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學概論筆記講義2.2 第二節教育與個體發展 教育能否對社會發生作用,歸根結底,是看教育能否促進個體的身心發展,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 教育能促進個體的發展,同時教育也為人的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所制約。 一、教育對個體發展的作用 教育作為有目的、有計劃地影響人的一種活動,較之其他環境因素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更能起到主導作用。如康德所說“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一個人。人是教育的產物。” 教育對個體發展的作用主要表現為:(1)教育對個體發展作出社會性規范;(2)教育為個體發展提供知識和能力基礎;(3)教育開發個體的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 個體的發展包括許多層面,社會發展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個體的社會發展,主要是指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即個體憑借其生理特點,在社會實踐中通過學習而獲得符合特定社會要求的知識、技能、習慣、價值觀、態度、理想和行為模式,成為具有獨特人格的社會成員并擔負改造社會的職責的過程)。 教育影響個體社會化的最大特點在于它的目的性,因此,教育的影響具有較為明確的方向性。 在一定意義上,學校教育是對社會文化環境的“純化”。 教育較之其他的環境因素更能提高系統化的各方面的基礎知識,從而為個人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育可以根據個人及社會的需要,通過一定的設計,培養和提高個體的某些技能,加速人的一般發展進程。 在教育活動中,每個受教育個體在人格、認知、性格等方面都具有差異性,經過教師的因材施教,個體的特殊才能才有可能得到發揮,個性才可能得到張揚。 二、教育要適應個體發展的特點與規律 教育制約著青少年兒童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教育是發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條件。 教育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考慮青少年兒童發展的內部矛盾,要從他們身心發展的狀態和水平出發,遵循發展的客觀規律。 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有:(1)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順序性和階段性;(2)發展速度的不均衡性;(3)身心發展具有穩定性和可變性;(4)身心發展具有個別差異性。 兒童總是由具體思維發展到抽象思維;從機械記憶發展到意義記憶;先有喜、懼等一般感情,后有智感、道德感等。(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身心發展具有階段性,每個發展階段經歷著一定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發展主要表現為量變,當發展由量變成為質變時,便推進到一個新階段。 青年兒童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決定了教育和教學工作的順序性、階段性。 身心發展速度的不均衡性表現為:(1)不同的年齡階段中,個體同一方面的發展有不同的發展速率;(2)個體的不同系統在發展速度、發展起訖時間和到達成熟時期上的進程不同(如有的方面在較早的年齡階段即已達到較高的水平,有的則要到較晚的年齡才能達到較為成熟的程度)。 教育工作應注意個體身心發展的穩定性,要掌握每一階段中比較穩定的共同特征,不能任意地規定教育教學的內容與方法。 教育工作要重視個體身心發展的可變性,充分利用發展的可能性,促進青少年兒童有較快的發展。 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是由遺傳、環境和教育諸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表現為:(1)不同兒童的同一方面的發展,在速度和水平方面可能各不相同;(2)不同方面發展的相互關系上;(3)不同兒童具有不同的個性心理傾向。 不同年齡階段教育的個體發展任務 1.幼兒期與學前教育 幼兒期是一個人的啟蒙時期,被公認為進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時期,此階段中,有許多對人生具有重要意義的最佳發展期:3歲前的語言;4歲開始的圖像知覺;5歲的數數與簡單計算,以及生活、行為習慣與節奏的初步養成等。 認知方面,幼兒最大的變化在于口語的發展,2-3歲是語言學習的最佳時期。 幼兒的思維尚具有不可逆性、靜態性、不合邏輯等特征。 學前教育的獨特任務是:(1)幫助幼兒掌握語言工具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各種器具;(2)形成與他人合作或理解、服從外在規則及成人要求的兩種交往模式;(3)初步形成積極要求自己和相信自己學習能力的態度等。 2.童年期與小學教育 是一個人一生發展的基礎時期,也是生長發育最旺盛、變化最快、可塑性最強、接受教育最佳的時期。 小學生由口頭語言逐步過渡到書面語言。 思維開始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 自我意義進一步發展,對自己有一定的評價。 對道德概念的認識已過渡到比較抽象、本質的認識,并開始從動機與效果的統一來評價道德行為。 小學教育階段的任務是:(1)在入學教育時,讓兒童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角色發生了重要變化;(2)為未來作基礎性的構建,培養學習興趣和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3)獲得基礎性、工具性的知識與能力;(4)發展初步的抽象和邏輯思維能力,形成對己、對人、對集體的積極態度;(5)培養對未知世界和新鮮事物進行探究的欲望等。 3.少年期、青年初期與中學教育 少年期學生半成熟、半幼稚。 抽象邏輯思維占主導地位,并出現了反省思維。 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有所發展,但仍帶片面性和主觀性。 成人感產生,獨立性強烈,社會高級情感迅速發展。 道德行為更自覺,能通過具體的事實概括出一般倫理性原則,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青年初期是個體在生理、心理和社會性上向成人接近的階段。 抽象邏輯思維已從經驗型轉向理論型,開始出現辨證思維。 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識,但自我肯定與自我否定常發生沖突。 意志的堅強性和行動的自覺性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有時也會出現與生活相脫節的幻想。 初中教育階段的任務:(1)加強青春期教育;(2)培養學生正確的判斷和選擇能力;(3)提供更多的選擇可能和自由探究的空間;(4)教會學生學會擇友與交往,學會自我防衛和保護自己。 高中教育階段的任務:(1)加強理想教育,培養學生用于承擔責任、積極開拓、為創造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奮斗的精神;(2)注意促進學生社會性的發展,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3)全面設計學校生活,讓學生身心在多方面得到發展。 |
熱門資料下載: |
教師資格考試論壇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上海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學概論筆記講義2.1 |
|
閱讀下一篇:上海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學概論筆記講義匯總 |
|
|
報考直通車 |