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過于功利化的大學 難以贏得尊重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10-11-09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河北師范大學法政學院將《申論》和《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兩項公務員考試的筆試科目作為該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必修課,以幫助學生順利通過省市級的公務員考試。(11月8日《河北青年報》)
當看到這條新聞的標題時,我第一反應是,想必很多法政類學生對此很歡迎,至少可以為他們節約一筆上培訓班的錢。猜測果不其然,報道引用該校法政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系主任趙學琳所言,目前,這兩項新設定的必修課因為實用性很強受到了本專業學生的好評。看到如此情況,我甚為困惑,不知道該怎么與其講理。既然學生歡迎,而且實用價值大,橫加批評斥責,如果真的導致該校迫于輿論壓力,今后取消了這兩門課程,學生就滿意了嗎?
相信很多人也有類似的矛盾,之所以出現價值判斷上的混淆,實際上也是迫于現實。在專業和課程設置上,過分講究實用性和功利目的,讓高等教育大有滑向職業教育、培訓班的危險。對此憂慮,各界屢有批評。但類似迎合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現象,在當下并不少見,似有愈演愈烈之勢。學校出于就業率和學生所謂前途考慮,這么做也是無奈。
我們無法要求每一個學生活在真空中,何況人各有志,其為了個人前途的務實考慮,大加斥責意義不大。社會并不缺少所謂理性的引導,每年公務員報考的數字,是最好的明證。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就業競爭大,而公務員工作穩定,福利待遇又較好,選擇這條道路實為正常。但大學不該如此,作為社會的精神高地,應當盡其所能正確引導學生,扭轉日趨功利化的世風,而不是助長。
如果大學自甘墮落,當外界的批評接踵而至時,又還有何臉面捍衛自身尊嚴?這一問題,我們很容易籠統地這么說,實際把問題簡化了。大學實際也是有分工和不同定位的。對于一流大學,以創造學術和精神價值,致力于科學技術研究為主的高校來說,大學精神是其屹立于世間的必須;但還有一類大學,更準確的說那些以職業教育、技能教育為主的高等職業院校,其開設實用性課程,是非常合理的。但無論哪種類型的高校,過分的功利化導向,都是不對的。
為難之處正在于此,這則新聞中的河北師范大學,我們應當把其歸為前者還是歸為后者?如果將其歸為后者,相信該校也是絕不會認同的;如果將其歸為前者,事實上又很難成立。按照嚴格的標準,符合前者標準,能夠稱得上合格大學的中國高校,怕也是找不出幾所。這正是我們更大的困境,高校的定位和分工不夠明確,每所學校都在辦綜合性大學,但真正做到堅守大學精神的又少之又少。
高校的定位、分工不明,有行政主導教育的因素,但最根本的或許在于高校自身。那些長期堅守大學精神,不唯世風所動,自覺承擔起社會價值觀中流砥柱的高校,終究會成為真正的大學;相反,那些在就業考核壓力下,日趨功利,只注重實用價值的大學,其在就業上的成功,會獲得好評,但離受人尊重的大學還有距離。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