壞事”,因此B項對原文理解不正確,故選B。
【名師點評】 文段中并沒有提到什么是“壞事”,選項B表述與原文不符。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